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

rvp50被宣稱有等同五千萬畫素細膩? 為何實際只有五六百萬?

petroleum1234 wrote:
來喔~
http://www.youtube.com/watch?v=kRRt1nPE2Co
(恕刪)


影片中沒有提到底片部分,是直接底掃輸出,或是放相後再掃描輸出。
另外也沒有提到是用何款底片,只知道是ISO 400。
如果試驗過程能交代清楚些,或許參考價值會比較大。

一般常見的沖洗店的NORITSU KOKI 機台
135的掃起來是約3000X2000-600萬畫素 約18MB JPG檔

用滾筒掃的TIF檔畫質應該會比JPG的更清楚
但通常商業用途才會有機會這樣做
大部分拍底片的人都是送去直接沖+掃
或是回家慢慢用家用平台掃
平常很少有人會送滾筒
因為很貴

之前有機會是送書法藝術品去滾筒掃
底片沒機會用滾筒掃到
因為平常也用不到這麼大檔

滾筒是算掃一張 掃多大檔案收多少錢 無上限
1MB目前好像是6元
最低一張要掃10MB以上-60元
50MB約300元

早期正片可直接滾筒
負片才需要放相

這裡不曉得有沒有專業分色師傅願意分享一下滾筒掃135底片的經驗
滾筒掃描TIF會比NORITSU KOKI的JPG品質好多少



diffusionless wrote:
樓主:先不論底片解析...(恕刪)


這篇完全打到問題點。XDXDXD
這也是為什麼我突發奇想的想問為什麼sigma沒想用Foveon X3做底掃。
反而一直在這塊CCD不擅長的多光影變化的數位相機上打轉。
底掃的光源是固定的,對於不擅長在多光影變化光源下作業的X3,反而是更可以著墨的利多點。

X-Taiwan5566 wrote:
RAW檔有專用程式?(恕刪)


1.RAW檔有專用程式?
這類的測試應該屬於科學性質的研究了,用儀器讀出選用的電漿螢幕的發光特徵
然後從CMOS廠商如SONY取得特徵資料,轉換程式要研究者自己寫

2.高規格螢幕和底掃哪裡不同?
底掃有"量化"的過程,投影沒有

也就是符合板上雙方的明顯分野

類比的全走類比
數位的全走數位

3.所以比例尺對齊『點對點電漿螢幕』
例如此螢幕將2000點顯示在50吋的寬度
那底片投影,在屏幕上也投影出相同大小的物件

那麼,大小相同了,亮度的最高值相同了
誰的細節多、色彩真、階調順...之類的事情,不都全可以比較了!?

althewind wrote:
對小弟來說很多就是很多,
因為周遭就是有這麼多這樣的人,
您沒有遇到或是很少遇到就認為小弟所言有誤,
這不是過於主觀嗎?


你周遭就是很多,
這部主觀???
偶很客觀的問你,
多在哪?
你回答 "不少",
然後現在又變成你周遭就是很多,
你先學會怎麼客觀,
那你再來要求偶好了,
不然偶是很單純的問你, "很多" 是在哪? "不少" == "很多"?
如果你都已經只能 "你周遭了" 就別跟偶假客觀..

althewind wrote:
一件事總有很多面,
影像只是攝影的樂趣之一,
您不以把玩器材為樂趣,
不代表別人就是如此;
而除了影像與器材之外,
小弟相信攝影還有更多其他的樂趣~


影像是影像,
器材是器材,
器材玩樂本來就不等於影像,
你愛玩哪種偶不管,
但是不用把兩種不同的玩樂扯在一起.

qazasd12345 wrote:
1.RAW檔有專用程...(恕刪)


那比出來的結果是要拿筆寫在紙上貼在布告欄,
還是 po 到 01 上?

althewind wrote:
對小弟來說很多就是很...(恕刪)


機會來了,
你可以請你周遭 "很多" 的其中一位幫這位來個簡易的
TIFF 與 JPEG 不同的教學.

bert512235 wrote:
這裡不曉得有沒有專業分色師傅願意分享一下滾筒掃135底片的經驗
滾筒掃描TIF會比NORITSU KOKI的JPG品質好多少

qazasd12345 wrote:
1.RAW檔有專用程...(恕刪)


