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剛開始學剪輯都會陷入一個誤區:學剪輯 = 學會剪輯軟體。
說實話,學會剪輯軟體簡單多了,網路上教學跟著看幾遍基礎的就能學會。但是面對各種插件、效果,一股腦的全用上了,影片也很難有人看得下去,還可能會被說不專業。
出現這樣的原因就是缺乏剪輯思維。這樣的關係就導致行業薪資差距很大,剪長影片的開價會更高,需要擁有更多的創作能力,不是把素材拼起來就好。短影片比起影片品質,更會要求數量。
"剪輯思維"也不是太抽象的能力,一方面是取決於剪輯的熟練度,包含剪輯節奏、切點剛剛好,有的時候一個段落少剪或是多剪幾秒鐘,對影片都會有不一樣的影響。這個能力也是可以透過練習來提升,如果沒有多元的素材能剪但又想要提升這樣的能力,可以多看一些影視作品,閱讀視聽也能學習吸收。
不過綜藝味的影片比較有爭議,綜藝類的影片可以提升技術,但影片好不好看,個人魅力、腳本企劃佔的比例比較大,也不用想說「哦!這一段有點無聊,幫他剪有趣一點好了。」這個治標不治本,也不是剪輯師的義務。
接案的時候通常都會遇到要求提供A_copy、B_copy、Final的客戶,我自己剛開始真的都會乖乖給A、B、甚至到C版本,後來發覺這樣效率太差,修改來來回回,拖越久對我越不有利,所以我後來在提供影片時,客戶如果要A_copy,我會直接給他接近於Final的版本。
1.我的方式是在粗剪時就直接給客戶看到接近Final的影片,想要的字卡、音效、音樂、效果都上好上滿。如果只給客戶看到粗剪影片,有的甚至不會要求先上字幕,假設長達一個小時都沒有字幕,他們會看很慢,給的意見會更抽象。
2.承上述,後製剪輯也可以說是最後一道關卡,給客戶看到接近完整的作品,完成他對內容的想像,減少來來回回修改的次數,這是我在多次案件中觀察出來的,方法不一定正確,只是可以作為參考。
3.你是剪輯師,有權力對影片做調配跟安排,如果都只按照客戶的想法會喪失很多主動權,有些客戶是可以很好溝通的,適當提出想法意見,對自己工作流程也會加快許多,客戶問題被解決,後續就有機會長期合作。
可能有的人會覺得,一開始就都做完的話,那如果客戶都不要,不就會做白工嗎?是的,所以這就是剪輯思維的重要性,需要培養,但對你的幫助會很大,因為你會知道客戶需要的是什麼。
我自己也是在工作室、商案,摸爬滾打了幾年,才開始有剪輯思維,事實上任何行業的初期都需要積累的,有了這些經驗才有辦法讓我在某些案件上賦予更多元的元素進去,變成像肌肉記憶一樣。
剪輯當然需要磨練,就像一個廚師,剛開始練習切菜學習控火,後來慢慢上手,熟悉每一個步驟怎麼做,最後用自己的經驗來製作每一道菜色,也是因為有經驗才能做更多創意的料理。
以上是我的經驗分享,如果大家有跟我一樣的經驗,或問題也可以在下面留言,我有製作一份影片剪輯手冊,有興趣的也可以私訊我聊聊。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