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浴顯影液 Two bath developer
本內文重新更新2013年在本站發表的“[分享] 雙液顯影液 Divided Developer”一文目錄Contents
- 顯影液種類 Type of Developers
- 雙浴顯影液 Divided Developers
- 原理 Technique of Divided Development
- 優缺點 Pros and Cons
- 配方 Divided Developer Formula
顯影液、顯影方式分類 Type of Developers
- 雙浴顯影 Divided Developers
- 水浴顯影 Water Bath Development
- 低反差補償式顯影 Extreme Compensating Developers
- 微粒型顯影液 Fine-Grain Developers
- 通用型顯影液 General-Purpose Developers
- 高反差顯影液 High-Contrast Developers
- 高解析度顯影液 High-Definition Developers
- 低反差微縮片用顯影液 Low-Contrast Developers for Document Films
- 低反差色盲片用顯影液 Low-Contrast Developers for Panchromatic Film
- 低溫環境用顯影液 Low-Temperature Developers
- 超微粒型顯影液 Superfine Grain Developers
- 熱帶地區用顯影液 Tropical Developers
雙浴顯影液 Divided Developers
雙浴顯影常見的名字有 divided 或 two-bath developers,有別於常規的黑白負片處理流程中,顯影液只有一劑即可完成影像顯影的印象。雙浴顯影將顯影液分成了AB兩劑,看似多了一個手續,且不建議做預濕處理,用意為何?有什麼特性?以下將介紹雙浴顯影的原理、優缺點、適合使用的情境和常見的雙浴顯影配方。
雙浴顯影經常用在壓縮高光差場景,或是卷裝片拍攝了夾雜高低反差情境的時候使用的顯影方式,透過這種顯影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底片反差。
雙浴顯影的特性有:
- 顯影結果影像結構均勻、反差穩定,可控制在適合掃瞄或放大的反差。
- 調整首顯浸泡時間來決定影像反差,不易產生顯影過度的現象,造成的影像光暈、放射狀暈映狀的模糊輪廓,獲得更好的影像銳利感。
- 根據所使用的顯影主劑,透過雙浴顯影降低反差所造成的實效感度損失程度不高甚至不會影響,通常還會高於原廠的標定感度。
- 顯影溫度高低造成影像反差和透射式濃度的變化敏感度下降,更加防呆。
除了以上幾點特性外,用量非常經濟也是雙浴顯影經常被提到的優點。含有顯影主劑的第一顯影A劑工作量約為20捲/L,只要它沒有受到其他藥劑污染或是氧化失效;第二顯影B劑通常使用的是價格更低廉的鹼劑,工作量約為10捲/L,達到上限後建議廢棄並配置新的顯影液。雙浴顯影適用大多數的黑白負片,除了少數微縮片等等特殊用途底片,如:RolleiATP。
原理 How it works
雙浴顯影可視為把原本一道混合在一起的顯影液、拆解分成兩劑配方的處理法。
- 第一顯影(或稱為首顯、A劑)的成分通常包含了顯影主劑(Developing Agents 有時包含不只一種主劑)、保存劑和灰霧抑制劑。
- 第二顯影(B劑)使用各式鹼劑做為促進劑,執行主要的顯影還原反應,常見的B劑成份依據反應的強度由低至高分別為:硼砂、碳酸鈉以及氫氧化鈉。
雙浴顯影的處理流程,首先底片浸泡在A劑裡頭,乳劑開始吸收顯影主劑,這時候由於A劑的pH值較一般顯影液還來得低,曝光過的鹵化銀在這時還不會開始進行顯影反應,浸泡一段時間後接著將底片直接浸泡到B劑,請注意、這個時候中間不做水洗。
底片在B劑時才開始正式進行還原成金屬銀影像的反應,直到把底片乳劑上吸附的顯影主劑耗盡為止,底片亮部高濃度的區域將迅速地用盡主劑結束還原反應,同一時間低濃度區的暗部則有餘裕緩慢地繼續進行顯影,透過這樣的處理方式能夠有效地提升暗部細節(但如果曝光不足當然是無法無中生有),底片上的亮部濃度卻不會因為時間延長而無止盡地成長上去。
