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在網路上爬得一些關於電影底片的知識
像是電影底片(負片)為了捲放片滑順的需要, 有在膠捲上塗布一層石墨, 所以一般店家無法沖洗,
但是又看到有文章提到電影正片還有電影黑白片(負片?)一般沖洗流程即可處理,
所以是電影正片及黑白片沒有塗布石墨嗎? 那這樣捲放片滑順的理由不是有點矛盾?
另外既然電影底片對於光線反差的包容度比起一般底片優異
為何柯達,富士這些大廠不出品一般36張或是24張鐵殼分裝的規格給一般攝影使用者呢?
如果以上觀念有錯誤的地方, 請大家多多指教, 謝謝
wuyz6970 wrote:
小弟在網路上爬得一些關於電影底片的知識
像是電影底片(負片)為了捲放片滑順的需要, 有在膠捲上塗布一層石墨, 所以一般店家無法沖洗,
但是又看到有文章提到電影正片還有電影黑白片(負片?)一般沖洗流程即可處理,
所以是電影正片及黑白片沒有塗布石墨嗎? 那這樣捲放片滑順的理由不是有點矛盾?
另外既然電影底片對於光線反差的包容度比起一般底片優異
為何柯達,富士這些大廠不出品一般36張或是24張鐵殼分裝的規格給一般攝影使用者呢?
如果以上觀念有錯誤的地方, 請大家多多指教, 謝謝
我之前剛好也有在找關於電影底片的一些資料,
剛好有爬到infoto前輩在之前討論上的一些發言。
我有抄起來

攝影之所以為攝影,就在於專注於單一畫面的構成
而非連續畫面的堆疊
因此,攝影底片並不需要抗靜電,也不太需要更強韌的片基
意味著更好的透明度,好讓你的照片呈現更好的色階
所以放棄更好的攝影底片而就電影底片,思維上似乎有些背道而馳
你要說電影底片也可以用於攝影
沒錯,只不過是機器的不同
但是電影規格之下,你只有135可以這樣用
120呢? 4x5呢?
再者,135規格早已經無法與數位相抗衡(除了色階連續外)
電影底片分裝後或許不貴,但沖洗費卻反過來高昂而不普及
兩相衡量之下,也沒真的解救岌岌可危的傳統沒落,反而加速了攝影底片銷量的萎縮
或許能拍就多拍些,反正已經是不可逆的趨勢
現在至少特殊規格底片都還訂得到,我也不用去屈就電影底片就好
另外阿,現在的底片真的越來越少。
像是我上個禮拜去博愛街找100ft的底片,長勵和玖華都沒有了。
跑了一趟爵士也沒有。
爵士的櫃檯小姐跟我說可以去台北影業問看看。
剛好台北影業的沖洗部陳副理還沒下班,就跟我小聊了一下。
他其實也在感嘆現在的很多廣告和MTV也漸漸走向數位化(非線性剪輯)
雖然現在很多廣告製作依然還是有用底片,但是在未來五年內,可能就會漸漸的消失。
陳副理剛好找到一捲以前拍過分裝成120ft的Kodak 250D,
我就把他帶回家了




我是送武昌街的時鈦沖洗/自掃
(那老闆好像什麼底片都能沖XD)
可是阿,你說的優點都不算是優點。
因為都要進掃描,所以就跟正片一樣,
你說正片發色多好、多鮮豔,在銀幕上看到的都不對,也都不對。
但是現在做手工放大的也很少了。
(我自己也是剛好學校有暗房才有機會碰到這塊)

真正的討論應該是在相紙上(苦笑)
而不是在網路上呢。
所以其實很多電影底片的優點是相對的,他並不絕對。
像是我在掃描的時候,有時候也分不太出來普通負片和電影底片的分別。

寬容度高其實是有條件的,詳細點可以查一下關於Google。
其實電影底片沒這麼神奇XD
此外,現在底片其實都快消失了,
更何況是大廠要出盒裝底片呢?

我現在訂100ft底片幾乎都要往國外的網站跑,幸運了話掏寶網可能就能找到。=D
所以,我覺得還是自己乖乖買來分裝就好(苦笑)
老柯達可能沒辦法完成你最後一點的願望了。

最近剛分裝的一捲黑白底片=D
我算是搭到攝影時代的末班車吧。
visit1992 wrote:
我之前剛好也有在找關...(恕刪)
拍攝量大,想要找100ft底片的話
您可以去永佳購買
只要您可以自行分裝就很划算
就在下所知,永佳目前有
Velvia 100
Provia 100F
這兩種
T-MAX或是Tri-X在下就不知道了
因為在下住家附近的小相館T-Max的售價莫名其妙的便宜呀~
在那邊打個10捲20捲的,比在永佳玖華或是爵士買都便宜
T-Max 400一捲才145,別的地方都賣155
也不知道為啥他們就是硬是能便宜這10塊
T-Max 100才135...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