• 12

手機跟相機拍出來的差異

yuxian wrote:
如果你想要知道更詳細的原因,我有寫一篇一萬字的文章去做簡易說明背後的技術。

因為每一樣技術都是一篇論文,廠商有的願意分享有的不願意分享。
但是我就大略整合一下大概用到那些技術。
順便說明這些年下來的一些小心得。

[心得] 手機引導次世代相機成為攝影主流 之 個人看法

其他人有想要知道的就看,反正我文章留在版上了,
不想知道的就跳過。


如果懶得看文章,下面三個影片看一下就大約了解了。

看完之後,樓主再想想看你要在單眼做多少手動努力,
才能夠比的上影像/攝影專家專門為手機打造的技術。你可是要後製自己去做語意分割分別處理。
看看後製一張照片要花多少努力才能比得過語意分割的技術。

你沒做語意分割,那就無法處理好畫面中的每個細節。

單眼照片你就當一個高畫質的留念吧。
因為你沒時間這麼搞剛後製的。

如果手機畫質未來再提升,我連微單都要賣掉了。




裡面也說明了iPhone語意分割做到有多極致

不僅分割前景跟後景,還分割了不同的人種以及膚色跟衣服。
做不同的曝光跟白平衡調整。

下面這個影片久了一點,但卻是有不錯的DeepFusion技術介紹


當時iPhone11還沒有ProRAW..可以看出最原始RAW檔是完全無法光靠後製出細節的
也就是說,原始RAW檔已經到了不可用程度。別忘了,小片幅的原始動態範圍也是非常低的。



次世代相機是這樣一步一步的慢慢技術累積,才有現今的攝影市場。
而這些技術都是來自於傳統攝影。也脫離不了光學。

另外也有人拿來跟全片幅來比較,100%裁切比較
可以看看是不是只有縮圖萬歲而已。


同時作者有用iPhone 14 pro拍攝人像模式﹐(降為12MP像素高壓縮的HEIF)


另外同時也跟全片幅比較了淺景深
他認為iPhone14 pro的淺景深模擬非常的棒


iPhone 14 pro 雖然人像模式是高壓縮的12MP HFIF
但作者認為在社交媒體上已經是張非常不錯可用的照片了


要更好畫質可以拍攝ProRAW
(人像模式因為處理器不夠力,尚無法支援ProRAW輸出)

1/1.3 吋片幅 vs 全片幅 (RAW檔比較)
影片作者對於ProRAW可調整範圍跟這細節感到非常驚訝


其他對手機不了解的,就看你自己想不想知道真正手機技術層面是如何了

但這篇就是給樓主最好的解答。
google "標題 + yuxian" 或 "yuxian.yy" 有非常完整評測
Ja100cky

我比較希望手機技術能下放到相機上成為一個功能

2023-05-27 13:08
yuxian

這可能對於相機的耗電量跟發熱量都是一大考驗。計算攝影就是把最旗艦的處理器直接效能拉滿了。開機多久就是全速拉滿多久。

2023-05-27 13:31
andrea5 wrote:
所以這兩張哪一張是手...(恕刪)

樓主用的A53只是中階手機,
只果使用旗艦機來拍應該會好很多,
旗艦機的鏡頭、畫素、處理器跟A53都不在一個檔次。
生死只是件閒事
andrea5

featheringer 不管買哪家的旗艦機生命週期都很短,算是花大錢時候到了就報廢,然後又開始另一個花大錢的循環[偷笑]。相機很省又不會壞,過幾年的科技誰知道呢?最怕是熱情滅了連手機拿起來拍了。

2023-05-28 9:32
妖狐藍風

相機也是出了新的就想買。。。

2023-05-29 10:20
應該說比較少人會用客觀角度來看這件事情
也應該說很少玩家會從技術面來看這件事情

看不起手機者大多是所謂的單眼(相機)玩家,用一些點來說手機不好怎樣怎樣的,我以前說相機的對焦要導入AI被恥笑批判,結果現在嘞? 玩家還巴不得單眼的用AI AF越強大越好,所以我才說有骨氣反對AI科技的人就不要用AI技術

甚至說,以後相機如果用到目前手機的處理技術,玩家還要不要來說單眼拍出來真實多了等等的話?? 還要不要用這些技術?? 還要不要用單眼??