控制方法 Technique of Divided Development
進行雙浴顯影時有部分流程和一般的黑白負片處理方式不同,請先參考下列的建議再開始沖片:
- 不做預濕、AB劑間不水洗 Do Not Pre-Soak Films, do not rinse between A and B solution:
使用雙浴顯影時避免在顯影前進行預濕處理,也不要在AB兩劑間水洗,浸泡過B劑後可以使用清水簡單清洗殘存的藥劑,然後再進入定影等保存處理完成沖片。
- 攪拌方式建議 Agitation:
使用沖片罐的顯影方式,片罐攪拌頻率高低不太影響結果,當然、還是避免太過度高頻率的攪拌方式。在A劑第一顯影時,第一分鐘可以使用連續攪拌提高均勻度,接下來的攪拌頻率就可以按照自己習慣的節奏,B劑可以連續攪拌。
- 顯影溫度與時間建議 Developing time and temperture:
一般的通用型顯影液,會受到溫度高低影響整體反差和濃度的變化,相較於使用雙浴顯影時這種影響並不明顯,也就是說、以往需要精確控制顯影液溫度的要求變得更寬鬆了,基於底片乳劑的特性和獲得穩定的品質,使用雙浴顯影的工作溫度盡量維持在攝氏20~30度之間最為妥善,每一劑顯影浸泡的時間建議在2.5分鐘以上。
- 顯影液補充方法 Replenishment:
顯影工作液隨著沖片的數量逐漸累積,AB兩劑會因為被底片乳劑吸收而逐漸減少,通常A劑的量會下降的比B劑還要快,液體減少時可直接補充等量的顯影工作液,或是顯影工作液已經降低到接近沖片罐的容量,即可以調配新的工作液直接補充混合使用,B劑由於價格相對便宜,沖片數量接近上限時建議直接整劑重新調配換新。
- 反差控制 Contrast control:
- A劑顯影時間:
第一顯影時間增加反差提高,調整顯影時間是雙浴顯影控制反差最常使用的方法 - B劑成份種類:
硼砂反差最低、偏硼酸鈉、碳酸鈉次高、氫氧化鈉反差最大,pH值越高則反差越高 - A劑主劑藥性:
單一顯影主劑通常反差較和緩,如:
Metol,搭配協力主劑組合的狀況會有明顯的提升,例如常見的搭配Metol and quinone - A劑稀釋比例:
可透過調整A劑濃度來控制,和原本的濃度相比越稀釋則反差越低
優缺點 Pros and Cons
以下包含個人心得,請斟酌參考
- 實效感度奇佳,甚至高於一般通用型的微粒型顯影液
- 和多數黑白負片都有良好的匹配性,與新型T-grain底片搭配具也有優秀的影像鮮銳度
- 低反差(Average Gradient < 0.5)、非常寬廣的階調,抑制亮部過度顯影適合高光差場合應用</li>
- 受底片種類、顯影溫度、時間和攪拌方式影響較不明顯,防呆(較不容易過度顯影)且容易控制(反差變化幅度小)
- 相當適合沖>掃>數位編修的使用者,製造出細節豐富底反差、良好的顆粒感和稍低的銳利程度的母片,利於後處理做更多的變化與編輯
- 定期保養、補充可重複使用,經濟實惠
換個角度看上述的優點其實也同時具有一些缺陷。沖洗出反差低好掃描好放大的底片,是這個處理法最大的特色,但遇到有企圖要提高反差的情況時,就非得要更換顯影液才能有更明顯的效果。階調寬廣如果又遇上低反差的拍攝場景,如果不經過適宜的調整,加上亮部濃度遭受抑制,影像勢必會呈現一種萬念俱灰聊無生趣的沈悶感。而相較於一般通用型顯影液搭配各種底片產生出相異的特色與風格,也因為使用這種處理法把這些差異縮小了。
配方 Divided Developer Formula
最簡單常見的Divided D-23,從低反差的單主劑黑白負片顯影配方 Kodak D-23變化而來
Modified D-23 Formula
- A劑:
Water at 125F/52C, 750.0 ml Metol, 5.0 g
Sodium sulfite, 100.0 g
Water to make 1.0 liter
- B劑:
For the second bath, use one of the following accelerators in 500.0 ml of water.
