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ha wrote:
請問一下,一般 NB...(恕刪)
NB當然還是可以使用
只是效果可能不會比用桌上LCD來得好
但是也會有差異性啦!
我的NB目前校色過之後
我是比較喜歡現在的色溫跟顏色的囉!
世界末日趕快到來吧............!^_*
目前LCD螢幕是數位式的, 每個顏色是由3個不同色頻(RedGreenBlue, RGB)的點所組成, 每個色頻又被分為256階(8bit). 螢幕的整體亮度是由背光模組所控制, 而每個色頻的亮度則由液晶旋轉角度所控制. 一般螢幕內建的色溫, 是改變每個色頻的亮度比例, 讓它顏色自然偏藍或紅, 以產生色溫偏差. 於是呢, 所有輸入的訊號, 都經過那些比例的換算之後, 再來旋轉液晶角度. 假設你的螢幕背光模組輸出的白色是純白, 而6500k的色溫大致上RGB亮度的比率是(100%, 98%, 99%), 於是你要輸出一個RGB(255, 255, 255)的純白色到螢幕時, 它會改成用RGB(255, 250, 252)來輸出. 有沒發現到, 原本每個色頻是256階的, 結果綠色少了5階, 藍色少了3階. 少了那幾階的下場就是顏色會跳階. 於是呢, 你更改螢幕的色溫, 改的愈離譜顏色就跳階跳愈兇. 低階的LCD每個色頻只有6個bit, 普通的LCD則是8個bit, 所以你色溫怎麼改都逃不掉跳階厄運. 高階的LCD每個色頻可以到10或12個bit, 改色溫只是由那10到12個bit裡面去選最適合的8個bit來顯示, 於是可以避免跳階.
至於Gamma又更複雜. 針對任一灰階, 若是RGB(n, n, n)的亮度是RGB(1, 1, 1)的n倍的話, 那麼你的顯示器的對比將變得很爛很差, 所以它的值不是n倍, 而是隨著n的大小呈現一個弧線而改變. 於是呢, 色溫控制著每個色頻的增益值, Gamma則控制著每個色階亮度的總增益大小.
公喵不帥, 母喵不愛. 公喵愈壞, 母喵愈愛. 不帥的公喵想要母喵愛, 就只好學壞.
balenoer wrote:
為什麼影像編輯大部份是使用6500K的色溫?...(恕刪)
因為這相當於你大白天不開燈純粹靠日光來看照片所得到的效果, 所以才會變成公認的標準. 請記得, 真實世界裡物體的顏色都是靠反射來決定, 所有的東西都是靠光源的顏色來決定它最後被眼睛所看到的顏色. 例如你洗一張照片出來, 大白天拿到戶外去看, 白色的東西就是會變得有點黃黃的; 同一張照片, 你拿到水銀燈底下去看, 搞不好就變成陰森森的藍色了. 我會建議你維持螢幕的6500k色溫, 然後調整照片到你喜歡的色調即可, 醬子至少可以讓使用標準色溫的人, 看到你想要看到的效果, 你調整出來的照片, 也不會洗出來變成詭異的顏色.
公喵不帥, 母喵不愛. 公喵愈壞, 母喵愈愛. 不帥的公喵想要母喵愛, 就只好學壞.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