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抓一張日式風格照片,以它的 「曝光分佈圖」(Histogram)當參考,把自己照片的「曝光分佈曲線」調成類似
實做:
方法不只一種,最終結果差不多,我喜歡透過拉「色調曲線」(Tone Curve)的方式,因為一切掌控在你手上(拉動曲線其實也在改變曝光與對比)
1. 對照「曝光分佈圖」
上面是參考照片,下面是想要修改照片的原始「曝光分佈圖」
想要達到的目標

目前的分佈

由此可知,整個曝光分佈需要往右移-->意味需整張照片需 +曝光-->「色調曲線」整個需平行右移
除亮部以外的曝光量,需要調高-->所以暗處的細節與對比,會減少、減低(且在不影響照片中較亮處的情況下)-->「色調曲線」的彎曲形狀需往上彎曲(原始是直線)
2. 手動拉動「色調曲線」(Tone Curve)
一邊拉動一邊參照「曝光分佈圖」的即時變化,試著讓它接近參考照片的「曝光分佈圖」。拉拉看就知道,算不上有什麼訣竅。

3. 微調色調(Tint)
拉完曲線了,不過注意到原始圖中,藍色紅色綠色黃色的分佈位置,比較接近,而我們的照片比較分離。可透過調整色調來改變各原色的離散度、相對位置。觀察「曝光分佈圖」的各顏色頻道變化來決定數值的改變量。

4. 其他微調
我注意到我們的照片,綠色部份還是比較飽和(這就完全是主觀的肉眼觀察了),所以我把綠色飽和度調降。直到我滿意為止。

5. 收尾
調整後的「曝光分佈圖」

再對照一開始就貼的 參考照片 的「曝光分佈圖」

看起來是接近多了。那照片呢?
下面這張是結果

曝光、色調上是有那麼點調調。
此外,感覺我們的照片銳利了點(數位的像素顆粒感),這部份我就沒動了,或許可以再針對這調整一下。
其他的部份大概就是構圖了。左邊的盆栽,似乎有搶到主題,尤其是顏色上。如果觀察一下,會注意到這裡所謂的日式風格,有一部分構成元素是「留白的藝術」。有大面積的地方或許是本來就沒有東西,或色彩平淡來產生留白的感覺(另外,整體的過曝處理正好相輔相成留白效果)。
如果我們的照片主題是貓,那顏色強烈的植物,應該避免入鏡,或許可得到留白的效果,
另一點便是淺景深的運用
若能透過較大的光圈來模糊化主題以外東西,加上過曝進一步減少其細節,那視覺的引導會更好。
另一個要訣是減少畫面中顏色的色系種類,讓畫面顏色上更單純。
最後
此外,整張照片色調是要偏黃、偏藍、偏綠、偏紫之類的,除了現場光外,事後也可以透過 白平衡與色調(Tint)微調。
我個人有些類似感覺的照片,只是數位的感覺比較重。

其實白平衡有設成你要的+故意過曝+適當的構圖與散景,也不一定需要透過後製來達到。
最後,如果對於調整 「色調曲線」有興趣,Adobe有示範影片,可以有一個很快的概念。
Using the Tone Curve -Matt Kloskowski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