現在手機做的事情用單眼拍的人就不會做嗎? 甚至還有人說不會後製就是不會攝影,後製是攝影不可或缺的一環,既然你用單眼拍的都後製了,手機後製拍出來的照片就不行?? 非要單眼拍的才是正統??

你後製用PS分層處理用一堆MSAK拆開分細部處理就不是處理? 只不過一個是你搞半天花一堆時間還不就得搞得好另一個是自動幫你搞好,最大就客製化程度的差異罷了,手機客製化程度低讓你無法完全掌控如此而已

別來跟我說你用單眼拍的照片然後搞一堆處理叫做比較真實或是比手機拍的照片真實多了,你都處理過了還叫真實? 除非你做的處理是在做盡量還原成拍照時的真實狀況,但是老實說我很少看到有玩家這樣做

用單眼拍女生人像沒做後製修圖多數女生以後就不會想再找你拍照,那你是要後製還是不後製? 後製了又不真實那該怎辦?

如果大家能接受手機的體積是松下GF系列或是SONY ZV系列那種大小,你還要一直去談手機畫質不如單眼相機或是不如APSC? 畫質畫質? 畫質的定義是甚麼? SENSOR直接的影響就雜訊與DR,解像力受鏡頭限制不是SENSOR,要細節畫素高就有細節了,一直提單眼怎樣怎樣的,我就遇到單眼鏡頭光軸偏移搞到煩死了,大光圈鏡頭全開光圈的像場不均就不是問題? 這些怎都不提? 這些=畫質好?? 至少我受不了像場不均與光軸偏移

手機因為物理限制所以必須用軟體技術去克服這些問題,老實說手機的相機處理技術進步比單眼大太多了,甚至要說強太多也不為過

手機要搞到和單眼一樣的SENSOR又不是做不到,前提是消費者要能接受那個體積與重量,但是不幸的是手機的產品定位就是要小要輕,這點是永遠無法被打破的事實

先說明,我還是用單眼拍照,但是手機所用技術的進步我是不會去否定,因為那就是事實也是現實
mocca6361

我有用手機拍一堆照片喔...[笑][笑][笑],手機本來就不好呀,這是事實!!

2023-05-27 23:59
Wahaha214 wrote:
用單眼拍女生人像沒做後製修圖多數女生以後就不會想再找你拍照

真的!
女生看見我拿單眼要過來拍她們,都叫我滾遠一點!

生死只是件閒事
death0101

featheringer 對嘛,這種人講話都不會用膝蓋想了,明明一無所知,還能編出一套美國故事…有一句話叫"大舌擱興啼"就是指他這種人,只能說跟他認真你就輸了!

2023-05-28 13:00
death0101

好不容易的星期假日,要跟老婆,孩子出去玩了,不要浪費時間在這種"弱智"身上,不值得!

2023-05-28 13:04
建議換佳能
philiplu111

我是用佳能,佳能大部份直出就不錯了!

2023-05-27 17:07
呂稀少

如果Canon也是得修圖,那用iPhone還要+AI生成來變造確定有比較厲害?[XD] https://reurl.cc/dQ6L6q

2025-06-22 13:30
屁孩救星 wrote:
建議換佳能(恕刪)

常常聽到Canon 拍人膚色好看的說法,
不過也有人說canon的膚色只適合黃種人,
拍白種人並不好看。
整体來說我還是是比較喜歡Fujifilm的顏色,
個人認為所有品牌中Fujifilm的發色是最漂亮的!
不過人對顏色的感知是很主觀的,這只是個人的看法。
生死只是件閒事
yuxian wrote:另外也有人拿來跟全片幅來比較,100%裁切比較
可以看看是不是只有縮圖萬歲而已。

我不否定手機計算攝影的能力,
但手機修圖固然強大,破綻還是有,
放大就是有破綻,髮絲很難計算出來,一些細節一放大就是騙不了人


即便是最新的1吋機種,放大一看跟單眼相比就是有差距
片幅的差異騙不了人,而且範例這些照片還是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
如果是昏暗的場所,那差異會更加明顯