Borax, granular, 18.0 g
or
Sodium metaborate, 7.5 g or Sodium carbonate, anhydrous, 4.5 g
D2D Divided Developer(William E. Davis)
- A劑:
Water at 110F/43C, 750.0 ml Metol, 3.7 g
Sodium sulfite, 67.5 g
Hydroquinone, 7.5 g
Water to make 1.0 liter
- B劑:
Water at 110F/43C, 750.0 ml
Borax, 37.5 g
Sodium carbonate, anhydrous, 30.0 g
Potassium bromide, 0.5 g
Water to make 1.0 liter
Diafine Type Push-Processing Formulas
- A劑:
Water at 125F/52C, 750.0 ml
Sodium sulfite, 35.0 g
Hydroquinone, 6.0 g
Phenidone, 0.2 g
Sodium bisulfite, 6.0 g
Water to make 1.0 liter
- B劑:
Water at 125F/52C, 750.0 ml
Sodium sulfite, 65.0 g
Borax, 20.0 g
Water to make 1.0 liter
相關文章與引用來源 Reference
- Two-Bath Development:Exposure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Scanning by Sandy.K http://www.tmax100.com/photo/pdf/devforscan.pdf
- The Film Developing Cookbook Ch.9 2-bath developer
- The Darkroom Cookbook Ch.4 Film development
- D23 底片雙浴顯影法 by 蕭吿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378317902207333/
- [分享] 雙液顯影液 Divided Developer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5&t=2735968
- 本文章同步發表於Medium平台-水下作業
<<以下舊文 2012-05-13 12:38>>
夏天到囉,分享一款最近在書上看到的顯影液,
藥劑不會太複雜,而且對於顯影溫度造成的變化影響不大,
可說是一款懶人專用顯影液,在這裡跟各位朋友分享



雙液顯影液的介紹 (摘錄翻譯自Darkroom Cookbook一書)
![[分享] 雙液顯影液 Divided Developer](http://attach.mobile01.com/attach/201205/mobile01-0811fb539238c03e11392f3935c8574a.jpg)
Divided Developer我們通常稱呼他為雙液/雙浴(2 bath)顯影液或稱分離式顯影液,
可以運用在各種不同的光線環境,尤其是在光線惡劣的環境下,
這種顯影液依舊可以讓我們沖洗出不錯、易於放相的底片。
使用雙液顯影液的優點:
1. 顯影均勻、一致。
2. 顯影主要作用在底片的感光乳劑表層,能夠減少光暈及散射線,獲得更佳的銳利度。
3. 根據顯影協力劑(developer agent)選擇的不同,通常能夠提高底片感度。
4. 顯影溫度的差異對於反差及濃度的影響不大。
另外雙液顯影跟一般的顯影液相較起來成本更加低廉,
A劑/每公升在沒有被汙染或是氧化的情況下安全的沖片量約為20捲,
B劑則約為10捲,基本上雙液顯影是用各種底片,除了Rollei ATP之類的底片。
我目前調配的是D-23 Divided Developer,
特性屬於微粒顆粒、階調豐富的雙液顯影液配方。
配方如下:
A劑 (1公升)
Metol 5.0g (顯影主劑:米吐爾、衣侖)
Sodium sulfite 100.0g (亞硫酸鈉)
B劑 (0.5公升)
有三種選擇
Borax 18.0g (硼砂)
或
Sodium metaborate 7.5g (偏硼酸鈉)
或
Sodium carbonate 4.5g (碳酸鈉)
B劑三種差異:
Borax(硼砂) - 粒子最細、反差最低。
Sodium metaborate(偏硼酸鈉) - 粒子中等、反差中等。
Sodium carbonate(碳酸鈉) - 粒子最粗、反差最高,以及感度提升最多。
如何使用:
1. 不做預濕,直接倒入A劑連續攪拌2至3分鐘倒出回收(可重複使用)。
2. 倒入B劑每30秒攪拌5秒,處裡時間3分鐘後倒出回收(可重複使用)。
A劑處理時間越久,反差提高越多;
B劑時間延長對結果沒有影響。
3. 之後按照正常的定影安定烘乾即可。
心得:
1. 測試數據
底片 Kodak Tri-X 135
A劑時間 斜率
2分鐘 0.49 <--目前使用2分半
3分鐘 0.65
4分鐘 0.73
感度約在500,
之前使用他牌1+1稀釋、g=0.56,感度約320。
sample
http://minus.com/m3J8eg6la/1g
另外也嘗試過TMY,尚未量測數據

2.
目前使用約兩週,這種處理方式真可說是懶人顯影液,
不做預濕、溫度影響不大,能夠有效抑制亮部顯影同時提升暗部發展,
藥劑取得容易(僅三劑),處理時間短暫(A 2.5min + B 3min),
使用聚光式放大機放相也感覺輕鬆許多,亮部不太會爆光光

在一次曝光下幾乎已經可以得到想要的畫面。
初次分享這類資訊,分享給同好們參考看看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