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觸大型相機也近二十年,把一些經驗分享給大家,底下的文章若有問題,請協助修改,我會加以修正,希望這一篇可以讓更多人知道大型相機的故事!
View Camera的分類(我的觀點)-以收納,外觀結構來分類!
什麼是View Camera
monorail view camera 單軌機 (也有座架式相機這說法)
通常可更換蛇腹和軌道,使用焦段比較不受限制,缺點是重和收維不便,以往在棚內的商攝使用居多,但也有另類的單軌機是很輕便的。底下的連結就是單軌機的實際拍攝過程,大家看看外觀結構和操作方式吧!
Sinar
Calumet
filed camera 折疊機(也有平床式相機這說法,現在講便當機的居多,呵)
相對單軌機而言,它好收納,雖然有些可更換成廣角蛇腹,但因為軌道無法更換,所以焦段會受限制。底下的連結是一些field camera 的操作示範,大家看看外觀與操作方式吧!
Zone VI
這幾年蠻紅的沙慕尼
無蛇腹的輕便機
有一類的view camera 以輕便或手持拍攝的設計為主,它沒有蛇腹,所以有很多大型相機的特有操作,它是省略的。參考一下底下的連結吧!
Sinar handy
事情總有另外的!
前面提的單軌機,似乎給人笨重,難攜帶的印象!看看Arca swiss misura 這台吧,我很喜歡但口袋不夠深,有朝一日我一定要帶它回家!
單軌也對,折疊也對的Linhof Technikardan與Canham DLC 45,很好攜帶的折疊單軌機(暫時這麼稱呼吧),雖然是折疊機,並不輕!
View Camera 結構細說 -
從鏡頭到底片為序介紹相機的各個結構,依序是
鏡頭&鏡頭板,前板,蛇腹,後板,後背,片匣
鏡頭&鏡頭板
鏡頭廠只生產鏡組,是不生產快門的,現在看到的幾乎配的都是日本Copal廠的快門!
現在常用的標準快門分#0,#1,#3這三種,當然還有更多奇怪的規格,但現有量產中的鏡頭都以這三種快門的規格為準去製作!目前以日本的COPAL居多!
請參考 copal 的詳細規格
其它老式快門的規格
skgrimes這家廠是改裝鏡頭的第一把交椅,精準,但改裝費很貴!
一般快門要先和鏡頭板合體, 然後再旋上前鏡組和後鏡組!
快門和鏡頭板合體的樣子請看
然後後面用個有牙的環固定住,
這個環很重要,,通常是附在快門上的,所以買快門時,一定要留意有沒有這環, 不然很麻煩的!
再看看旋上鏡組後的樣子
不同快門也要搭配洞不一樣大的鏡頭板,所以才有0號板, 1號板, 3號板 這三種常見的規格!
三種規格的Linhof小板
鏡頭板除了平板,還有凹板和凸板
凹板通常是用在廣角鏡時,由於相機的前後板無法靠近時不得不用的方式!
凸板是用在蛇腹或軌道不夠長時。
每顆鏡頭都需要鏡頭板才可以裝上相機的前板,所以每家相機廠的前板不一定同規格的,所以往往看見賣鏡頭的是不附鏡頭板的!目前常看到的Linhof 小板是很多相機使用的規格!
就算不同鏡板,也可以用轉板的方式, 把小的板放在比較大的前板上使用,好處是攜帶方便,也可以使用不同規格的機身!請看google的搜尋結果
轉板的樣子
bhphoto上賣的鏡頭,bhphoto大概是最齊全的,有空再列出其它的!
View Camera 常見的鏡頭有德國的Rodenstock 和 Schneider
尤其是Schneider的網站,內容非常詳細,連停產的鏡頭都可以查到資料,相對Rodenstock我就找不到比較舊的資料,近年來Schneider 還推出Fine Art XXL系列,二支新鏡供大片幅使用,覺得Schneider還算用心在這個領域!
除了德製的以外還有日製的Nikkor 和Fujinon ,據聞Nikkor 已停掉生產了,很可惜!
Fujinon 鏡頭在同等級的它牌比較下,往往體積較小,重量較輕,濾鏡用的也小!
尤其是 Fujinon A 系列,雖然是光圈小一級的F9,但極輕巧,又是六片四群的結構(另外三家找不到這種產品),在Ebay上的Fujinon A 300mm 360mm ,價格是遠高於其它三家的!
另Fujinon C 450mm 600mm 這二顆鏡頭,雖然只是四片結構,但另三家也沒有類似的產品有這二顆的呈像圈大(image circle),近來玩大片幅的越來越多,Fujinon C 的價格也越來越貴!
另一間英國的網站Robert White在 Large format camera -> Large format camera lens 還可以看到Fujinon 的鏡頭。要買新的Fujinon 除了託友人到日本採購外,我只看到這家網站有賣!Nikkor 記得美國有間網站有賣,但一時想不起來,如今停產了,大概也買不到了,只好往ebay尋找!
鏡頭實在可以講太多故事,先暫時打住,有空再來談!