Q大 你這樣回就落入這個問題的窠臼了,應該是說一開始的問題就有點引導思考方向

回到您的問題,對於後端來說,她只要管廠商給的輸出是不是符合規範,前面A/D怎樣轉換,才不用去管他呢。

後端只要把A/D轉出來的數據弄成RAW檔,更甚者有的 Sensor連 RGB都幫你轉好了,就加入自家的調校產生RAW。

小弟只能說玩攝影器材跟玩音響差很多,也更神秘,

我拿銀線跟真空管去作前級放大,跟我拿OP去作前級放大,

小弟都還能跟您講個道理,拿個示波器跟您說明為何好聲,

但是攝影器材就沒辦法這樣討論啦,每個環節看起來都很科學,但是每個人都可以說得比寶傑講得還玄。

giorgiowest wrote:
Q大 你這樣回就落入...(恕刪)


不是從A/D訊號開始就插手處理,我想說的是色域間的對應
目的是留下最佳的色彩與階層(專為那台顯示裝置最佳化的)
sRGB對高階螢幕或CMOS而言,都是把大刀吧!?

---------------------------------------------
或者可以設計一種小型版的實驗測試

A:底片->光學顯微鏡
B:CMOS_RAW->專用解RAW軟體及螢幕驅動->透鏡組->類似EVF的顯示

B的EVF使用現有最佳的發光原件,調整到畫素大小比人眼極限稍微大些
A的光學顯微鏡使用科學研究等級的器材,畫面放大調整到與B相同

此時觀看的不是整張底片成像,而是上面的極小區塊

左右眼觀看相同視野、不同感光元件的最終成像,就能比較出來了!
----------------------------------------------
Q1:為什麼不洗成相片
沖洗過程損傷了兩個來源的資訊

Q2:為什麼底片不滾筒掃描就好
掃描過程有"量化"的步驟,走光學透鏡可以一路都用類比流程
(或者說...這比較符合雙方支持者的喜好)

Q3:高階電漿、EVF的目的是什麼
數位的還是要有畫面才有意義,他代表著目前能達到的最佳顯示

Q4:比較完成後要找個布告欄貼嗎?
不關我的事,思考實驗,不需布告欄
qazasd12345 wrote:
不是從A/D訊號開始就插手處理,我想說的是色域間的對應
目的是留下最佳的色彩與階層(專為那台顯示裝置最佳化的)
sRGB對高階螢幕或CMOS而言,都是把大刀吧!?


sRGB???
你沒用過廣色域螢幕?

qazasd12345 wrote:
A:底片->光學顯微鏡
B:CMOS_RAW->專用解RAW軟體及螢幕驅動->透鏡組->類似EVF的顯示

B的EVF使用現有最佳的發光原件,調整到畫素大小比人眼極限稍微大些
A的光學顯微鏡使用科學研究等級的器材,畫面放大調整到與B相同

此時觀看的不是整張底片成像,而是上面的極小區塊

左右眼觀看相同視野、不同感光元件的最終成像,就能比較出來了!


看這幹嘛?
照片你不看整張底片成像,
你去看極小區塊作啥??
通通放到顯微鏡下最後就是分子原子 OOXX 的,
物理學家可以繼續猜階下來的是弦子還是弦線還是玄學
看這作啥?
你看的不是不同感光原件的最終成像,
你看的只是感光原件的極小區塊而以,
你比的不是照片, 影像的成像, 你比的只是媒體構成原件,
根本就是沒有邏輯在鬼打牆.

retina display 的目的就是要用超過人眼的精細度來顯示成果,
結果你說要用顯微鏡去看 retina display 用什麼構成的,
這根本就是本末倒置, 反因為果.

好的底片柯粒細的目的就是為了要細到超過人眼睛細度來顯示成果,
而不是要用更大的放大鏡來看上面的泡泡,
照片是很沒內容嗎?
看內容的細節已經沒意義了?
要去看根本 "原來就不在被射物上面" 存在, 只存在在底片上的泡泡是什麼模樣??
本末倒置!

拍底片不乏一些喜歡去看泡泡的人,
然後又喜歡說這是類比媒材,
問題是你拍一朵花的時候, 那些泡泡從來就沒在花這各 "類比物件" 存在過,
那泡泡一直以來就是底片的東西, X 的........
根本不應該有的東西.... 根本不是影像要擷取的東西....
還看的超爽的... 看不清楚還要拿顯微鏡放大來看....


  • 3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6)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