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這些年累積下來的器材

terrychiang wrote:
這一本是我三十年前在...(恕刪)

我早期有收藏日本的相機年鑑.

還有一些尼孔廣告宣傳品折頁.

以前拍的舊圖分享:[找到再貼].

NIKON有一組趣味鏡頭.可以收藏.

記得以前在01有寫小文介紹過喔!

網路資料分享:[我有收藏400/8這隻]

Nikon FUN FUN LENS SET.是日本尼康公司2000年發布.生產1年就停產.一套三支.
它們分別是20/8超廣角.400/8遠攝和改變鏡頭組件可分成120/4.5或柔焦90/4.8鏡頭.

鏡頭鏡筒為金屬製造.而接環是塑料的.這套鏡頭開始在日本尼康公司產過1批.
鏡筒上沒印字.外包裝的外盒也不同.由於產產量很少.所以算很稀有.難得一見.

後來又重新生產.新包裝上市1年多.因此有二個版本.

網圖資料分享:[目前市價約7K].





第七十一彈 Kodak 8x10 Hardrubber tank, Film hanger, hanger cage


這裡展示的有柯達 8x10 槽式沖片槽, 8x10 底片架, 4x5 底片架, 底片籠

相信大家在初學暗房時 總會看到說明書中寫道 單張底片沖洗(槽式沖洗)
是的 說明書中所提的便是上圖的沖片槽
沖片槽可搭配前面提過的片軸架 以沖洗捲式底片
或搭配其他的底片架如 5x7 底片架 或是檢測片架專用於沖洗密度檢測片之用
底片籠則是用於沖洗大量單張時使用 雖不是很少見的東西 但也不是很容易找到

槽式沖片的其優點自不用說 價低 穩定 大量沖洗可以將成本降低非常多
平均起來每沖一捲底片(或相等尺寸) 成本幾乎只等於補充液的價格
即便加上固定時間的密度檢測 平攤費用後仍是便宜到誇張

缺點也是很顯然易見的 除非是大量沖洗 否則每次的初始設置便是極重勞力輸出
更不用說 即使只是用自製 D76 顯影劑 + 海波定影 基本花費都要近千元以上
而每次沖片前的溫度穩定等等花費及時間 亦是極耗心力體力
第七十二彈 各式片夾


左上 - 外側為 8x10 內側為 4x5
左下 - 4張用 4x5
中上 - 外側為夾式 8x10 內側為 5x7
中下 - 密度檢測片用夾
右側 - 呃⋯ 忘記是啥尺寸了 總之是約略 4x6 左右通用尺寸的彈性片夾
歐網看到的暗房用品.資料分享:

20 世紀 50 年代的修飾套裝 | 暗房設備].

Philips Paterson 自動暗房計時器 FP101 暗房設備.

歐網資料分享:

何老
畢竟我的主題只是自己在這些年累積的器材
所以上面的物件 個人沒用過的 或是不相關的部分就不展開了
有關手繪彩色照片(Handcolouring) 跟 修整(retouching)
是完全不同的兩件事 上圖為上色套件

手繪彩色照片大概在十九世紀末就已經很盛行了
主要是用油畫顏料(透明色. 這裡不展開說明透明色/不透明色的不同)直接畫在相紙上

而在 60 年代後 混用媒體的表達方式把手繪彩色照片又推到另一個層次
同時因爲化學透明染料的進步 跟 器材的進步
開始有人用透明水性顏料 搭配噴筆等工具上色 算是一波大躍進

最後一波是柯達在 1990 年代生產的 P-Max 相紙
甚至可以將它稱之為 Kodak 在傳統暗房上的最後一次掙扎
在 Pmax 之後 Kodak 就差不多沒再推出過創新的產品
同時開始關閉世界各地的產線

