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請教掃瞄負片 - 高品質且快速的設備

想請教有掃瞄負片經驗的前輩:

最近剛好有一個案子要做數位化,其中一部份需將舊有的負片掃瞄成TIFF、JPEG的檔案,老實說這塊沒有很熟但卻要一併包入,而客戶很要求掃瞄後的品質/顏色(300dpi、TIFF約需10MB)。

由於數量至少萬張,想請問:
0、負片分哪幾種?135/120..都是嗎?
1、哪台設備較適合?品質及掃瞄速度比?掃瞄機的解析度至少要多少?
2、平均一張需掃多久?
3、一張的工時成本多少才划算?
4、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是否需要用到這種十幾萬等級的?如NIKON專業SUPERCooLScan9000ED正負片掃描器(LS-9000ED)
還是這種不到一萬塊的設備:Plustek OpticFilm 7300專業正負片掃描器


查了一下,似乎掃正片比較困難,因為色彩等很難處理?

急需各位大大指教,感謝!


--------------------------------------------------------------------------------------
…幾百萬,有嚇到小弟了!
掃瞄的數量應為1~2萬張左右
之前是這樣估算,一張若掃瞄及花費約100秒
2萬張則需200,0000秒,差不多556個小時可以完成
一天8小時的人工計算,約需70個工作天
預估2~3位人力處理,約1個月左右完成? (預留buffer,工期至少2個月)
這樣估算是否不切實際?
但外包成本要多少
基本上處理一張的預算也許不到20塊…會不會賠錢呀?


--------------------------------------------------------------------------------------
感謝各位大大的建議,再說明一下:
1、客戶要求品質是因為強調要用300dpi,10MB為存檔格式,強調像一些影像細節(如鳥的羽毛不能糊掉),色彩重現度要好一些。至於大大提到的底片毀損修補等,這點到是沒想到…看來要再去問清楚。
2、我是準備買三台掃瞄機讓三個人同時作業,考慮秏損則暫佔六台的成本。但大大說的5000ED/9000ED其實已經超出預算,原本是想買Plustek OpticFilm 7300,一台才8,800元,還有附SilverFast。查了網路影片介紹(http://www.youtube.com/watch?v=DSfYGHj1wHY&hl=zh-TW),在調色彩值似乎很方便(若不得已,也會用photshop來修圖)

感覺難度比想像中高,真的沒辦法做嗎?

---------------------------------------------------------------------------------------
感謝firefly、TTW9527 及各位前輩的解釋,學問真的比想像中還多,目前還是先預設自行處理的辦法:

發現遺漏的:
1、2萬張電子檔的儲存硬碟及備份。
2、高效能的處理電腦
3、所謂的高品質掃瞄
4、負片調色的時間

今天確認一些客戶要要求:
1、TIF (10MB)、JPEG(中/低品質各一張)
2、135底片,一條有6張
3、應該算中等要求。其實客戶是要求清晰、色調要正確,但沒有專業的檢測(用人眼)。看來應該沒有像大大提到的那麼高品質的要求。
4、電腦及人工分配

原則上該是直接採負片掃瞄的方式,畢竟先洗出來再掃瞄,也是增加了成本及管理問題(2萬張),且會多重失真。
剛好也查到EPSON V750這台,聽完TTW9527大大說明,更加確定應該是選擇這台了。一次掃24張肯定快多了,成本也是在接受範圍。
想再請教,單純掃瞄的時間大約需要多少?
負片掃完的調色真的很花時間嗎?(原認為頂多一開始不熟悉,後續該快很多才對?)

------------------------------------------------
重新計算掃瞄時間
假設條件:
1、平均一次掃24張底片 (EPSON V750)
2、1.5個月完成
3、2套系統(掃瞄器+機器)

計算結果:
20,000張 / 24張(每次掃瞄數) = 約834次(總掃瞄次數)
834次 / 45工作天 = 約19次(一日需掃瞄的次數)
19次 / 2套系統分工 = 約10次(一系統+人工的掃瞄工時)

目前就不確定掃一次多久的時間,還有調色及存稿(歸檔及註解作業)的時間?

-----------------------------------------
嗚呀…想說差不多了,沒想到又有新的問題該確認
1、毛絮和灰塵
2、對焦…(這點沒聽firefly大大說還真的沒想到還有這情況)

果然入門還是有門檻
2009-05-11 21:00 發佈
幾萬張的底片, 用Nikon 9000ED掃, 24小時都開機, 大概也要幾年才掃得完吧?

