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想要寫這個連載,應該是說這是個人的攝影歷程及經驗分享,想要把這些東西,轉化成一篇篇的文字,至少讓我在攝影的這塊領域,留下的不只是照片,這些連載,會寫多少篇,連載會多久,目前沒有個定論,但可以確定的是,只要我有新的歷程,以及新的經驗,就會繼續的一直寫下去。
胖的攝影起源
![[長期連載] 一、一切都是由軟片盒開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10/mobile01-589dfa3cdb45686cc634ecfc86dca90b.jpg)
在小學的時候 (大約 1980 年代),當時輕便的傻瓜相機,已經走入了一般家庭,加上快速沖印店的據點大量設立,相機不再是專業人士吃飯的傢伙,一般家庭也可以自己買相機底片,出遊時拍拍紀念照,我在小學高年級時,出門遠足就帶著家裡的傻瓜相機,遠足不只要帶乖乖,還要帶一台相機。
還記得當年在永康街那邊,有一家柯達的沖印店,採用大面積的玻璃落地窗,所有的照片沖印過程,你都可以看的一清二楚,當然你的照片被沖印機送出來的那一刻,也可以看的到,當時家裡的照片送去這家柯達沖印,我就會在玻璃窗外,興奮的看著機器的運作,但其實是在等自己的照片沖印出來。
如果我的回憶沒有錯的話,這是我開始使用相機的年紀,就這樣一直到了專科學校,一樣會有班級旅遊,只是這時拿的是家裡的單眼相機,那是一台 Minolta 的機械式相機,鏡頭是 50mm 或是 55mm 的標準定焦鏡頭,機身及鏡頭型號已經不可考,每次只要有班級或科系上的活動,我大概都會拿著相機到出拍吧,雖然拍的都是以紀念性質的照片為主,但是我攝影的源起,就是從這裡開始。
我的專科是念機械,會選這個科系主要就是對於機械有點興趣,家裡的單眼相機也成為我的玩具,只是當年的時空背景,網路不像現在發達,也沒聽說過什麼數位相機,我所擁有的就只有一台機械式的單眼相機,以及一顆標準鏡頭,對於攝影的概念,只知道怎麼裝底片,按下快門,然後回片後送沖印店。
在開始拍攝之後,隨之而來的就是底片的花費,但這還不是最打緊的,重點在於拍起來的照片,測光方面都不是很正確,一卷底片能被沖洗出來照片的大概只有 10來張,原因是什麼,完全不知道,因為我除了會上面的這些動作外,什麼快門速度、光圈、ISO 等,完全不曉得這是什麼東西,而讓我知道這些攝影名詞間的相互關係,不是來自於攝影書籍,也不是來自於前輩的經驗傳授,更不可能來自於網路,而是一個小小的軟片盒。
這是我最近找到的一個軟片盒所拍下來的照片,上面標示著,這個 ISO 值的軟片,在什麼樣的環境下,要用那一級的光圈,印象中機械式相機的年代,還會標上快門速度,告訴你一些基本的相機設定,即時現在去買底片,還是會有印刷上這些資訊。
![[長期連載] 一、一切都是由軟片盒開始](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0710/mobile01-1bbd43732d08083ea9756373552e3b89.jpg)
要問我說這些資訊有沒有用,我一定說,非常有用,在沒有接受過正統的攝影課程,沒有閱讀過攝影教學的書籍,我攝影的起源,就來自於這不起眼的軟片盒,在大略知道了光圈、快門速度及 ISO 之間的關係後,拍攝一卷底片,能夠沖洗出來的照片,成功率提高很多。
雖然照片能夠沖洗出來的成功率提高了很多,但是這個成功率,並不代表照片拍攝的成功率,這裡指的成功率,是只沖印店能夠將照片沖洗的出來 (曝光過度或不足的照片,如果差太多的話,沖印店是會跳過不放相的,以免放出來的相片上看不到任何東西,還要跟消費者收取費用,避免這樣的糾紛),但是照片拍攝的成功率,並不是只有能夠沖洗出來就好,還包含著很多因素,但是在當下,當我拍攝的底片,從一卷只能洗出 10來張照片,到了幾乎可以整卷都洗的出來,現在看似好像沒什麼,可是這對我以後的幫助是很大的。
從在拍攝時,沒什麼自信心,到了現在,終於有那麼一點自信,只要這台機械式相機,在對焦時正確,相片差不多都洗的出來,從這開始,算是正式踏入攝影的起點,而當下我知道,攝影會是我一輩子的興趣,因為攝影帶來的樂趣,以及看似無止境的攝影學問,都有待一一的去發掘。
下一篇連載,我會介紹一下踏入單眼相機的第一本書 "EOS 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