再來是<前板-蛇腹-後板>這三個結構!
前板和後板的調整會改變影像如何呈現在對焦屏上!
前後板完整的調整有上下左右移動,前後俯仰tilt,左右搖擺swing!
monorail camera 幾乎都可以提供以上的操作,field camera 就缺東缺西的,各家設計不同,缺的也不同!
至於這些調整會如何改變呈像,小弟實在難以用文字形容!
什麼是View Camera後半段有提到,但我想沒操作過的人,應該也蠻難懂的!(那我說這一段好像癈言...呵)
看這前板上下移動的影像變化,中間是正常情況,左邊是把前板下降,右邊是把前板上昇,可以很明顯的改變了視角的位置,講白話一點,就好像把相機拿高或放低的效果,這種方式比使用腳架的昇降差異更大!
至於左右橫移shift會用在無法改變我們的位置時,例如溪水,湖泊,懸崖,牆壁這一類的環境下,在不改變拍攝位置之下,使用shift的操作,就如何我們移形換位一樣!暫時找不到圖說,有空再補!
圖來自這裡
這裡也有shift和tilt的實例,把游標移到圖上就可以看出差別!
tilt和swing可以在不改變光圈之下,改變景深範圍,上面的範例是把景深加大!那景深變小呢?
就像這一陣子很熱的小人模式,只不過是把景深變小,加上俯拍的角度!
這就是沙姆定律(景深加大)和反沙姆定律(景深變小),大家可以去google一下!所以小人模式的效果就是用反沙姆定律去達成的效果!
蛇腹
位於前後板中間,形成一個暗箱,因為要對焦的原因,需要有伸縮性,常見的是標準蛇腹,另有些機身可以更換成廣角蛇腹,我最欣賞的是Arca swiss 這款的蛇腹,還有Ebony這款,在使用廣角鏡要移軸時,蛇腹不會卡住,也省了換廣角蛇腹,畢竟出門多帶個蛇腹也很麻煩。
蛇腹最怕擺久了,因為台灣氣候潮溼的原因,造成蛇腹黏黏的,所以,有空間的話,儘量把蛇腹拉出來擺著,不然也要常常拿出來用,黏黏的就沒救了!
如果買二手的相機,最好把蛇腹拉開,用燈在蛇腹外照射,把後背取下,從後背觀察角落有沒有漏光,有的話就要補,小洞其實買水電用的黑色電氣膠帶頂著用,或者找專用的膠帶!如果真的太多洞有如滿天星,那就花點錢從對岸買新的回來用,淘寶上很多!
後板
後板的功能和前板一樣,只不過剛好效果相反,前板左移等於後板右移,前板左搖等於後板右擺!
當然有細微的差別,尤其是近攝時,使用前板對焦和後板對焦,差異性更大!這差異性在於用前板做調整會改變整個視角!這部分我能力有及,無法做更詳細的解說,看誰可以幫忙補充說明!
另外使用大型相機,尤其是8x10以上,手短的人無法用前板對焦時還得看著對焦屏,這時後板可以前後移動對焦就相當方便了!
vc0528 wrote:
接觸大型相機也近二十...(恕刪)
讚!!!!! 5分奉上

暗房裡沒有不可能
只有自己無能
http://tw.myblog.yahoo.com/daguerrelab-maxchen/
這座架式相機的工作經驗讓我回想到大學時代當攝影助理時候
也因為這座架式相機才讓我走入了影像的世界
View Camera 我個人習慣翻譯成"座架式相機"
這些年台灣盛行相機風
不過有些基本的翻譯與名詞最好能有系統與統一的稱呼
這樣也才能累積共同的經驗與語言
方便讓後進吸收
我個人最不能接受的翻譯或是稱呼就是"單眼相機"
SLR (Single Lens Reflex)真的看不出哪裡跟"眼"有關係
在中國至少還用"單反相機"來稱呼與語翻譯
另外一個focal length
很多人稱呼"鏡頭的焦距"
但是這樣又會跟"對焦點的距離"容易搞混...
隨著數位相機的普及
坊間不少書籍可以參考
但是比較好且統一的翻譯語用詞
會對後進有很好的提攜與進步的作用
wenjong wrote:
感謝樓主的分享這座架...(恕刪)
謝謝提出你的看法!
View camera 從英文來看很容易懂,我文章內也沒提出該如何稱呼,總覺得沒有一個好辭可以解讀View Camera!
姑且還是用View Camera吧!
這麼說吧,這一類的相機都是直接透過對焦屏構圖或對焦,早期新聞記者用手持的Graflex 相機,在那搶時間的作業下,不容許用對焦屏慢慢搞,但基本上,它們的後背還是可以換成對焦屏拍攝!
View Camera 也不是以 4x5為最底限!也有6x9的!甚至Hassellad SWC換成對焦屏拍攝,我也覺得它是View Camera
Hasselblad SWC
我想這一類的相機,應該可以歸於我文章內所提,沒有蛇腹的View Camera吧!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