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礙於資金不足的關係,所以計劃入手了一台蘇聯仿製的,想先習慣一下操作,再酌量是否入手正版的
在蘇聯仿製Leica的主要有兩大廠,分別是Fed跟Zorki
Fed早在二次大戰前便根據Leica II(III的慢快門閹割版)設計及製造Fed相機(相對於後期生產的型號便是Fed 1)
而在二戰後由於生產線效率問題和KMZ合作,生產Fed-Zorki相機
後來KMZ自行製造推出了Zorki 1
Fed跟Zorki的初代機都跟Leica II設計基本上一樣(快門鈕,觀景器等有些微差別)
之後生產的Fed 2和Zorki S開始便走樣了,而80年代的型號外型更是完全跟Leica扯不上關係
所以要體驗Leica III系列當然要選Fed 1/Zorki 1啦
國外的forum都普遍認為Zorki造工比Fed好(不過Fed比較有收藏價值),於是小弟便決定入手Zorki 1
由於蘇聯相機的品管問題實在惡名昭彰
在邪惡海灣一番比較後從一位評分100%的俄羅斯賣家手中標下了一台聲稱CLA過的Zorki 1c外銷版(機頂上刻有俄文及拉丁字母,內銷版則只有俄文,而且傳說中質量比較好),希望不會壞掉


配上Industar 22 50mm f/3.5縮頭
雖然外表是仿同樣焦距光圈焦距的Leica Elmar,光學結構上卻是仿Zeiss Tessar設計

紅色的快門鈕是我自己配上的,比較容易按的說

機底螺口是比現代標準1/4"大一點點的3/8",需要轉接才可使用
機身並沒有相機帶掛口,想用相機帶一是用原裝的相機套(可是會失去機身小的優勢),或者把相機帶接上機底螺口


跟Leica M6比較真的小很多,鏡頭收納後直接放進褲袋裡不必額外拿相機袋了,也就是我對Leica III感興趣的其中一原因


轉接上M6
順帶一提因為蘇聯機設計問題,鏡頭最好調至最近對焦距離才好旋下鏡頭,裝上的時候亦然,這樣才比較不容易弄壞機身的對焦連動結構

Leica III系列(或稱Barnack相機,該系列相機設計師的名字)及其大部份仿製機都有一個特點(或缺點?
),就是底片片頭要經裁剪至10cm長才可使用,不然會上不了片其實以前的片頭都是比較長的,不過現代的都改短了才有這個麻煩
我是用剪刀剪的,若果你懶惰又有太多錢的話其實可以買一個叫Leica ABLON的片頭裁剪輔助器,只要把底片放進去再用美工刀一割便成了,只是在邪惡海灣上不論正版或其仿製品都動輒100美金以上


跟近代的底片機不同,Barnack相機是要打開底蓋然後把底片"投"進去
網上尚有流傳另一個不必裁剪片頭的方法,是取下鏡頭開著B快門再用卡片輔助上片,不過其實有機會弄壞相機的說

今天把相機帶了外出試拍,雖同為旁軸機但感覺跟M6真的差很遠
操作上有很多限制,例如必須過片後才能調快門,觀景器跟對焦器分開兩個不同的窗口,還有內置觀景器只有50mm鏡頭的視角等等
不過拍起上來的樂趣多了

待底片沖好掃好了再放上來,希望人眼測光不會偏很多和相機沒有漏光跟過片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