這就跟以前常有小片幅跟全幅相機討論畫質的議題一樣,
所以才會出現晴天無爛機的話,
但越是極端的環境,片幅的差異就是越明顯,這是本質上物理的差異。

看看後製一張照片要花多少努力才能比得過語意分割的技術。
你沒做語意分割,那就無法處理好畫面中的每個細節。
單眼照片你就當一個高畫質的留念吧。
因為你沒時間這麼搞剛後製的。


手機就是因為在有限的條件下,才需要做這麼多處理,
但如果一開始的素材就很好,那後製也不需要花太多力氣,
更別說片幅更大的單眼,多數手機需要HDR的場景,
單眼的照片直接拉一下暗部就出來了,連HDR都不需要

而且現在後製軟體也全面進化中,甚至也導入AI幫助,
後製沒有您想的這麼複雜,
多數情況,照片全選後直接按下Auto效果就不差,
電腦新一點的甚至馬上就能處理好了。

RAW原圖


機身JPEG直出


Adobe Camera Raw Auto


Adobe Camera Raw 手動微調



新版的PS/LR,也能針對人物、前景、背景、天空、主體....等自動建立遮罩,
而且這些操作還能直接套用到其他張,
它也能馬上自動重新計算遮罩,現在要大量修圖的效率上十分快速。

當然手機因為受限於可攜性,
所以鏡頭的光學品質是最大的罩門,多數都是塑膠鏡片,少數才用上玻璃或者兩者混合,
這也是手機畫質有落差的一個原因。

我不清楚為何總是要拿手機的方便去戰單眼的畫質,
論方便,手機一定獲勝,不論體積還有後製的速度,
但論畫質,單眼絕對是完勝,只是單眼需要花時間處理才能獲得更亮眼的照片,

我本身也很喜歡用手機拍照,尤其爬山時更是輕便好用,
只是我很清楚手機跟單眼的優勢在哪裡,兩者都是工具,選好上手的就好

Pixel 4XL 直出


Pixel 4XL Adobe Camera Raw 手動微調


另外相機本身就有內建一些風格,甚至也能微調亮度/飽和/對比/銳利度,
樓主只是不會善用這些機身設定,
Sony的相機DRO開LV5就能大幅降低反差,使用風景風格就能讓天空很籃,
如果覺得還不夠亮眼,用鮮艷模式再調整對比飽和,可以得到風格更強烈的圖,
可以參考相機版編輯發的照片,那些都是相機直出的,
為何人家可以用同一台相機拍出好看的照片?
jim80051

yuxian 臉頰那塊明顯就是有不自然的紋路,這點目前所有手機放大來看都能發現,說到未來就遠了,未來相機也可能會導入疊圖計算,畢竟現在都有AI對焦了[sorry]

2023-05-27 21:22
jim80051

現階段手機放大就是很明顯有破綻,但縮圖效果還不錯,用在社群網站確實也綽綽有餘,兩者就是不同方向的東西,以後相機大概率只會剩下專業市場,畢竟現在手機的感光元件來到一吋,加上計算攝影確實更強了。

2023-05-27 21:49
jim80051 wrote:
我不否定手機計算攝影的能力,
但手機修圖固然強大,破綻還是有,
放大就是有破綻,髮絲很難計算出來,一些細節一放大就是騙不了人


人像模式才剛起步,
從一開始的勉勉強強的遊玩功能到目前已經是九分相像的等級了。

髮絲不是難計算,
而是髮絲是會飄動的,以目前的移動端演算能力尚不夠演算飄動的髮絲景深。
是無法計算而不是難計算,要計算要等處理器更加先進。

再過幾年,等處理器更強大,感光元件製程改進,
高階AI導入時,你可以再來回頭看看這些細節修正的如何。

jim80051 wrote:
即便是最新的1吋機種,放大一看跟單眼相比就是有差距
片幅的差異騙不了人,而且範例這些照片還是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
如果是昏暗的場所,那差異會更加明顯


