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長假
在電影院看到底片拍攝死忠派的大導
昆丁塔倫提諾
新片"從前,有個好萊塢"預告
(英文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靈感來自1984年電影"once upon a time in america"(四海兄弟))
坐在前排看, 底片解像力
跟往常前排看一般ARRI數位機拍的電影解像力一樣高
原本以為是70mm底片拍的, 近看大螢幕(左右視角大概近70度, 可見有多近),
輪廓線條完全分明,毫無底片顆粒感出現, 解像力與數位電影拍攝機一樣
只有70mm底片, 才有這種可怕的解像力 (1969年的科幻經典"2001太空漫遊"就是70mm底片, 日本還推出8K數位版電視上重播)
"遠比"我去年在電影院看到的1994年盧貝松電影"終極追殺令"高
"終極追殺令"的底片解像力明顯不足,有輕微顆粒感(不是放映機的問題, 因那廳我看過一般的數位片, 解像力很夠)
但是又查了一下
‘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 DP Robert Richardson on Tarantino’s ‘Playful’ New Movie and Not Filming on 70mm
"從前,有個好萊塢"非用70mm較大片幅拍,
因為"錢不夠"
所以用anamorphic 35拍
何謂anamorphic 35?
拍攝時, 把2.35:1的電影鏡頭視野, 利用特殊鏡頭壓縮橫向寬度, 使投影在36mm X 24mm底片上(如同我們所用的135底片大小)
理論上光學再橫向壓縮, 會減損畫質
但是"從前有個好萊塢"的預告片,
我在前排看, 卻解像力十足, 完全看不到底片顆粒感
我們一般消費者拍的彩色底片, 就算你找到最厲害的店家來沖洗掃描後
再上電腦用全螢幕看, 解像力都不足, 還隱約看到顆粒感
這是無可避免的
故推測, 若我們拍的底片,
拿給好萊塢電影業專用的底片沖洗公司
或許才能發揮底片驚人的解像力
只是我們一般人沒福氣有這管道找他們沖洗
1.電影從拍攝到製作上映用的拷貝片中間經過非常多後製、調色、數位處理過程,因此原來底片的顆粒特性可以降低。
2.事實上,人眼對於動態影像與靜態影像的辨別力不同,前者明顯較低,因為人物(景色)連續移動時,人眼將會鎖定主體而忽略畫面細節,此時也會讓顆粒感不太明顯。
3.底片的顆粒感跟放大照片的大小有絕對關係,照片放得越大,在一般觀賞照片(或螢幕看掃描圖檔)距離(30cm-100cm)也就更容易感覺到顆粒。電影雖然放得非常大,但觀賞距離可能有5-10公尺,當距離越遠人眼的辨別能力降低,加上前述動態影像的視覺特性也會讓顆粒感不太明顯。
4.底片要發揮高解析力,是一段從器材選擇、拍攝技術及後製處理都要同時支持的過程。然而許多時候拍攝時的手振才是限制底片發揮解析力的主要原因,但太多人只在小張(不到8x10)的放大或手機(不到6x8)上看照片,此時只需要底片預定解析力的一半或更低就夠了。
5.40lp/mm是135相機廠商多年來採行的高解析力標準,市面上彩色正負片及廠商提供的沖洗流程都能達到此要求,不用太擔心能力不足的...
風之和子 wrote:
這個觀察的背後原理...(恕刪)
您說的有道理
但是, 我想法是這樣
針對第2點
我在預告片看到的景物, 是固定的, 有上腳架, 相當於"靜態照片",就是很細緻
我去年在電影院看到的1994年盧貝松電影"終極追殺令"
也是很近看,
解像力就明顯輸現代數位電影攝影機拍攝的電影
就如同我在電腦看全螢幕的底片照片, 解像力明顯不如現代數位電影攝影機
但是本片"從前,有個好萊塢"預告,
解像力完全等同現在現代數位電影攝影機拍攝, 才讓我思考這問題
針對第3點
個人認為用"觀賞距離與辨別能力"呈負相關的說法, 不算完備
因為距離拉遠,
"螢幕也等比例的放大"
人眼辨識"畫面細節"能力並未下降
故我以"電影螢幕相對眼睛的視角"來看, 視角越大, 就是越貼近看
我習慣"坐前排看電影, 左右視角大約60度到90度"之間
故常看得出來該電影播放出來的解像力與細節好不好
針對第4點
我看電影的左右視角大約60度到90度"之間,
遠大於看手機與平板,
另外手機與平板與電腦螢幕通常只有2K解析度
我看電影院的螢幕, 至少都4K或6K以上
故我在電影院貼進布幕所看到的細節, 非2k的手機與平板能比擬
針對第5點
因為過去我發現底片電影解像力明顯比不過數位拍攝機
如"終極追殺令"
但這部"從前,有個好萊塢"預告片是極少數例外,
底片竟是36mm X 24mm大小, 不是70mm底片
卻有近乎 ARRI 6k數位電影攝影機的細節
所以我才懷疑
好萊塢電影業是否用一些不傳之秘, 非市面上的底片沖洗技術
elfwong wrote:
何謂anamorphic 35?
