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SHCA I20 TLR 三雞排?

之前因為防疫待在家中.長時間看電腦查閱相機資料.
昨日偶而觀賞了老外精心製作的YASHICA TLR視頻.

影片看完之後.這才知道.YASHCA I20.TLR有三雞排?
不!是三種相機品牌:1.Pigeon .2.Yashima .3.Yashica.

Yashica 120TLR相機.應該可以算是日本120 TLR相機的長青樹.
從最早1953年出現的Pigeonflex.一直到1986年的Yashica Mat-124G.

Yashica 120 TLR歷經三種相機品牌.還有代工的其他TLR廠牌.種類繁多.
相關資料網路蒐尋一下都有詳細報導.還有專家的獨門研究.這裡就略過了.

網圖資料參考如下:
Pigeonflex.
YASHCA I20 TLR 三雞排?
特別的菱形紅窗.
YASHCA I20 TLR 三雞排?


Yashima Flex.(圖片由 Göran Årelind 提供)

YASHCA I20 TLR 三雞排?

Yashica flex .[正式名稱上市].
YASHCA I20 TLR 三雞排?


前後三品牌及機種.專家估計約有65台之多.

網路文件資料如下:

1953-1954 The Simple Beginning
Pigeonflex Yashima Flex
Yashica Flex B

1954 A Step Up - Japanese Icon
Yashica Flex S

1954-1955 Full Range of Models Released
Yashicaflex A-I Yashicaflex A-II
Yashicaflex AS-I Yashicaflex AS-II
MolfoReflex Yashicaflex C
Yashicaflex A-III

1956-1957 The “Yashica” is born
Yashica Rookie Yashica Hi-Mec
Yashica A Yashica C
Yashica LM Yashicaflex A2

1957 First Crank Wind and Last “Yashicaflex” models
Yashica-Mat Yashicaflex AS (new model)
Yashicaflex B (new model) Yashicaflex A (new model)

1958-1959 The Classics, the 635 and D, Released
Yashica 635 Yashica B
Yashica D Yashica A III
Yashica Auto

1960-1986 Crank Wind Sophistication plus Automation
Yashica Mat-LM Yashica E
Yashica Mat-EM Yashica 24, 12 & Mat-124
Yashica Mat-124G Yashica Mat-124B.


[ 以上資料如有誤.請行家高手們的指正.]
2021-07-22 11:34 發佈
家中原本收藏有約9台120 TLR相機.
YASHICA就收了2台.D與FLEX A-1.

圖片最下面右邊有二台.[還在]



LOMO 166B系列.一共5台[賣掉4台].

海鷗 104B.

SEM (Semflex),[某型號]
感覺像見證一個品牌誕生的過程。

一開始仿製,野心不大,用自然界生物命名(可能是創辦人喜歡的、或靈感來源等等),命名適於單一產品,之後用家族姓氏、公司所在地,產品可能屬於地區性;最後和產業習慣接軌、行銷世界~~
jenhoxen wrote:
感覺像見證一個品牌誕生(恕刪)

+1.

YASHICA公司後來和CONTAX合作.推出一系列知名單反RTS與G1.G2.
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T系高級傻瓜相機.至今風光無限.在底片市場熱銷.

可惜.數位當下.無法跟上潮流.消失一段時日.後來掛名商品.再無法立足
早年有一篇專欄文章提到:雅西卡的故事.節錄資料參考如下:

雅西卡公司在不到十年的時間裡.已成為日本產銷量最大的相機製造商和攝影產品出口商.
公司的快速發展.可以歸功於其研究.設計.工程和生產資源的集中.以滿足非常重要的人--客戶。
jenhoxen wrote:
一開始仿製,野心不大,用自然界生物命名


pigeon是1950年代東京一間器材行遠藤寫真用品所有的品牌,八洲光學精機只是為其代工pigeonflex I,其實pigeon各型相機多半由信濃光機代工,少數也委託過豐島東鄉堂。

八洲精機原是金屬加工廠,1953年開始製作相機,除了為遠藤寫真用品代工pigeonflex I,也推出自有品牌yashima flex,後來相機銷路不錯,才更改品牌名為更具專業感的yashica (即yashima camera之義),1950年代末更是決心轉型為相機工廠,將社名改為與品牌同音的ヤシカ。
老何boss wrote:
YASHICA公司後來和CONTAX合作.推出一系列知名單反RTS與G1.G2.
留下不可磨滅的功績.T系高級傻瓜相機.至今風光無限.在底片市場熱銷.
可惜.數位當下.無法跟上潮流.