你舉的那兩臺應該都算是個人用的. 像你這種這麼大量的, 應該是相機行用的那種才能勝任! 這種器材的預算不是十幾萬, 而是幾百萬!!!



建議你去照相行直接去問會比較準. 我的建議是乾脆找一家評價不錯的讓他們包, 你大概就是賺轉手費吧? 否則你在這方面如果不熟, 到時候是做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stanleylin wrote:
由於數量至少萬張,想請問:
0、負片分哪幾種?135/120..都是嗎?
1、哪台設備較適合?品質及掃瞄速度比?掃瞄機的解析度至少要多少?
2、平均一張需掃多久?
3、一張的工時成本多少才划算?
4、有什麼要注意的嗎?



至少萬張....

0、負片有分規格,135、120、也有110等其他規格的負片(這邊是指負片的大小)
1、2、3都建議直接外包了啦,找一些有掃瞄服務的數位輸出公司談談看
不管怎樣上萬張要靠單一非營業用的機器掃完會要人命的
找專業的廠商吧,那種等機的機器都是百萬起跳....
我是Hiroyuki
…幾百萬,有嚇到小弟了!

掃瞄的數量應為1~2萬張左右

之前是這樣估算,一張若掃瞄及花費約100秒

2萬張則需200,0000秒,差不多556個小時可以完成

一天8小時的人工計算,約需70個工作天

預估2~3位人力處理,約1個月左右完成? (預留buffer,工期至少2個月)

這樣估算是否不切實際?

但外包成本要多少

基本上處理一張的預算也許不到20塊…會不會賠錢呀?
stanleylin wrote:
掃瞄的數量應為1~2萬張左右
之前是這樣估算,一張若掃瞄及花費約100秒
2萬張則需200,0000秒,差不多556個小時可以完成
一天8小時的人工計算,約需70個工作天
預估2~3位人力處理,約1個月左右完成? (預留buffer,工期至少2個月)
這樣估算是否不切實際?
但外包成本要多少
基本上處理一張的預算也許不到20塊…會不會賠錢呀?


我不是業界的人,不懂整個生態
不過光是這點
stanleylin wrote:
客戶很要求掃瞄後的品質/顏色(300dpi、TIFF約需10MB)。

問題就很大了,究竟是怎樣的要求?
以掃一張100秒來說,業餘機器單掃大概就不只這時間(以檔案來看)
加上調整的時間...絕對比預期多
更何況如果本來沒做這方面的工作,是不是還要計算購入機器的成本(三台機器?)
而且是不是能順利作業還不得而知(非專業機器長時間操...)

外包的話這個量絕對可以談吧
未剪成單格一條一條的底片應該是不至於到20元一格啦
但可能得包給複數的廠商就是....(單一間要吃下來也很難吧?)
我是Hiroyuki
你太樂觀了! 以小弟本身的經驗, 用5000ED來掃 (5000ED掃135底片比9000ED還快. 9000ED貴在還可掃中幅), 一捲36張再快也要兩個半到三個小時才能搞定, 我的電腦還是四核心, 8GB的, 已經不算慢了! 因為中間還要卸片和裝片, 還要軟體調整畫質 (你不是說客戶很要求嗎?), 所以1張100秒也許可能, 但卻要加入許多別的作業時間.

而且兩, 三個人力幫忙並不大, 因為掃描速度就是這麼快, 你只是多兩三個人在旁邊空著急而已! 買三,四台9000ED連接三,四台電腦, 然後 讓三,四個人同時掃也許比較實際一點. 工作幾個月完成後再把那些9000ED二手釋出來嘉惠大家, 那你起碼硬體的預算還可再回收一半!!
stanleylin wrote:
…幾百萬,有嚇到小弟...(恕刪)


您絕對不能用單純的數學計算來評估成本,至少要考量

1.品質的要求:博物館文獻典藏等級與路邊快沖店掃瞄等級,所需成本差異有如天壤之別。
2.資料管理:包括影像資料庫建製、圖檔管理系統、備份、長時間儲存計畫。客戶絕對不會希望收到幾張光碟或硬碟,過幾年讀不出來或是硬碟故障的結果吧?
3.客戶所能接受的成本與品質界線:就是要求品質與所需成本的平衡點。

