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參閱日本網拍.有一台 PETRI FA-1 底片相機.發現該台快門速度的標示.很奇怪.不同於一般常規.也就是說.數字應該都是一樣大小.布簾閃燈同步1/60X.至於 PETRI FA-1相機.在1/15秒.加大的標示.意義何在?這個問題特別提出來.請教攝影行家高手們.感謝!網圖資料參閱如下:
何老:那個應該是鎂絲閃光燈用的同步速度早期大型的閃燈泡可能會燃燒長達 1 ~ 1/15sec後來因為底片速度的加快 使得閃燈燈泡不需再做這麼大但小型燈泡的燃燒速度還是會長達 1/15 ~ 1/30sec同時它的閃燈峰質不穩定它只能建議整個燃燒時間的 GN 值 所以必須把快門放慢從快門開啟後點燃閃燈 - 燃燒閃燈 - 閃燈燒完 - 關閉快門個人非常喜歡這種閃燈 搭配一些特別的顯影方式 營造出來的光質可惜手上剩下的數量也不多Mamiya RB 鏡頭上的 M 同步就是玩這種燈用的~鎂絲閃燈燈泡
十分感謝暗房教父的詳細解說與釋疑.終於了解使用的方法.因為單眼底片相機.一般會有閃燈的二個接點.一為X.一為FP.也有的機種是採用X與FP的切換方式.如OLYMPUS OM系列.至於NIKOMAT FT系列.則是一為X.一為M這種標示.RF機也是.後來年代較新的機種.大多保留一個X閃燈接頭.因為燈泡退流行.以上如有誤.請指正喔!
路過的熊 wrote:記得大概十年前有看過(恕刪) 換燈泡是不會閃爆自己唷~~~倒是拍的時候經常會炸燈 我拍人像時炸過好幾次 還好 model 是好友室內拍也不是用太大的燈 沒造成任何傷害不過因為炸的方向不一定 所以掃玻璃掃的很辛苦
ken902 wrote:是古裝電影中那個拍完(恕刪) 是滴~~~~ 所以像是明星出現 記者會之類的只要記者出現過 地上會有一堆的碎燈泡(圖中的鎂絲燈 GN 大概在 20 上下)說古裝電影就有一點太.................1960 年代 Graflex 還是記者主力 但已經開始走下坡這主要是因為當時1. 電子式閃燈的出力還不夠2. 耗電3. 光質優美所以還是不少人偏好鎂絲燈 到了 1970 年代中期拍立得等相機 也還是有生產一些一次性鎂燈的閃燈用品同時 1960 年代 小型相機以及彩色負片崛起鎂絲燈還針對彩色底片生產了有校正色溫的藍色鎂絲燈泡(圖中銀色燈絲者為黑白底片用 藍色覆膜者為彩色底片用 右下四方形者為 Kodak / Polaroid 用)一直到 1970 年代 還有滿多人在用鎂燈的 棚內也還滿多人使用的不過萬一炸燈時 model / 商品 / 清潔後續很麻煩 所以就漸漸變少了他的好處是1. 光質真的很美 到現在為止 電子閃燈還是很難做到那樣的質感2. 相比之下輕便 便宜 一個 5W 鎢絲燈泡大小輸出可以到 GN 40 左右而且只要兩個三號電池就可以觸發 這真是太猛了~~~~電子式閃燈光要到 GN 45 (Metz45) 光是三號電池就要 5-6 個~手上還有幾個鎂箔燈泡 約略是 100W 鎢絲燈泡大小 GN 估計是在 60-80 之間吧不過因為不太好找 所以我只當做收藏用 目前為止還沒真正測過 GN 值據說目前有做過最大的是籃球大小 空拍時用的GN 沒有看過數據 我無法估計我只有在資料上看過有這麼一段形容還沒有看過實體 或 實體照片 也沒機會收藏到
暗房教父 wrote:換燈泡是不會閃爆自己(恕刪) 我當初是看紀錄拍洞窟內部的影片,其中的助手在換燈泡時斯乎不小心觸發(?)結果就是閃自己一臉當初因為那閃燈是做成十字型,一次可擊發三個燈泡,居然能夠照亮天然洞窟的內部或是夜晚的山谷!所以印象還蠻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