1970年代前期yashica與zeiss合作開發高級電子單眼CONTAX RTS,還找porsche設計外型,是轟動全日本的大事(輸人不輸陣,1970年代後期minolta也和leitz合作開發高級電子單眼Leica R3)。

可惜1983年kyocera買下yashica(1982年的RTS II算是yashica與zeiss的最後合作),並向zeiss買來contax商標(這導致21世紀初zeiss推出由cosina代工的zm型測距機時無法使用contax,只能命名為zeiss ikon)後完全變貌。

yashica和contax成為kyocera旗下品牌,原則上高級機種(如RTS III或G型等,都已和zeiss無關,完全是kyocera自行規劃設計)使用contax品牌,而大眾機種則貼上yashica品牌,2005年kyocera停止生產相機,數年後將yashica商標轉賣給香港廠商。
老何boss wrote:
之前因為防疫待在家中(恕刪)

本來在防疫期間比较有空,想把家裡的一堆底片机整理一下
可是因為太佔空間(大约有將近二打)目前还是一直放在老家
客廳的壁櫥裡面,宜蘭多雨,最近又連續下了一個多月的雨,
很擔心鏡頭会不会發霉...

生死只是件閒事
老何boss
老何boss 樓主

防潮櫃應該再買一個.或大一點的書櫃型.

2021-07-23 10:26
death0101

連 j 大都不認得的相机肯定是最棒的,要好好珍惜![笑][笑][笑]

2021-07-23 11:59
JonSnow wrote:
1970年代前期yashica與zeiss合作開發高級電子單眼CONTAX RTS,還找porsche設計外型,是轟動全日本的大事(輸人不輸陣,1970年代後期minolta也和leitz合作開發高級電子單眼Leica R3)


RTS相較於F2,規格/性能可說毫無優勢,不知日本人哈的是什麼→和德廠合作嗎?(據悉Nikon左旋式對焦師法的是Contax,而Canon則取法Leica,宗師降臨的光環?)

無獨有偶,R3好像也是笨重、規格差但貴2倍?

Leica及Contax機身的優勢(物有所值),個人是一直到R8及RTSiii才有感覺(精度及設計確有領先N/C系統相機之處~例如R8曝光補償以1/10EV為單位及觀景窗確實好對焦、後來小改甚至可以給數位感光元件使用;RTSiii有真空陶磁壓板設計、背蓋闔上的手感確非F3可及;唯RTSiii之可靠度據聞極差)
jenhoxen wrote:
RTS相較於F2,規格/性能可說毫無優勢,不知日本人哈的是什麼→和德廠合作嗎?


1970年代,日本寫真工業還在發展途上,先進國第一流大廠願意跟日本廠商合作,代表日本的技術力已受到世界肯定。就像前一陣子intel考慮讓台積電代工晶片,也在國內引起重大關注。

回到機器本身,CONTAX RTS是一台非常獨特的相機,可以說是以測距機的思維設計出的單眼。其快門採用的是震動最小的橫走式布簾快門,為了克服高速域不準的缺點,使用電子控制,為與當代電子機區隔而強行拉高至1/2000秒。快門鈕也經過特殊設計,輕微按壓就能立即觸發,將震動及快門遲延降到最低。重量上約與同年代的pentax K2相當,甚至比contax IIIa測距機更輕,更不用說nikon f2或canon f1。總體來說,本機可以輕鬆穩定的手持拍照,不太有延遲感或割裂感,一如使用測距機,但又具備無視差取景與長焦鏡頭之優勢,zeiss交與其高級測距機用的商標contax,而非高級單眼用的contarex,並命名為Real Time System,可說名符其實。

然而,這些違背常理的作法,付出的代價就是耐用度,機械零件耗損比其他相機高,而電子部分本身就容易故障。以價格而言,這台相機絕對物無所值,但市面上也找不到其他類似的機種。

leica r3雖規格上無特殊之處(快門也僅1/1000秒),但價格在高級機中具備優勢,手持也不困難(重量僅與contax IIIa相當,反射鏡也加強減震),熱賣很合理。

至於kyocera RTSIII,光是重量讓手持負擔增大,就已脫離zeiss原意,其他的問題有空再提。而1990年代後期發售的leica r8還沒有自動對焦就是致命傷,後來r9銷售不佳也不令人意外。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