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許多篇幅介紹我的120單眼系統,接下來就來檢視一下旁軸系統。其實剛進入120時,我迷上的是Rolleiflex的雙鏡反射式相機,也就是所謂的TLR,喜歡那優雅的操作方式,以及古典的氣質。對Rolleiflex不熟悉的朋友可以直接上網搜尋,我這裡一樣不多贅述。好像是快10年前的事了吧,那時候台灣不太流行這種東西,所以不太好買,但是國外售價還蠻便宜的,於是我就開始一台接著一台買,可惜這當中我一直缺錢就換出去,到今天只剩下2部了。這裡要介紹第一部:
Rolleiflex 2.8A
當年其實不叫2.8A,那是後來的人為了區辨才這麼叫它,當年他的名稱是Automat。

其命名的由來是1937年Rollei設計的自動上片機制。

這一款是二次大戰後,第一次出現最大光圈達到2.8的高級版Rolleiflex,搭配的鏡頭是4片3群Tessar 80mm F2.8 Zeiss Opton鏡頭,鏡頭上還印著T,是現代T*的前身。Tessar 80mm F2.8鏡頭不太常見,只有第一款哈蘇1000F/1600F配備著,另外好像有少數東德Zeiss有。
這一款老鏡頭比較怕光,要適時的添加遮光罩,雖然Tessar結構的鏡頭不若雙高斯設計的銳利,但是由於鏡片及空氣介面少,因此呈現的透明感很好,彷彿水彩畫一般,有著別種鏡頭所沒有的純淨感受。對這個鏡頭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http://waynelee.blog126.fc2.com/blog-entry-20.html參觀。
這一組買來基本上是想收藏的,誰叫我最愛Tessar呢!買來的時候配件十分齊全,有原廠的紙盒包裝,各式各樣的濾鏡以及近攝鏡。

下圖是我好不容易找到的試拍照。時間大概是2004年吧,那時候常參加老機論壇老大所舉辦的外拍,在那邊認識許多好朋友。像下面相片麻豆手中的蛋清機(Linhof Technika 2000的暱稱),當時的主人就是湯米大,他是一位很優秀的攝影師兼設計師。


下面這張照片看得出耀光了,跟上面的是同一天但是忘了是誰拍的,有可能是阿度。照片左邊的帥哥就是前面連結部落格的作者小瑞,當年我們都還未婚,有許多器材可以玩,像他手上的M3跟八妹,不知道如今還在不在?但是我手上那台6008是肯定不在了

==================================================

這是數年前的一張合照,那時候2萬多台幣就能買到一台2.8F的白臉機,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年代。照片左側中間位置,有一對雙生兄弟,其中就有今天的主角 - Rolleiflex 2.8E Xenotar,而它被我賣掉的兄弟,則是Rolleiflex 2.8E Planar。岔個話題,照片右側的巨大傢伙,是Rollei的120/135兩用幻燈機,有拍6*6的人一定要去弄一台這個等級以上的幻燈機,然後你就不會聽信什麼荒誕謠言,說什麼135FF可以取代120。看過之後你一定會告訴他們,還差得遠勒!
Rolleiflex 2.8E Xenotar

Rolleiflex的2.8系列進展到E/F機型時,可說是登峰造極了,在那個西方世界物質充沛的60年代,充分反映出產品用料的奢華。而這也意味著Rollei沒落的前兆。
很多人會問說該選擇Planar還是Xenotar?我會告訴您,都很好!然而這麼說的我卻做出選擇了

Planar的優點是像場平坦,色彩艷麗,拍出來的照片很美。而Xenotar則是純正的歐洲味,顏色非常真實,根據幾位前輩的說法,Xenotar畫面中心與邊緣的解析度差距很大,可是其邊緣解析度還是比Planar高。另外,早期TLR F2.8的Planar很容易脫膠,不過大部分情況不影響拍攝,只有逆光時要多加注意罷了。其實這2種鏡頭都很棒,各有擁護者,就看個人的選擇了。
2.8E是正式名稱。

漂亮的Xenotar鏡頭。

下面是一些試拍的照片,有機會一定要弄一台Xenotar鏡頭來玩,您一定會愛上這綿密細節所堆疊出無與倫比的立體感!
2007年的老機外拍,照片中配角是TLR達人losanfo的愛車。





================================================
這個新年高裝檢一直到之前,都是Rollei系統的德國貨,但是現在要來看的,則是道地的英國產品-Ross London。
Ross Ensign Selfix 820

最近又流行起一陣老折風,這部相機就是可以拍攝6*6 以及 6*9 兩種片幅的老蛇腹摺疊相機。
眾所週知英國Cooke的電影鏡頭堪稱世界之最,而當年的Ross London也是赫赫有名,生產初許多精典的鏡頭。這部相機搭配的鏡頭是Ross Xpres 105mm F3.8,其結構是5片3群改良式Tessar。最特殊的地方,就是這款鏡頭的解像力普普,卻有著令人贊嘆的色彩細節,配合6*9巨大片幅,足以遮掩其缺陷,而拍攝出絕佳品質的影像。
數年前買這款相機十分便宜,就是垃圾價50美金左右,卻擁有不下於傳奇Voigtlander Heliar的高品質鏡頭。但我必須要說,駕馭這款相機真的要練一點功夫:首先它那英國製的快門十分低劣,需要做妥善的整備才好出門;再來他沒有測距機構,所以要自己判斷測量拍攝距離,然後對焦;快門上弦跟過片也沒有連動,當然過片也不會自動停止,必須看機背的紅窗顯示的數字。
不過以上種種的不便,在輕便簡潔的攜帶性以及您拍攝過後看到照片的驚訝感,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下面是我的一些測試照,大家就加減看看吧。
這張桃園溪州山附近農田的照片要點選連到flickr看大圖,才會比較好看一點

礁溪的舊房子。

昆明街,有些照片的立體感是來自於色彩的豐富細節。

洲美快速道路附近的農田。

宜蘭的五峰旗瀑布。

以上感謝大家耐心看完,我趁著過年把這些老相機拿出來簡介,或許有想要進入老機世界朋友,可以少走一點冤枉路。圖片上到01之後會有一些自動壓縮,看起來有點怪,可以移駕至我剛開設的部落格,看起來會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