如果都是手持在昏暗環境拍攝,效果不見得。
計算攝影目前在手持夜景方面取得不錯的畫質。

我用全片幅單眼,但我真的被 Sony Xperia 1 V 的新感光元件夜拍效果嚇到了。

而傳統攝影手持夜景演算法仍然落後,靠的多半是拉到非常高的ISO直接硬上,抹除躁點後但導致細節遺失。
或者採取多框降躁..但因為影像晶片十分落後,所以效果就沒那麼完美。

當然如果架設腳架時,手機有另外一套演算法。
自然,架腳架拍攝夜景的純淨度自然大片幅會更有優勢。

只不過計算攝影還是有好處,例如拍銀河時,AI會判斷什麼是躁點該抹除,什麼是星星該保留。

雖然架設腳架大片幅依舊吃香不少。
但相信最實用的仍舊是手持夜景。手持夜景多次測試下,手機不見得就是比較差的那一邊。

jim80051 wrote:
手機就是因為在有限的條件下,才需要做這麼多處理,
但如果一開始的素材就很好,那後製也不需要花太多力氣,
更別說片幅更大的單眼,多數手機需要HDR的場景,
單眼的照片直接拉一下暗部就出來了,連HDR都不需要


當相機拍攝超過動態範圍時,高光過曝是不會有任何細節的。
光靠動態範圍是沒辦法很完整的涵蓋的。

手機片幅小,所以動態範圍不足,就採用語意分割後去取得高光跟低光等細節。
也就是說當取得低光細節時,縱使高光部分已經超過15級動態範圍,
但因為在成片時也早單獨取得高光細節,所以最後成果會有很完整的低光跟高光細節。

這是大片幅機種光靠動態範圍所救不回來的地方。
需得手動不同曝光去取得適合的曝光細節後製對齊才有完整高低光之細節。

所以才會有欠曝拍攝,低光跟高光就比較可以同時保留。
但欠曝拍攝我就發現一個問題,低光細節要拉回來時,卻因為雜訊太多導致畫質低落

所以最理想的方式是一開始就在移動端直接取得高光跟低光最好的畫質細節加以整合的出片。
這才是最基本的解決方法。

jim80051 wrote:
而且現在後製軟體也全面進化中,甚至也導入AI幫助,
後製沒有您想的這麼複雜,
多數情況,照片全選後直接按下Auto效果就不差,
電腦新一點的甚至馬上就能處理好了。


後製PS軟體導入多少AI我通通很清楚,因為我看過不少演示。
本身也在用LR....

但這些要在移動端能夠實現,這才會到實用階段。

如我前面所說的,當動態範圍沒有記錄到的高光過曝訊息時,那AI也猜不出細節來。
更遑論語意分割了。
這就是光靠動態範圍去後製取得細節時的問題。

所以拍攝時就該完整取得高低光細節才是比較正確的方式。
也就是該要拍攝時移動端就處理好的事情。

jim80051 wrote:
我不清楚為何總是要拿手機的方便去戰單眼的畫質,
論方便,手機一定獲勝,不論體積還有後製的速度,
但論畫質,單眼絕對是完勝,只是單眼需要花時間處理才能獲得更亮眼的照片,


影像的追求本來就是越方便越好攜帶但畫質越好就更好

否則為什麼底片會被數位取代?
為什麼有反會被無反取代?

現在的全片幅越來越小台,鏡頭也在追求更輕巧更高畫質。

攝影本來就追求方便攜帶跟高畫質都要兼顧為主。

這就是為什麼手機就算有先天塑膠鏡片+小片幅的劣勢卻還是很多人喜歡去比較高畫質的單眼
因為這就是大家對攝影的追求。
大家都想要攝影裝置越小台但畫質越好為目標。

這也是數位攝影追求的極致。
如果沒有這些追求,所有攝影器材將會停滯不前。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希望手機的成像可以比拚單眼,因為這本來就是攝影要追求的極致。
縱使這是苛求,但大家還是會這樣子比。

jim80051 wrote:
另外相機本身就有內建一些風格,甚至也能微調亮度/飽和/對比/銳利度,
樓主只是不會善用這些機身設定,
Sony的相機DRO開LV5就能大幅降低反差,使用風景風格就能讓天空很籃,
如果覺得還不夠亮眼,用鮮艷模式再調整對比飽和,可以得到風格更強烈的圖,
可以參考相機版編輯發的照片,那些都是相機直出的,
為何人家可以用同一台相機拍出好看的照片?


