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DR好玩的地方是同樣一組照片可以調出百百種的結果。Photomatix同時也把上方偏右的CMOS刮痕給加深了,請自動忽略。strength: 75%luminosity: 0saturation: 60%white clip:1%black clip:1%smoothing: highmicrocontrast: high
HDR方式得到的照片常常令人驚艷,這確實是一個快速且有效的動態範圍增加手法,而多年來看了無數HDR照片,網路上可看出HDR有兩個特點為大家詬病的,一、色彩交接處有白暈。二、〝常常〞看起來有一種說不出的不自然感受﹝不是全部,而是常常。﹞。第一項是第二項的成因之一,可由數值做調整而達到無法肉眼查覺的程度,所以已經不是太大重點。第二項的「常常感覺不自然」原因不只一樣,成因我做了如下幾項分析:1.動態範圍很大,常常超出肉眼或是以前看照片的感受,本來動態範圍大到超過肉眼也不是問題,但是大家的刻意與不顧一切,使得明暗處的感受太超過,例如暗處太亮,層次過多,亮部亦然,雖得到層次,卻失去自然;因此下手時應注意比例,只要注意比例,應該可以減少發生的機率,所以這一點其實是可以控制的。2.色彩交界處的白暈造成,上面已說過。這種白暈不只是物體邊緣明顯的白暈而已,在很多物體的深淺變化中也同時大量存在,我這裡以雲彩為例;HDR雲彩的立體明暗變化常常過度豐富,這種明暗立體的豐富並非來自自然的光源照射,而是來自各抓取明暗處後的自動合成,因此,過度運用的結果就是不自然,與肉眼常理的感受不同。其他物體也是相同道理,而這一點也是可以透過控制來減少。3.中灰階的反差消失,這一點是以上所有問題共同造成的,也就是HDR最大的問題。肉眼觀看物體,其最大的細節來自於中灰階的部分,暗部與亮度的細節與反差則比例較小,然而,HDR得到明、暗處的反差與層次後,理論上剛好就是壓縮了中間調的層次,因此,注意去看所有HDR的照片,最大最豐富的層次竟然出現在明、暗兩處,仔細看物體原本中間調的地方會有一些反差降低的現象,如果更仔細看,可以感覺出中間調的部位似乎處於一層微微的黑霧之中,反差幾乎都是降低的。中間調的被變相壓縮是個人綜觀了各網站HDR照片後所發現最大的通病,這問題也最難被發現,常常因為亮處層次豐富,已自成一個明暗豐富的系統;暗處層次也豐富,也自成一個明暗豐富的系統,因此整張照片到處充斥過度的層次,雖然豐富,卻不自然,這種不自然很難被說出一個完整原因。而即使許多看起來漂亮的HDR,中灰階處因被變相壓縮,產生一種似有似無的灰霧感覺,要說也說不出來,這問題在這個討論串的照片中多數都可以看到。總結:我認為HDR照片常常層次太過度豐富,應該在輕重上收斂一些;而在被變相壓縮的中灰階觸應想辦法保留其原本在照片中的中堅地位,而不是任由明、暗兩處搶走它的重要性。
eagleeagle wrote:HDR方式得到的照片...(恕刪) 所以是說 暗部太亮 所以會造成錯覺 感覺照片不自然嗎那強度調低點 是不是就不會看起來不自然呢?那用黑卡 暗部曝的太亮 不會感覺不自然嗎? 我覺得是一樣的意思同樣的照片 若用黑卡看起來很自然那HDR調成一樣的感覺 不就OK了嗎???不知道正不正確...
luckyjacky wrote:所以是說 暗部太亮...(恕刪) 所以我才請e大多說一些, 最好有舉例, 算是大家交流.其實我覺得是可以調校的, 或許e大一邊指出問題我們來一邊調到他認為自然為止,因為這對雙方也都是一種自我訓練, 看看軟體的能耐到哪, 訓練自己的視覺敏感度,何樂不為?
