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

這種效果如何出來後置的 空氣感好強

在我看來這所謂的空氣感要件是

1.有瞬間凝結的感覺--->清晰不模糊
2.有夠淺的景深製造出立體感--->大光圈 + FF
3.適當的色調-->類似底片機所拍出的感覺

mark0820 wrote:
感謝您從眾多的樓層中...(恕刪)


老實講你那張照片在我看來也是真的什麼都沒有


利用一下被攝物和背景之間的距離,拉得夠遠也可以拍出樓主你要的東西
小DC CASIO EX-H15 F/4.8 ISO/125 1/80秒 分區測光
後製了一張

漸層遮罩>鏡頭模糊>步驟刷刷筆回復


x1989z wrote:
在我看來這所謂的空氣感要件是

1.有瞬間凝結的感覺--->清晰不模糊
2.有夠淺的景深製造出立體感--->大光圈 + FF
3.適當的色調-->類似底片機所拍出的感覺...(恕刪)


+1

再加上小弟的見解

4. 景物呼之欲出,猶如看官也身處現場,人物之生動似乎可以聽到對白(嘻笑,吆喝等)。
wooooo007 wrote:
空間感套上攝影時或許...(恕刪)

如達文西畫的畫作蒙羅麗莎,達文西採打破舊有的空間觀念的畫法,運用
空間透視法來繪畫山崖,小徑和流水,讓近景清晰,遠景朦朧。


長知識了! 感謝 wooooo007 呀!!
果然跟我的感覺很接近 前景清楚 背景模糊 受教了!
GOOGLE能搜尋很多東西卻沒辦法給你一顆能思考的大腦...連GOOGLE都不會用那就根本沒大腦了!
keii_soh wrote:
x1989z wrote:
在我看來這所謂的空氣感要件是

1.有瞬間凝結的感覺--->清晰不模糊
2.有夠淺的景深製造出立體感--->大光圈 + FF
3.適當的色調-->類似底片機所拍出的感覺...(恕刪)


+1

再加上小弟的見解

4. 景物呼之欲出,猶如看官也身處現場,人物之生動似乎可以聽到對白(嘻笑,吆喝等)。


影片?
靜態影片?

空氣感這個形容詞趣味
有人提出立體感

整個研究一下
其實就是建立在"深度線索"(depth cue)

人們運用兩類「深度」線索,產生深度知覺:單眼和雙眼線索

俺的簡報是這樣歸納的
1.立體視覺(視差)
-------------
2.眼球聚焦
3.物件遮蔽
3.已知大小物件對照
4.線性透視(平行線收斂)
5.垂直位置
6.霾和飽合度
8.紋理細節的大小變化
-------------
9.Head-Motion Parallax(動態)


景深產生的深度線索主要就是以模擬眼球聚焦. 透過不同的聚焦產生不同的凝視focus, 當然人眼光圈主要是調整進光量, 影響景深要素沒有焦距來得大, 但另外一個要素是近端你的眼睛需要很大的收斂力,跟單純的成像略有不同.

多數2D攝影大概就是focus在這個地方

而如果沒有景深淺, 或者泛焦, 一樣是有立體深度的, 因為還有那麼多,
以垂直位置和大小為例, 應該是最直覺的, 通常越大的越近, 垂直位置越下方的越近,
但人眼聰明, 腦袋有時也會誤判的...
拍一鐵軌, 不用淺景深一樣有深度感, 為何? 主要是3和5的演化, 第4點, 線性透視(平行線的斂),
如果當你的景深淺到不行(1cm? ), 反而看不出整個鐵軌的深度的.

文很長看了幾篇, 剛好有人提到 前景清楚 背景模糊
除了聚焦因素之外, 還有第6點, 我們拍攝山景時, 群山疊巒,
怎麼自己判斷出深淺關係? 霾和飽合度, 當然這個背景模糊度是建立在模擬人眼的聚焦因子? 還是第6點,
各位看官就自行分析囉.(提示: 跟距離因子有關.)

其中第9項, 就類似草食性動物單側眼睛判斷猛獸的出沒與遠近...
推衍出來類似騎車側看風景, 遠方山往前, 近端植物往後更快, 中景可能不動之現象...
甚至可以推到 Pulfrich effect 普菲立克效應

而我們現在講的3D, 正確來說應該是3D 立體影響,
是立體的, 可能只有兩個視角, 但也可能是多角度, 就是建立在第一點...

有些paper歸納出深度線索
1.以物件為中心的深度線索
2.以觀察者為中心的深度線索

而靜態攝影圖, 主要就是以觀察者單眼球之收斂與舒展為主要手段, 但基本上還是以2D的平面物件來展現.

額外補充
1.3D Research -- Pulfrich effect / 3D立體影像研究 -- 普菲立克效應與3D動態平移拍攝


2.蒙娜麗莎的微笑 Mona Lisa Smile -- 2D 轉 3D


3.3D立體圖轉3D多角度的方法 How to transfer 3D image to MA 3D


4.3D Research -- 2D 照片去背套疊 3D 圖像


5.兩千多元的相機玩3D立體攝影 (進入 YT 才有 3D 控制項)
3D 影片--便宜相機玩 3D (單機)
3D Video - Cheap 3D Camera (One Cam!)

以3D立體影像來看, 主要原理反而跟人類視覺是契合的, 當你聚焦在負視差的前景, 你對於正視差的背景的"影像概念程度"跟實際比較接近, 而建立在景深要素(單眼球判斷深度)的契合度則較低一些.
只是100多年來的攝影主要就是2D為主, 更早之前的繪畫也是(參閱前面影片 Mona Lisa Smile)

講了這麼多就是...有空研究淺景深, 不如閒閒的時候, 拍一下不知幾年後會正常發展的"立體影像"!!!
ʎǝuɹnoſ ʎɯ ǝǝS 等待與告別: https://youtu.be/k1lf_n0Vs-I
樓主開文所提到…… 請問這樣的效果是如何後置的?我怎麼調都調不出來 一樣的機器一樣的設備

既然樓篕了那麼多層了,你要不要出來說一下你用什麼樣的設備,不然大家都狂猜…大家那麼熱情,樓主你不要給各回應,然後是不是方向搞對了呢?

tzou wrote:

影片?
靜態影片?

空氣感這個形容詞趣味
有人提出立體感

整個研究一下
其實就是建立在"深度線索"(depth cue)...(恕刪)





你認真了…

李小龍:Don't think, feeeeeeeeel…

viertel wrote:


樓主開文所提到…… 請問這樣的效果是如何後置的?我怎麼調都調不出來 一樣的機器一樣的設備

既然樓篕了那麼多層了,你要不要出來說一下你用什麼樣的設備,不然大家都狂猜…大家那麼熱情,樓主你不要給各回應,然後是不是方向搞對了呢?


發文的錯字一堆都不改了

還奢望他什麼

標準射後不理...
  • 4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