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喜歡底片攝影的朋友們:
2021年初雖然又有某底片停產的消息,立刻在各網路攝影討論區看到一陣哀嚎,不過我發現這不過助長網路賣手炒價的風氣,何況停產的是款本來就很少用的產品。
我個人倒是希望越多悲觀的人越好,網路上高價炒作相機的人們無所著力,市場回歸常態讓更多人能以合理價格購入喜歡的標的,這才是健康而正向的趨勢。
2021年我照樣會固定贈送底片,以下是活動內容:
1.活動時間:2021年2月21日星期日下午1400起,如遇雨則順延至3月6日星期六同時間。
2.活動地點:臺灣大學校園,於傅鐘前集合。
3.活動內容:在台大文學院及醉月湖一帶散步拍照,現場我將備有新鮮彩色及黑白135負片若干贈送。
4.注意事項:雖然只是個小型室外活動,但還請遵守最近的防疫規範配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本活動無任何商業性質,請注意個人貴重財物及個人資料保護。
5.有任何問題,還請不吝提出。
風之和子/吳柏諭敬上
風之和子 wrote:
雖然只是個小型室外活動,但還請遵守最近的防疫規範配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
很棒的活動,風大的熱心讓人佩服!
不過隨著北部醫院群聚感染逐漸在擴大,
像這類群聚活動,是不是晚點再辦比較好?
生死只是件閒事
在活動現場,我儘量與所有參與的朋友談話聊天,聆聽朋友們對底片攝影及相機的各種問題中,想說的話很多,或許有說得太熱情熱切到有點教人無法招架狀況,也請多多包涵。
攝影是個可長可久的活動及興趣,它從不計較何時入門(或說入坑),也不看花了多少錢,更不在乎有什麼名機名鏡,只看能在此持續多久,累積知識、思維與經驗後,讓攝影與語言及文字同時成為表達自己思想並與人溝通的表現法。
從什麼都想拍到想拍什麼
拿著相機當下,興奮、期待與雀躍的愉悅心情,透過觀景器所拍下的時光與風景瞬間,在每次按快門時好像都成為屬於自己的時光切片感受,這是攝影的魔力與最吸引人之處。現今相機科技的高度發展,相機什麼都能拍,攝影者也什麼都想拍,在幾乎毫無限制的自由下,讓每個人都能拍攝大量照片。不過,當海量照片產出時,實在很難教人相信這感受能持續,我認為那反而容易陷入過剩刺激後的麻木。
另,多年來對網路攝影討論區觀察發現:它們被花鳥蟲魚山海晨昏日常生活吃吃喝喝的各式照片淹沒,這些照片呈現時,往往被壓縮成小張圖片難以閱讀細節,同時廣告訊息及雜亂回應充斥各處,看照片時無法讓人專心於內容,更糟的是評論照片的權利交給完全不知是否認真、有無素養甚至嘻笑怒罵的網路鄉民手上,認真創作與各種胡亂隨拍雞兔同籠,讓平庸與創意無從辨別。
現在的重大課題是:攝影的大量產出、感覺麻木與平庸媚俗的狀況下,如何保有其獨特性及品質。
我認為那得從前述現狀轉換思維:當什麼都能拍時,攝影者應不停地思考自己想拍什麼及如何將照片呈現在眾人面前。我一直鼓勵朋友們鑽研暗房或以數位輸出產製高品質照片的理由:從拍攝開始發想自己的觀點,並透過高品質的產製照片過程將那觀點呈現出來。
人仰賴記憶而記憶總是有限
如前所述,網路社群媒體佔據每天的生活版面,然而有個好問題是:我們能記得多少呢?即便是偉大的貝多芬命運交響曲,在許多人印象中只記得最前面幾個音(那四個簡短而渾厚的敲門聲),在大學時早就忘記小學某次遠足去了哪裡,大學畢業多年後,對當年追求的女孩子依稀只能記得部分身影。人的記憶有著選擇性,而以我們不知道的機制定期遺忘,最後能留下來的記憶到底剩多少,也許沒人說得清。
當攝影者宣稱自己能每天/月/年拍攝多少又多少的照片時,人的回憶會因此永久如新嗎?我想很難,更何況那些照片早進了虛擬空間,要是沒有定期維護或適當的工具,隨時都有可能再也看不到它們,即使以無限量的照片堆疊出過往時間,那也只是個永遠回不去、回頭望不見,只能在那有限框框中拼湊出的一方碎片罷了。我們得尋問自己:要如何以攝影反應回憶的有限?
這是個永恆問題,或許如薛西佛斯般,我們將永恆地重複推石上山又任它滾落的過程,思索、追求並苦惱。但我不願意用那廉價的享樂主義觀點回答:開心愉快就好。追求遙不可及的答案過程中也許苦惱,也許終究徒勞無功,可我不願意在這個只求自我感覺良好的時代裡,跟著太多人一樣平庸。
最後願所有參加本活動的朋友,能持續獲得啟發,並更熱愛攝影。
風之和子/吳柏諭 2021年2月25日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