SONY的DRO跟富士的動態範圍優先我都用了很多年了,
基本上我不太開高或者打開,因為被機身低劣的影像晶片處理過後反而變成畫面十分平淡。
採取風景格式硬拉飽和跟對比後,反而會造成反效果。
畫面會變得很不自然。

目前如iPhone所做的事情就是這個處理步驟直接是RAW管線中告訴AI說我喜歡什麼風格,
然後AI會在RAW管線處理步驟後以使用者設定的走向做為調整走向。
這步驟只是使用者告訴AI該走什麼方向,而非純粹後製。

就像我們跟chatGPT談話,我們告訴chatGPT希望他活潑一點的意思差不多。
這個東西蘋果稱之為 " 攝影風格"

蘋果的說明如下 :
" 攝影風格會使用進階的場景理解來對照片各個部分進行恰到好處的配合調整 "

意思就是就是告訴AI自己喜歡的照片走向,這比什麼DRO跟風景風格都還來的直接....

如果用傳統相機做說明,大概如下範例:
例如直接在SONY相機告訴AI說我要拍像富士風格的意思一樣.....
AI就直接做富士風格拍攝。大概是這個道理。


我很慶幸相機廠不努力不投資時,
有一群攝影跟圖像專家進入願意投入大筆研發金額的手機廠進行數位攝影的改進。
沒有手機廠的競爭跟專家的努力,也不會有今天的方便。

看看RX100 / G7X 這種方便的一吋機,
直到三年前的RX100M7 等等後,之後還有什麼驚人作品嗎?
甚至連APS-C DC都在吃老本,一台GR3究竟要賣幾年?
要靠相機廠做出方便的高畫質機,這真的就完全沒有進步的可能了。
google "標題 + yuxian" 或 "yuxian.yy" 有非常完整評測
featheringer

不想跳脫舒適圈唄,蘋果手機拍照老是被批評算法太差,相機廠完全沒這困擾呢…賣3C產品還能有舒適圈,真的也很難得

2023-05-28 12:13
yuxian wrote:
再過幾年,等處理器更強大,感光元件製程改進,
高階AI導入時,你可以再來回頭看看這些細節修正的如何。

那就等出現再看看吧,我相信未來會有這一天,
只是髮絲很細膩,對於邊緣認定的精度也是一大挑戰,
現階段再強的去背軟體都還有瑕疵,更別說要透過即時演算達成。

只不過計算攝影還是有好處,例如拍銀河時,AI會判斷什麼是躁點該抹除,什麼是星星該保留。

這個其實PS最近的AI降噪就有不錯效果,第三方的Topaz Denoise AI也不錯,
甚至專門針對星空攝影也有很多專業的疊圖跟處理方式,只是處理起來相對麻煩。

Sony手機那篇比較底下滿滿的吐嘲我就不說了,
這個之前就有另一位網紅作過類似的不公平比較,
單眼確實手持夜拍相對弱,但拿太過刻意的參數來比較就不公平了。
畢竟單眼能換上大光圈鏡頭,更別說還有A7S這種機種

確實目前手機計算攝影最大的優勢就是手持夜拍跟高反差的處理,
因為可以透過即時的疊圖計算,
對於單眼來說勢必要手動去包圍曝光拍攝或者連拍多張影像再後製疊圖降噪。

只是如果要追求畫質,相機選擇包圍曝光之後,
把這些照片選起來用LR或PS都可以直接執行HDR合併,
效果一樣卓越又快速,
差別在於手持連拍可能會因為對齊而讓畫面稍有裁切,但整體來說效果依舊很好。

當然對手機來說就是壓一下快門的事情,
但放大來比較細節跟畫質,單眼依舊碾壓,所以依然是取向不同的問題,
既然您兩者都有使用,您真的認為手機拍的畫質放大會比單眼好?

