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片仍舊有利可圖
kodak破產保護究竟在做什麼
這篇是最好的註解了
Ektar100/portra160/portra400將會持續供應
Monte920 wrote:
這是對底片製造業而言...(恕刪)
只是走回頭路而已
kodak早年起家不就是宣傳[你負責按快門,我負責洗出來]
你必須把相機寄回去,他幫你取出已拍攝的底片沖洗後,再裝一捲新的一起寄還給你
一切都是透過郵寄處理,這些也不過是50年前的常態
沒有那麼困難啦
kodachrome沒停產之前,全球就只有幾個沖印站,大家還不是可以接受
更何況現存的沖印站不專業就無法生存,對大家也是好事
yilieye wrote:
底片會持續供應但會漲...(恕刪)
說真的
portra 160 8"x10"一張300元還可以接受
11"x14"面積不過多一倍,但價格已經是近1000元
你說這是坑人嗎?
如果你知道生產規模與製程困難度
全球11"x14"相機已經沒有多少台,會買的可能不超過100人
若最小生產規模的價格是100萬的話,購買者分攤一盒10000元
要是這100萬是生產120/135規格,假設會買的是10000人
購買者分攤一捲可能是150元(120/135還有額外包裝)
其實非常合理
再者,一捲120/135在出廠前遇到落塵的機會,與11"x14"相比,後者可是非常的高
而裁切成11"x14"的底片遇到落塵淘汰掉,就不可能裁切縮小成120/135拿出來賣
這些成本就會算在購買者身上
一張1000元你拍得下去嗎? 我不知道
但國外很多人為了想買這個規格,想辦法說服代理商向總廠訂購
要是像B&H的零售商願意出資生產銷售,就謝天謝地了
不然你得自己準備100萬來下單
這種瘋子很多嗎?
APUG上面去搜尋一下,可能會跌破你的眼鏡
至少,出門省去外帶一個暗房,並準備一堆易碎玻璃浸在感光溶液裡
專心拍完照再回去慢慢搞,這些底片錢可能還是比較省吧
infoto wrote:
只是走回頭路而已ko...(恕刪)
所以你也承認大部分街頭上的沖洗業已經無利可圖了, 只能靠大公司統一郵寄收集沖洗的方法了,街頭小店根本無法維持成本!
你的標題是在講business, 而不是在講底片有多好, 或能不能生存?所以我也是用經濟學方面跟你討論. 底片喜好者自然會找生路讓底片生存下去, 這不是問題, 這個我也相信, 我也不擔心. 我自己也是仍然繼續拍底片的愛好者, 但這並不是這篇討論的重點.
現在的底片業界, 不管是生產者或是沖洗者, 有利可圖的已經很少很少了. 這是用商業的眼光在討論的, 除非你是底片的堅持愛好者, 或是非常少數仍然有固定客源的業界, 你看到所謂"一大堆"圈內的底片愛好者, 其實根本不足以支撐這個經濟規模. 這跟唱片業界要推出一張專輯, 大部分製成CD和MP3, 少部分製成黑膠LP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 黑膠要生存其實比底片還更加容易. 台灣當年是多少家庭完全靠老爸經營底片生意來賺錢養家, 還能存錢買房,把好幾個小孩栽培長大到大學畢業與出國留學? 這個時代已經過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