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已經在期待 Oly 的 m43, 但不禁會自問:
RF機如果能拍攝中直接插拔底片匣, 在這數位的年代, 會吸引你嗎?
不過話說回來, 除了底片廠以外, 其他的公司都能轉進往數位化的領域發展, 鏡頭, 機身, 機背, 所以我的問題也只是痴人說夢罷了.
hiroyuki2243 wrote:
先想一下體積會變成怎...(恕刪)
或許體積沒辦法很小, 但有市場的話, 要做的話, 有生存壓力的話, 科技應該能突破的吧, 而到達可以接受的地步.
例如, 簡化設計導致換片匣的話會損失一張、甚至一張半以上的底片, 那我覺得也可以接受.
m43也是以前不可能的想法. 總是要一博.
RF機退片、換片、再重新進片,換到來, 火就熄了. 我覺得也是讓 RF 的輕"便"性降低了不少.
反正機身廠都開始玩數位化了, 沒人會想回頭研發這一塊. 除了底片廠.
或許, 能依拍攝時所使用的ISO設定, 有效對每張底片進行不同程度的迫沖的技術.
比較有發展的可行性?
Limitation frees creation.
Mamiya Super 23
http://www.eyescoffee.com/collectcamera/mamiyasuper23/index.php
joykafka wrote:
還是因為135 RF 被當作是傻瓜相機, 所以沒有片匣的需要?....(恕刪)
有點反了
片匣與片盒的存在是因為要因應45底片,120底片,220底片這些沒有遮光保護設計的底片.
而135底片發明時,底片有不透光硬殼保護讓當時的用戶眼睛一亮,因為終於可以拋棄沈重的片夾與片盒了,從此避免不使用中的底片意外曝光的任務就交給輕巧的135片殼,連帶的讓相機可以往小型化進步.
因此問題就在於120片盒=135片殼,自然大多廠商認為沒有必要把片殼裝進片盒裡.
想到離您要求比較接近的就是APS系統了
APS系統設計上就有想到您提到失去片匣後的135無法任意更換底片的缺點.
APS可以在拍攝中任意的迴片後取出,該捲底片再次被裝入相機時就會自動過片到上次的拍攝位置.
但APS的下場嘛~您也是知道的.
若在135上類似的功能我是記得Minolta的阿花7有.
阿花7內建的底片辨識系統可以識別與記憶住多捲底片,當該捲底片中途迴片取出後,下次再被裝入時機背可以調出機身紀錄的資料識別出該捲底片的拍攝資訊與上次的拍攝張數,並自動過片到最後拍攝的位置.
所以其實您要的功能若要實踐在RF機上不用那麼大費周章的來作個可交換片盒.
只需要機身如阿花7那樣有內建底片辨識系統,可靠的底片定位系統,自動過片功能即可.
因為片盒=片殼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