至於 Patterson 產品 個人手上也有一些
它的設計比較適合個人少量沖洗 不太適合大量 或 商業級操作
第七十三彈 Nikon F3 / AH3

這波日幣貶值都已經尾聲 我才赫然發現我忘記趁這波搶購一番
連續盯了幾天的拍賣網站 最後還是決定不參加競標而直接購入




到手後當然是仔細的整理清潔一番



雖然已經有些年代了 但仍可以看出當年設計的用心
按照我的拍攝習慣 當然是把皮套拆下另外保存









圖中可以看出整體品相還不錯 除了機背序號右側漆面有點刮傷
目測整體分數有到 90分 左右

經過詳細的檢查 試用 覺得 LCD 螢幕似乎有點暗淡
於是用土法貼了一塊偏光膜 這裡就不贅述過程
另外 測試過程中發現一個大問題 亮燈照明用的紅按鍵不會亮!
這讓我非常沮喪 同時也讓整體評分下跌許多 個人認為整體評分下跌到 70 分左右
雖然不是不能修復的狀況 但是會另外增加許多費用

Anyway, 排除掉 LCD 狀況後 暫時把 照明按鍵的事情丟到腦後 到時候再處理
把手上的 50mm 標準鏡裝上測試一下

然後裝上已經獨守空閨已久的 MD4 跟 AH3 來張合照
是滴~ 有看前文的朋友應該知道 除了F3 其實這些配件在我手上已經很久了
我的做法是 只要有看到狀況不錯 價格又漂亮的 都已經先存起來了








然後換裝 DA2 觀景器




連續玩空機玩了一個多星期 某一天我才突然想起 欸~? 照明燈不是為了看測光用的嗎?
於是再次抓起相機 輕按測光 然後按下照明⋯⋯⋯
哇哩勒!原來是要測光有動作 照明才會亮喔!?
雖然是個很小的問題 但很高興是因為個人對相機的不熟悉的誤會~
之後又花了一些時間 把海綿邊條全部換新 終於算是把它整理到滿血復活 喔耶~

最後來一點個人的試用心得吧
之前有提到過 個人使用 FM2 時 偏好將捲片馬達固定鎖在機身上
除可省下過片的時間與操作 最重要的是還算滿合我的手型
如果需要搶拍時 自然是使用馬達捲片
但若是在休閒時間 我也只將馬達電池取出
畢竟個人覺得 相比於 沒有手把而缺少整體穩定性
增加這樣的重量 是絕對划算的


只是萬萬沒想到 這一招在 F3 上行不通!!!
在操作 FM2 時 如果把馬達電池取出 仍然可以由機身的測光電池供電運作
但在 F3 機身上 如果將 MD4 電池取出 而不卸下 MD4 馬達 則 F3 機身是完全不會工作的!

個人覺得這一點在設計上是個硬傷
試想 在搶拍時 如若馬達電池不足 只要測光錶 / 上片桿可以運作 那麼也不至浪費太多時間
但若必須將馬達取下 機身才可以工作 浪費的時間就長多了
更不用說如我一般用馬達當做把手使用的狀況 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另外 MD4 偏向長方形 在右手手指處並不是十分合手型
更麻煩的是 它的快門線接點是在左側!

相比於 FM2 乃至 F4, F5, F6 垂直快門都是在右側 算是一個比較重大的設計失誤
雖然 Nikon 有推出 MK1 但很可惜其按鍵的位置並不適當 操作時並不順手

PS. 後記補充
個人除了偏好裝上捲片器的手感 另一個很重要的理由就是可以保護相機底板
以我的 FM2 為例 我是在新機時就已經裝上 MD12 所以至今為止
我的 FM2 底板仍然看起來像新機一樣

而為了保護 MD4 捲片器 是的哦⋯⋯ 大家應該可以猜到 AH3 或 MK1 是必須的
我會買哪個? 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兩個都要!
這主要是因為我的計劃中會需要兩台 F3 一台是搭配 250 背蓋 另一台搭正常背蓋。
所以一台搭 AH3 而另一台搭 Mk1 是最理想的方式了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要測光有動作 照明才會亮喔
暗房教父 wrote:
第七十三彈 Niko...(恕刪)

原來如此,一直以為開關有問題,有時亮有時不亮
重覆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