拍攝時, 把2.35:1的電影鏡頭視野, 利用特殊鏡頭壓縮橫向寬度, 使投影在36mm X 24mm底片上(如同我們所用的135底片大小)
理論上光學再橫向壓縮, 會減損畫質
這裡不太對吧? 底片拍電影有很多不同的格式,但是都是縱走型式,每張frame應該不會有36x24mm這種規格吧? 參考如下wiki連結:
35 mm movie film
如果您指的是我們拍照最常用的那種底片,那叫135底片或35mm底片就可以了,36x24mm容易造成誤解~
VistaVision
carl3104 wrote:
這裡不太對吧? 底片拍電影有很多不同的格式,但是都是縱走型式,每張frame應該不會有36x24mm這種規格吧? 參考如下wiki連結:
35 mm movie film
如果您指的是我們拍照最常用的那種底片,那叫135底片或35mm底片就可以了,36x24mm容易造成誤解~...(恕刪)
你說對了

我可能說錯了35電影底片是36 x 24尺寸,
但這樣卻讓底片解像力潛力更可怕
你的連結我查了一下
雖然35電影底片雖寬35mm
但要扣掉兩端齒孔與聲軌的寬度,
底片畫面
長邊大多只有21mm到22mm
各種類型35電影底片
只有 Cinema Scope採用"橫向壓縮"
底片畫面尺寸為 21.95mm x 18.66mm
其畫面面積只占135靜態照片底片面積的
21.95mm x 18.6mm / (36mm x 24mm) = 47.25%
大約一半不到 (對比36 x 24底片要稱半幅也不為過)
這樣電影底片的解像力反而增加兩倍
我不認為一般靜態照片135底片投影到電影螢幕, 具有"6K的解像力"
但是近看"從前,有個好萊塢"的畫質卻有,
畫面很細緻
"直線線條很平整"
我的正片底掃,放到電腦全螢幕近看可做不到,
只用過Fujifilm中片幅GW690相機, 拍120底片底掃後, 才有的細緻感
根據你的資料, anamorphic 35的底片畫面尺寸為21.95mm x 18.6mm
不到我們拍照用的36mm x 24mm的一半大小
故我才猜測
好萊塢沖洗底片的技術, 可能不同於市面上的方式,
電影底片解像力可是"倍增"翻幾翻
近看螢幕, 直線就是平滑直線, 沒有顆粒造就的不平整
(至於昆汀大導會否採用電腦後製讓輪廓直線平滑, 我認為不可能, 因為這就失去昆汀堅持拍底片的對底片色彩與畫質的初衷)
底片半幅大小, 近看畫質可近6K電影數位攝影機
為求放映的效果,有些影片用65mm或70mm底片拍攝,比一般規格大很多,放大倍率優勢十分明顯,因此也會得精緻的感受。
很多時候拍攝電影所選擇的片幅跟預算及效果有關,有些影片刻意用16mm或更小的底片拍攝讓顆粒與模糊感述說影片故事。
2.雖說影片(或照片)放大,細節也會放大,先前提到的「顆粒感」卻會因為人眼優先注意物體的輪廓細節與移動的影像而忽略,這跟人眼的認知比較有關連。
3.以底片放映系統為主的電影,上映前至少要經過一道轉複製的過程,它用專門的低感度(iso只有3-6)高解析力底片儘量複製原來底片上的細節,這方法不是秘方,就在教電影拍攝與播放的教科書中。
4.各種底片沖洗的基本原則都一樣:改變沖洗流程可變動色彩平衡、反差與顆粒感,一定的程度下,以改變反差方式能加強原本記錄到的細節,但無論如何,也不會增加原來沒紀錄到的訊息。
elfwong wrote:
輪廓線條完全分明,毫無底片顆粒感出現, 解像力與數位電影拍攝機一樣...(恕刪)
個人認為沖洗的好壞肯定會影響,底片曝光是否充足更是先決要件,
另也就如2樓說的,
底片一格一格掃瞄製成數位影片,還要經過調光、去除躁點顆粒、影像銳化處理,這些都可能把影像處理的更細緻,
印象中,李安的「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是4K 120P,而且聽說當時國內只有1家電影院的系統能放映,
我不確定現今電影院放映的檔案,是否如樓主講的是4K或6K的訊號(或更高?)
如果135底片用高畫素掃瞄,再縮成2K的來播放,影像看起來應該也可以很細緻了吧,
這牽涉的關鍵因素到底是電影院投影的機器,還是訊號源的大小(幾K),或許要專業的來說說,我也很想知道。
風之和子 wrote:
2.雖說影片(或照片)放大,細節也會放大,先前提到的「顆粒感」卻會因為人眼優先注意物體的輪廓細節與移動的影像而忽略,這跟人眼的認知比較有關連。
...(恕刪)
話是沒錯
但電影中,輪廓細節也有"暫時靜止"可清晰分辨的時候
近年在戲院看過幾部底片拍攝電影
除了"終極追殺令",
還有"刺客聶隱娘"
在靜態場景與臉特寫時
看得出對比現在的數位電影攝影機
有解像力不足, 細節不夠的特點(但都很有底片味)
符合對底片細節不足的預期
該片細節能力雖無法量化, 你想說這只是觀測者主觀
但我憑藉多年來數十部
在前排看電影所分辨出來的電影畫質經驗
非只有一兩次的經驗
ARRI 6K攝影機的優異畫質, 電影院近看久了, 就是能看出他牌難及的細節優勢
同樣 這部片近看細節
遠遠超過這兩片,
接近一般6K數位電影攝影機
人眼還是"輕易"可看得出來的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