就實際的掃瞄工作,優秀圖檔掃瞄(不管是正片、負片、文件等)由於每一張的條件不同,不太可能像生產線一樣,快速、一致地用一台機器完成,而需要人工細微的調整才能達到最高品質。有鑑於此,我個人建議,您應該尋找國內具備專業技術知識,專門進行『數位典藏』公司實地評估方為上策。

以上,請參考。
stanleylin wrote:
…幾百萬,有嚇到小弟...(恕刪)


中研院的數位典藏館也是一個很好的咨詢對象喔!!
我覺得樓主對這方面好像完全不熟識.
要做的話可能要下點功夫

比如先找一台來試掃,
看看客戶能不能接受

掃負片其實要比正片難!!
正片你掃過幾次太約就可以設定掃瞄的曲線,
以後就照著掃就好.

負片呢...
掃瞄軟體有時會提供曲線,
但不是每種都有,
等別是老舊的負片...
就算有,套上去也不一定好,
像柯逹VC 我都套NC 的曲線.
十份煩雜!
而且老舊底片有時退色,
有時满身是傷......
要修的話才真的有夠爽!!

我還是覺得外包比較實在,
以2萬張來算.
20000/36 約556卷,
外面掃太約要100一卷,
556x100 =55600
差不多半台9000ED
收一張十元,
200000-55600=144400輕鬆入袋
收廿元,
344400 爽快滿滿


Monte920 wrote:
中研院的數位典藏館也...(恕刪)


有人點到我就來說說經驗好了,不過其實中研院作數位典藏的很多,考古、生物等等的各領域和研究所差別都很大。

1. 負片一般都是135格式的,除非你的客戶太特殊。不過我比較好奇的是比較要求的使用者以前應該都用正片才對。
2. 掃描品質:滾筒>>>5000ED這種底掃>>>平台掃描器,價格:滾筒>>>5000ED這種底掃>平台掃描器,速度的話如果你真的要品質,就當作都一樣慢吧!一台5000ED朝九晚五去掃一天最多估200張,一週1000,一萬張也要一季。解析度的話,5000ED這種開到4000dpi沒問題,只是原稿有沒有那麼好?
3. 5000ED掃描的話其實設定300或4000dpi也不太影響時間,最耗時間的是多重採樣,很要求品質就至少開16bit和8X或16X多重採樣,那一張處理下來花個十分鐘也有可能。
4. 划算?看預算吧!多少錢做多少事!我們掃過一張圖花了一萬多,也掃過一張圖不到一塊錢,不過爛圖放網頁都感覺礙眼,好圖可是能夠做到讓號稱鑑定專家看走眼的(記得那個新聞吧?)

負片掃描的顏色比正片難太多了,負片調整真的很難,正片我們作色彩校正都很頭大了,所以負片實在不建議用底掃,尤其以你的情況,我會建議洗出來,掃照片。如果你的客戶很忠誠,都用同樣的底片,那問題還會小一點,找一家好的沖洗店整批洗出來,給客戶看顏色,大致上要掃到和照片一樣的顏色不會太難。

然後你提到300dpi,底片36mm*24mm,開這種解析度掃出來是要做什麼? XD 如果洗成4*6開300dpi還比較說得過去,就大概是1200*1800,也不算大。TIFF檔案沒什麼了不起,要看bit數,如果只掃成8bit的TIFF,建議用JPEG就好了,16bit以上才有意義。

買機器要花時間的,尤其5000ED這種你可以問代理商,看看他能不能半年內搞三台給你,然後如果買得到,進片莢多買幾個預備,那是消耗品,掃一定數量之後彈簧什麼的會疲乏,容易卡片。不過如果三台5000ED,加上三台電腦,成本也不低。其實如果不卡片,掃描大多數時間在等待,人力不一定要排三個,可以等待的時候用另外一台電腦先處理圖檔。

然後顏色校正這都是要投資的。至少一個好螢幕,一個會調整顏色的人(眼睛很重要),螢幕校正器,底掃還要買校正底片,正片的話比較單純,用標準色溫燈箱看,和螢幕上的數位檔案沒有差太多就OK,負片沒辦法,還是只能洗出來對顏色。

對了,一張正片5000ED開到4000dpi、16bit,16X多重取樣,一張檔案130MB,所以還要多買幾顆硬碟,哈!這樣掃出來至少2.5TB,再加JPEG一份,還有一份resize的檔案,3TB真的跑不掉,還要一份備份喔!這都要考慮到。然後檢索系統那些都還沒提呢!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