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先前在很多地方都看到有人把 PENTAX 當成雜牌...原因是現在路上能見度並不高。但不可否認的,底片時代的曾經,PENTAX 確實擁有過自己輝煌的一段歷史。

本次的主角 Pentax MV-1 ,可以說是整個 M 系列,包含 MX,ME...etc 裡面最陽春,同時也是最輕巧的機種了。機身重量僅有 425 公克,搭配上 Rioch 50/2 這類輕巧的鏡頭,並且電池使用兩顆 1.5 V 的 LR44 不會有壓差影響測光的疑慮,輕巧的裝備也可以享受底片機的美好。雖說機頂以及其他部分用料很多是塑料材質,整體來說,質感並不輸給現代的 DSLR 機種。

至於體型有多小台?與之前分享過的 KONICA Autoreflex T2 相比,可以說是一台坦克對上小MARCH...

從機頂右側看來, MV-1 僅有三檔快門,快門清脆響亮, Auto 可以提供 30 sec ~ 1/1000 sec 的電子快門, X100 則是給閃燈同步使用,最後 B 檔對夜間長曝來說非常實用。另外再 B 檔指示左下角,有一個小小的視窗用來顯示過片與否,過完片會變成橘色來提醒用戶。其實個人覺得這個功能有點雞肋...因為 MV-1 並沒有可以鎖定快門鈕的功能,而且快門相當輕巧,所以過完片沒有拍攝相當容易誤觸。還有不得不說的過片桿,裝上底片後過片的手感還真的不是普通的棒,阻力恰到好處,會讓人想一著接著一張 "拉"...。
這邊有一個小小的缺點不得不提:就是快門鈕本身質感很差,完全是正部相機的敗筆。所以我加了一顆增高鈕,可以大幅提升質感及手感。

機頂的另外一側是迴片桿以及 ISO 調整轉盤,裡面還有一個簡單的 EV 增減鈕,不過平常只要調整 ISO 轉盤即可。

接下來機背的部分有一個可以放置底片標籤的匣子,還有值得一提的部分: MV-1 的蒙皮質感相當特別,有別於一般荔枝紋(或是大理石紋)的蒙皮,止滑效果相當不錯,而且真的很好摸...

上面觀景窗部分採用方形的設計,比較接近現代的相機,不過沒有護目遮罩的配置,雖然上面看似有溝槽可以安裝,但是我查不到資料就是。
這具觀景窗放大倍率是0.85 倍,涵蓋率則是92 %,對焦部分用裂像、微稜、磨砂三合一的方式,並且十分明亮 。稍微提一下觀景窗的缺點:沒有快門速度的指示,而是採用紅(超過 1/1000 秒),綠(1/30 ~ 1/1000 秒),黃(低於 1/30 秒)來指示,有點紅綠燈的概念。並不是說這樣的設計不好,只是在使用中長焦的鏡頭會有安全快門的問題。但我認為當初設計此相機時,相機的定位在最入門的緣故才會取消這樣的設計。這邊似乎也導致現在二手價相當便宜,不過也提供初入底片世界或是想淺嚐底片滋味的人想到不錯的選擇。

自拍器當然也是相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原廠資料顯示它的計時範圍是 4~10 sec ,但我手上這部機身有點奇怪,自拍器拉完必須自己往回撥才有作用。按快門鈕他會立刻是放快門,不會倒數。這部分還有勞前輩們解答。


鏡頭部分,這次買玩機身後撿到一顆相當便宜的 Rioch Rikenon 50mm F2,雖然買到的時候有點發霉,但自己拆洗後並不影響使用。鏡片部分6片5群,光圈葉片則是六片。但這顆是沒有 XR 標示的版本,也沒有 S、L...等的鍍膜標示。但實際拍起來也不差就是。中心成相銳利,散景稱不上完美但就是舒服,評價一般在水準之上。而且此版本普遍在千元上下,是便宜 PK 鏡的好選擇。

但有個小小的缺點,同時也是優點:塑膠鏡身。缺點的部分是質感並不好,從上面照片的分模線就看得出來,還有對焦阻尼不夠明顯;優點的部分則是"輕",官方資料顯示他只有 170 g 左右。而且鏡片全是玻璃。
不過要注意這個版本的鏡頭最近對焦距離是 0.6 m ,不是有XR版本的0.34,所以室內會顯的比較吃力 。雖然我本身覺得影響不大。但提供給各位參考。
最後分享一下實拍的部分,因為距離期末有點匆促,所以時拍幾乎都是在學校裡面拍的,還請見諒。
另外提一下:雖說是光圈先決的機種,但它曝光可是一點都不含糊。可以說是十分準確。
如果文章有什麼地方可以改進也歡迎各位提醒。謝謝各位

-----------實拍分隔線----------


















p.s. 此是實拍使用的底片為 KODAK ULTRAMAX 400 過期片,所以顆粒會稍大,而且部分照片偏藍。還請見諒 :)
---------------- 8/18 新增分隔線 ------------------
以下為新鮮 X-TRA 400 實拍
就沖掃出來的照片看來,機身測光沒有問題。但鏡頭似乎對紅色十分敏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