這就是為什麼大家都希望手機的成像可以比拚單眼,因為這本來就是攝影要追求的極致。大家都想要攝影裝置越小台但畫質越好為目標。

計算攝影確實是一個很突破創新的技術,
但畫質上還是會回歸一些物理條件的限制,
大家都希望有光圈大然後體積又輕又小的鏡頭,但目前的科技就是辦不到,
同理現階段手機的畫質也只是從不能用變成堪用,
要提升到單眼等級真的還差遠了,
更別說現在手機只有主鏡頭畫質比較能看,
一換廣角跟望遠的小感光元件,那畫質馬上打回原型

此外如果考量到專業市場,人體工學也是一大考量,
相機絕對不是越小越好,Canon跟Nikon的無反體積就明顯比Sony大上一圈,
甚至還推出R3、Z9這種大尺寸的機子。

相機廠不努力不投資時,
有一群攝影跟圖像專家進入願意投入大筆研發金額的手機廠進行數位攝影的改進。


科技不斷進步,
正如您上面說的也許未來感光元件製程改進,
說不定會出現能紀錄20檔動態範圍,然後畫面是5000萬畫素,
又很純淨的超強感光元件,那這樣還需要疊圖嗎?

相機廠不是沒有思考,只是方向不同,
現在的感光元件跟以前的感光元件可用ISO還有動態範圍都不是同一個等級,
只是相機市場一直萎縮,對比手機市場能投入的資源相對就是比較少,
很多小廠說不定再不久就倒光了

現階段大概也只有Sony跟Canon比較有能力研發新的感光元件,
Sony Xperia 1 V的感光元件就是一個新的技術,等成熟穩定,自然會把尺寸做大。

另外現在小尺寸的相機就是主打Vlog錄影市場,
因為一般消費相機市場早就被手機打趴了,進步的地方自然都是朝錄影方面居多

所以才會說以後相機市場只會剩下單眼這種追求畫質的專業用途,
一般消費相機的市場會被手機取代,
畢竟手機拍完的照片馬上就能打卡上傳,
單眼還要進電腦修圖處理,更別說社群用的小圖根本沒人會放大看
jim80051

bbn019 不是被計算攝影侷限,而是手機需要透過它來彌補小感光元件動態範圍不足的問題,專業攝影模式只是適度調整手機照片的成像結果,Sony的手機拍照之前就是都靠專業模式才被計算攝影打趴[XD]

2023-05-28 12:15
bbn019

那類AUTO使用者,沒有光線概念,不管拍啥都通通HDR,都拍得很平面。他們之中,有些人可能還覺得閃燈、攝影燈、腳架、外掛濾鏡是很落後的東西,可能以為閃燈只影響亮度,其實閃燈的TLCI、CRI很優異。

2023-05-28 17:06
jim80051 wrote:
那就等出現再看看吧,...(恕刪)

Sony手機那篇比較底下滿滿的吐嘲我就不說了,
這個之前就有另一位網紅作過類似的不公平比較,
單眼確實手持夜拍相對弱,但拿太過刻意的參數來比較就不公平了。
畢竟單眼能換上大光圈鏡頭,更別說還有A7S這種機種^++^


用手機回覆我就不回太多了,挑重點回。

該篇的測試剛好是很多人的情境。

多數人帶著全片幅出門要多鏡出門也不太可能。
加上F4恆定光圈也是多數人會選擇的鏡頭。
旅遊鏡頭越輕越好。
焦段越方便越好。

過往APS-C我也是帶著10-24 F4就一鏡走整趟旅程。

加上旅程也有家人在旁,不可能有太多時間調參數。
通常A拍手持拍了馬上就走。


反而他的隨手測試非常值得參考。

而且退一步來說。
手機那種小到不行的感光元件加上塑料鏡片。
真要公平的話,
那麼全片幅加上玻璃高階鏡頭的拍攝參數恐怕還要退一堆才會比較公平。


因為測的就是在硬體差距這麼大的狀況下。
光靠AI拍攝可以彌補多少差距。
看來彌補的程度還是非常高的。

況且我在我隔壁棚的文章分析也說明過了,
手機的EXIF參數僅僅只是RAW管線8張中的其中一張參數,根本不用去參考這數值。

在全片幅+高階鏡頭這麼恐怖級距的比較下,
如果覺得這樣還要檢討單眼的設定值的話,
看完後真的覺得全片幅怎麼會可悲成這樣了。

竟然在如此懸殊的硬體差距下,
還要檢討對手的光圈快門比較吃香?(點點點)(無言再無言)

