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

這種效果如何出來後置的 空氣感好強

我還以為是在講頭髮勒

文中有很多高深的前輩,受教了~
無圖示
jeremy0721
加入好友  加入黑名單
2011-03-15 10:47  #21
回覆文章私人訊息引用連結載入圖片引言收藏回報
就上樓上幾位朋友所說
那幾張的照片
光圈控制的都很好
仔細看看
他將除了主體之外的部分
有加暗 這會讓主體更凸顯

我猜想 拍攝這四張照片的鏡頭可能是定焦鏡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按這裡檢視圖片


-------------------------


第二張照片很熟悉,是士林橋下拍的嗎?
先討論景淺型成原因
1.大光圈鏡頭
2.小花近拍模式
3.長焦鏡頭景深壓迫
4.被攝物與後面背景又有一段距離

看起來應該像5d2拍的 ,如果4張都同一顆鏡頭,婐與前樓上看法相同,應該是35L的發色,婐依據:
1.因為35L拍小物,背景可以糊成一片,
2.拍全身,退了很幾步.又與後面背景距離很近,大部分都清楚了..
3.其中一張懸空物品,是因為被攝物與後面有一段距離,所以有點糊,應該像短焦拍.拍攝人與被攝體有點距離,但被攝體離後面有點距離, 所以有點糊但不會很糊...

星期天剛拍,以下找類似遠近場景與你的比較










這樣的方式會有感受到空氣嗎~@@
我想從攝影美學的角度來講..
原作者所寫到的"空氣感"一詞
在原文中的上下文與作者提供的照片例子
個人認為是比較接近"氛圍"(aura)這個詞所代表的原始意義
(*氛圍這個詞己被普遍化使用了..名嘴口中常提到)
*下面的回文中有大大提到..空氣感日文叫"氣氛"..:日文的"氣氛"就是"氛圍"啦

"氛圍"(aura)原文是法文..是指照相術剛發明初期..是用玻璃基版當底片..經過暗房呈像後
在相紙上呈現一層霧霧的感覺..引伸的意義就是..在特定的技術條件下,流行於特定時空,很主觀感受的一種"美"的表現(白話一點講就是:大家都知道,都感受到,都喜歡,也知道怎麼造成的..就是具體上說不清楚)

傳統的照相術..包括物理與化學作用..物理作用是指光線的因素..與相機內部光圈/快門的作動;化學作用是底片感光到暗房沖片/印相;在兩者過程中..充滿著挑戰與趣味..當然更有著所謂更接近藝術的"創作"空間...但追根究底還是光與機械的作動..;攝影是一種光的"機械複製"..尤其是在底片時代

而"氛圍"的創造..就在於掌握光與機械之後..再加上所謂攝影眼的"想像力"

對於此篇作者提問,這裏的大師幾乎都已經在技術上提出意見;個人對數位時代的攝影技術..門檻愈來愈低..好作品愈來愈多..;不管是中國攝影學會的浪漫唯美(女)派或是阮義忠/張照堂寫實紀錄派..有心者應 1.多觀摩大師作品;觀注大師作品的構圖結構與創作的"企圖心"..;2.硬體器材在於磨鍊技術與個人想像力的結合..過了這個階段後..再去增加器材;3.攝影是光的藝術..若是要做紀實攝影就離數位暗房技術遠一點吧

ashin48934893 wrote:
一樣的機器一樣的設備...(恕刪)


如果是一樣的機器一樣的設備

那就是個人的問題了...
小弟添一磚~
除了上述很多前輩說得景深控制外~
基本上構圖如果能帶到前.中.後三個要素在裡面!
畫面的層次感會較為豐富~
全幅如果把握上述法則可以輕鬆拍出立體感十足的畫面!
這是全片幅在景深上的優勢!不代表以下的做不到~
只是程度濃烈的差異而已~

ashin48934893 wrote:
請問這樣的效果是如何...(恕刪)



如果這種是大大需要的感覺 我覺得就是 重點是 黑色 要夠黑 如果有數位暗房類的軟體 不仿把 暗部稍微加深一點 讓黑色 更黑 不會 灰灰的 亮度就看個人喜好嚕^^ 希望對您有幫助

以上圖片 連結來自 http://flickr.dvdlin.com
VanPS 加拿大溫哥華 華人攝影協會 http://www.vanps.com 攝影切磋-交友-揪團外拍
"空氣感"是日文"氣氛"的意思,大家可以google一下就知道了
rogerchang

caraxist wrote:
我想從攝影美學的角度...(恕刪)


一直不瞭啥是空氣感?

謝謝解釋

一陣子...就來個新辭...比光圈..快門更難懂!
  • 4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