weechia wrote:關於中間調的壓縮, 不知e大可以多做分享說明嗎?若不方便用別人的照片為例, 就用我那些好了. 這是在第30頁您所貼的三張圖片,我就用這張圖來說明HDR最常造成的問題,並非所有HDR都會有這個狀況,但是這張有天空大面積明暗變化,比較容易察覺自動化HDR的中間調壓縮。一樣,個別小面積也會有同樣的情況發生,只是一般人不會注意,原因是觀察力尚未訓練到那個程度,可以慢慢去練習,但是這確實是自動HDR目前最大的問題。PS:在看圖之前請先明白中灰階﹝中間調﹞的意義,各扣除約8~15%的最暗處與最亮處,剩下的就是中灰階,肉眼對細節最清晰的就在這個範圍,最亮處與最暗處是立體增加的元素,意思就是「有最亮與最暗處才有立體感,有中間調才有層次。」←←先記住這句話,後面會繼續增加句子。您30頁所貼的三張圖:第一張,較接近原始拍攝圖片。第二張,中灰階以下到暗部的區域亮度增加了。第三張,中灰階以下到暗部的區域亮度增加了,同時亮部的亮度降低了。以下是解說重點:一、先撇開雲彩,只要注意天空,第一張天空的明暗變化是由深到淺,第二張與第三張天空是全部平板無深淺的,只有一種亮度。二、雖然第二、三張每片雲彩個別的立體感與層次增加了,尤其第三張,但是天空卻因此平板,整個天空是一個亮度,感覺不出是太陽要下山了。而且第三張雲彩即使非常立體,卻很猙獰。三、看第一張,第一張圖雖然下方城市區域很黑暗,但是整體的遠近感卻是最好的,看第三張,雖然房屋的亮度提升,每一棟房屋的細節一清二楚,然而這種細節層次卻變成一種「極為平板的立體感」。HDR把最暗處拉升亮度,把最亮處降低,雖避免了暗部與亮部的細節消失,結果卻是在物體邊緣與色彩轉換處留下輪廓------------只剩下輪廓,變成「整體畫面物體豐富卻無層次,個別物體細節清晰是因為輪廓浮現,然而也只剩輪廓。」,所以,綜合來說,HDR對照片明暗區域的自動抓取與合成轉換特性,雖然在個別物體造成豐富細節與清晰效果,卻在大區域與分別的小區域損失了中灰階,表面上增加立體感與細節,實際上失去了遠近感與視覺自然,沒有了遠近感與視覺自然的話,那只會造就許多照片成為充滿匠氣的二流繪畫作品,失去好的攝影作品該有的自然光影與層次。這張是我十多年來使用的方法,這張刻意做稍微誇張一點,整體也稍暗一點,不過明暗可以再調整,不是我要談的HDR重點,重點是保留原始明暗變化同時又把中灰階部位的對比拉昇,因此天空的明暗變化依然存在,而且變化不大,但是立體感增加,這方法或許也可以算HDR,或許不算:做法主要是增加中灰階區的對比來增加立體感,這樣可以避免自動HDR降低亮部、拉高暗部時造成的平板現象與個別物體的猙獰立體化。所以,「有最亮與最暗處才有立體感,有中間調才有層次,而中間的的對比與層次拉昇重要性高於提升暗處降低亮度。」「要把細節拉出又不變成平板失去層次,保留整體明暗變化卻又能拉出暗亮部細節,增加立體感。」這就是目前許多自動HDR沒做好的地方。
luckyjacky wrote:同樣的照片 若用黑卡看起來很自然那HDR調成一樣的感覺 不就OK了嗎???不知道正不正確... 不太一樣,黑卡是把整塊區域減少曝光一起變暗﹝當然,是漸層減少曝光﹞,該區域變暗後是屬於自然的減少曝光方式,該區域即使變暗也只是相當把該區變成正常曝光時的光影,仍舊屬於攝影出來的自然影像。而自動HDR不是這樣,自動HDR再抓取時是分別抓各張圖各區的明暗再做合成,合成後雖然增加了暗部、降低亮部,但是因為轉換方式的原理中仍有缺失,數據稍為不慎或是某些場景就會造成與拍攝方式得到的對比與光影產生太大差別而不自然。
hiloshi wrote:來個"偽"HDR吧~~ 噢~*讚!讚!讚!這個味道我喜歡,好作品!背景貼上去的,貼得好,雲彩的層次豐富,但是不會像多數HDR作品一樣誇張甚至猙獰不自然,是純攝影的感覺,非常超現實味道,讚!裡面還有其他的手法嗎?何謂偽HDR,可否說明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