就算拿大光圈鏡頭加上架腳架去做拍攝贏了又如何呢?
全片幅應該是拿起手持夜拍要有更強大的自動夜景才對吧,靠著更大的感光元件達到根本不用靠腳架就能得到超高畫質的夜拍照才對吧。

每次都要腳架跟帶多鏡拍攝,又不是退休了,時間很多。
不要說帶腳架換鏡頭了,拍完後我還一堆RAW在硬碟裡面根本沒時間修圖 XD

我看完一堆人留言後還是覺得很無言。
不檢討相機廠的不長進,反而洋洋得意的說手機作弊?(嘆氣)

況且手機那個EXIF參數也根本做不得準。
計算攝影還有人拿著手機EXIF參數來攻擊,
這已經是根本對計算攝影完全不了解了。

不過我沒參與那個討論串的爭鬥,因為我已經懶的去回了。
就跟我沒參與過底片跟數位之爭一樣,我老早就認定底片終究會消失。
在底片還在掙扎時,我就完全投入數位了。

所以我硬碟裡面留著二十幾年前的數位照片,
而過去的留存的底片早就不見了。被家人弄丟了。
相簿也根本沒有人去再度翻過了。都在床底下。最後掃完數位存底後全丟了。

慶幸我老早就轉型數位拍攝了。
才會有珍貴的早期數位存底。

轉型就是這樣的過程,爭論就變成完全沒必要了。
因為爭論再多,市場的推動還是擋不住的。

jim80051 wrote:

相機廠不是沒有思考,只是方向不同,
現在的感光元件跟以前的感光元件可用ISO還有動態範圍都不是同一個等級,
只是相機市場一直萎縮,對比手機市場能投入的資源相對就是比較少,
很多小廠說不定再不久就倒光了笑到噴淚

現階段大概也只有Sony跟Canon比較有能力研發新的感光元件,
Sony Xperia 1 V的感光元件就是一個新的技術,等成熟穩定,自然會把尺寸做大。


看完最近的討論我也有深刻的感嘆。

縱使我持續在用微單跟APS-DC,但我已經覺得影像晶片沒救了。

我喜歡的相機廠商已經停產不少機種。甚至宣布不再生產。
或者拿著一堆舊貨不斷缺貨在賣,
新產品推展速度極慢,然後四處缺貨買不到機身。
甚至舊制程感光元件持續丟在新機種上面。

有些廠商感光元件在進步,也是被手機廠推著走不得不的改變。
這次新技術用在手機上面就是一個鐵證。

手機對於感光元件製程跟微縮鏡頭的進階需求越來越高,丟著錢讓相機廠去研發硬體讓手機用。
相機廠這才能不斷推出新製程感光元件跟相機模組。讓光學鏡片有更微縮的設計。

沒有手機廠這樣的投資就沒資金開發,
你看那些根本獲得不到手機廠的訂單等資金的廠商,
有多少感光元件都還是用很久的製程產品就知道了。根本不想投資在這上面了。

你所說的感光元件進步多多少少跟手機廠也脫離不了關係。

這樣要支持手機廠對攝影方面的貢獻?
還是繼續抨擊手機的攝影不是攝影呢?
這是相機版使用者需要去思考的問題了。

是我的話看到索尼版那個測試,我想到的絕對不是直接檢討全幅使用者的參數問題。

而是希望其他手機廠如蘋果趕快用最新硬體搭配高階AI趕快開發出新產品,我一定掏錢換機。

我看完那篇討論後內心想換的產品反而不是全片幅,而是手機。
各家廠商努一點,我年底就來換手機了
錢都準備好了。(最近賣鏡頭的錢 XD)
google "標題 + yuxian" 或 "yuxian.yy" 有非常完整評測
featheringer

如果沒有這幾年手機的演進,我很好奇ExmorT還要過幾年才生得出來?Sony在手機拍照這件事上一直近乎擺爛,或許也是把心力都放在這全新感光元件上?至少效果有出來是好事,應用到相機上真得感謝手機廠的競爭

2023-05-28 12:15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