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焦酚顯影劑的測試結果](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7/mobile01-f85f5c13734060967b2b51706ce07150.png)
長久以來,市售顯影劑的成分多數是MQ或HQ配方(Metol負責暗部/Hydroquinone負責亮部)
而這類配方必須在20°C的環境下才能維持特性曲線保持直線的斜率
沖洗流程還要不斷的搖晃,才能讓藥水可以持續的與藥膜層作用
但是這類配方就是最好的嗎?
要脫離當代MQ/PQ配方系統,就得回頭去挖掘濕版時期就已經被用來顯影的配方
這個趨勢起源於環保法規愈來越嚴格,MQ配方也越來越貴,如何運用取得容易的藥品來配置出品質超越市售藥劑
靜置型沖法也跟傳統手法不同,如果你很懶,真的可以顯影藥水倒進去,前1分鐘搖一搖,丟著時間到再回來做完後續程序,但要避免氣泡停留在藥膜表面造成局部顯影不均
因為主劑不是複合配方,不須嚴格控溫在20度C才能獲得高品質
即便是室溫,你也可以獲得斜率平滑的特性曲線,而不是中間骨折的樣子
其次是顯影所需時間長,通常都是10分鐘以上,高稀釋比還可以拉長到1小時
正因為靜置,讓影像的邊緣銳利度提升,時間越久效果越明顯
所以控制影像效果的關鍵會落在挑選的稀釋比例上
你也會發現底片不是純黑白的狀態,主劑成分會造成染色,染色會增加底片的濃度,使用當代MQ/PQ配方所沖出的最大濃度值可能只有2.2~2.4,而採用焦酚主劑沖出的濃度值是可以超越,我曾試出DMAX 3.2的紀錄,這在製作白金照片上是不錯的利器
當然這類顯影配方不是沒有缺點,就是不能用在藥膜太爛的底片上,泡太久會脫膜的就不適合
其次是缺乏數據,要自己慢慢摸索,對於愛換不同底片的人來說可能是苦差事
說了這麼多,還是看照片吧,底片是同一款,批號一樣,曝光條件也完全一樣,相機是同一台,用2個片匣替換
![[分享] 焦酚顯影劑的測試結果](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7/mobile01-43637f42843a15e9dc935f3838799a02.png)
![[分享] 焦酚顯影劑的測試結果](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7/mobile01-7c57feeffba433468ebec62b50b1c901.png)
![[分享] 焦酚顯影劑的測試結果](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7/mobile01-2b3a2be8bc17b757a219d1652c4d969e.png)
![[分享] 焦酚顯影劑的測試結果](https://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2207/mobile01-617d736274c53e1714fc1da9bdb9a974.png)
你看到什麼,那就是了,傳統銀鹽好玩就在這裡
就算我用最差的相機,我沖出來的東西還是能輾壓高檔器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