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蒸汽火車頭正夯 傳統相機呢?

Fox_huang wrote:
200支要6-7萬 ,是那一家那一型的底片呢...?? 120 or 135...45應該不用隻計算單位

"目前"200支底片要6萬不是什麼怪事
RVP100原裝片來個200支大概就六萬了
(剛去查了一卷大概300以上)
yansson兄可能少打一個多字(200多支)
如果是類似限定版的Fortia SP...
200支價格就更驚人了,6~7萬肯定是要的
別太在意了啦
===========================================

傳統版沒什麼好爭的
人已經夠少了
要我說非玩底片的不可的點
大概剩下放相和手邊那票老機都必須裝底片了吧....
我是Hiroyuki

CAT1015 wrote:
我真的覺得00667...(恕刪)



讚!!!超愛這種反酸文的!!!!
dormcat wrote:
又在以訛傳訛了

為什麼一直有人在傳「LC-A 是間諜用相機」這種狗屁不通的謠言?
前蘇聯有 CZJ 擺著不用,反而造出 LC-A 那種垃圾給間諜?
見過間諜博物館的相機區嗎?LC-A 那種無法精確對焦,體積又大的垃圾是能拍清楚文件又藏得起來嗎?

我看根本就是 Lomography 公司故弄玄虛來抬高 LC-A(復刻版)身價的手段...(恕刪)



以下內容是某blog作者摘自/改寫陳采瑛的畢業論文
出處 http://blog.yam.com/ftjapan/article/9693633

關於Lomography的形成,首先要提到Lomo LC-A,這是Lomography的起源。Lomo相機在台灣翻譯成「樂摸」相機,取其Lomography的精神,想拍就拍,不用在意角度和取景。Lomo相機原先是前蘇聯的產物,由列寧格勒光學與機械聯盟於1980年代初期製造出品,以日本相機Cosina CX-2為模型仿製,是一台為了大眾需求而製造的陽春傻瓜相機。1991年兩個維也納學藝術的學生,沃夫岡.史川辛格(Wolfgang Stranzinger)和馬它斯.非格(Matthias Fiegl)到捷克旅行時,偶然在相機店發現了這台相機。一路上兩人隨意拍下旅途種種,意外發現Lomo相機能拍出具有獨特氣氛的能力,回到維也納後舉辦了場攝影作品發表會和小酒會,這台相機於是一夕之間聲名大噪。1992年這群志同道合的愛好者成立了Lomographic Society樂摸會社,並開始密切的影像交流。但是隨著1991年蘇聯瓦解,冷戰結束,前蘇聯的工業面臨轉型,列寧格勒光學也為了繼續生存下去而進行企業改造,其中一項便是裁撤沒有利潤的部門,相機製造部門名列其中。一開始史川辛格和非格只是零星收集市面上的相機提供給愛好者,但隨著愛好者日增,加上他們得知相機部門即將在1996年被裁撤的消息,火速向列寧格勒光學提出合作的企劃,並得到當時的聖彼得堡副市長普丁(今日俄國總統)的擔保,於是Lomo LC-A的生產線再度啟動,也讓原先被裁員的150位員工回到工作崗位。接下來兩位學藝術的學生也搖身成為跨國企業的總裁,在世界各地成立Lomo推廣處,他們稱之為Lomo大使,推銷Lomo相機。許多名人如阿拉法特、達賴喇嘛、三宅一生、摩比、杜可風等號稱是Lomo相機愛好者的一員。

任何一篇論文都是作者的研究心得和結果,但不見得都100%正確,這是讀論文前要有的心理準備。
前人的研究被後來者推翻也不是罕見的事。

不論是「LC-A 是間諜用相機」的說法還是陳采瑛論文提及的LC-A起源,應該都是屬相機歷史的一部分。

陳采瑛這篇2002年碩士論文《模影失焦─快照攝影與文化工業》
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kmeS7x/record?r1=1&h1=1#XX
主要是在探討snapshot和文化工業,並不是在研究相機歷史 (摘要: 本論文的重點並非討論攝影美學或是相機功能評鑑,而是這股風潮如何竄起,同時又如何地暴露出人們對攝影的偏見。),萬一論文中的LC-A相機歷史有誤(假設),也不損作者在snapshot和文化工業間的研究...

您質疑LC-A那種無法精確對焦,體積又大不太可能是間諜相機,是很好的質疑。除非能找到比較權威的相機史,不然LC-A的身世仍會各說各話...

喜歡數位就用數位,
喜歡底片就用底片,
有什麼好吵的???
傳統版的確已經很少人了,不需要再自我分化了
雖然我也部分贊成"階段性任務"的說法
時代進步,新的更方便的媒體素材取代前一代本就是必然,即使不是絕對也十之八九
黑膠還在,但絕對是小眾
我喜歡的YO LA TENGO唱了幾十年也還在地下,卡卡發一張比他們全部專輯賣的加起來還多
但喜歡的就是喜歡,沒什道理,他們也不會因唱片賣不好而消失。卡卡再紅也取代不了。
對我來說,速克達不算機車,只是移動工具,打檔車才算機車。即使打檔車寥寥可數,也沒被完全取代
我有LX3,但是那對我來說只是紀錄器材,不是創作器材。美景當前,不管他是蔡頭還是18K
,一定要有過片和卡搭,對我而言才叫拍照。
個人淺見~
kingliaw99 wrote:
以下內容是某blog作者摘自/改寫陳采瑛的畢業論文


就在你引用的那段文字往下兩段:
某blog作者 wrote:
冷戰結束後,以往神祕的前蘇聯國家如今降下她的鐵幕,彷彿是凍結了數十年的歷史,西方世界的年輕人在此找到他們誤以為的歷史遺跡。Lomo相機苦拙方正的外表,沈甸的重量,手動的操作方式,「百分百純正俄國風味」「手工打造」,跟資本主義社會流行的流線型、輕巧的全自動相機完全不同。湊近一聞還有地下室發霉的味道,讓一開始認識相機就是輕巧全自動的年輕人誤以為這是他們爺爺奶奶用的相機。甚至還有一個不知從何而來的傳聞,說這台相機是蘇聯間諜用的相機,雖然這項消息已經經過樂摸會社的發言人證實絕對是誤傳,但卻是Lomo相機給人聽聞的第一印象,也是台灣方面宣傳相機的利器。

我不敢幫陳采瑛掛保證,但至少她寫的文字具有獨特性,不是那篇在網路上傳了快八年的謠言。

我姓公輸,家住山東,你的斧頭一把賣多少錢?



kingliaw99 wrote:
您質疑LC-A那種無法精確對焦,體積又大不太可能是間諜相機,是很好的質疑。除非能找到比較權威的相機史,不然LC-A的身世仍會各說各話...

我不信鬼神,理由早在王充《論衡‧論死篇》和《世說新語‧方正篇》就說得很清楚了
可是看看 Mobile01 攝影各討論板,每當拍到了沒看過的東西,總有人說是「阿飄」

你真的認為「找到比較權威的相機史」能解開那些聞腋青年所中的宣傳之毒?那還真是見鬼
貓,鐵道,cosplay https://www.flickr.com/photos/dormcat

dormcat wrote:
你真的認為「找到比較權威的相機史」能解開那些聞腋青年所中的宣傳之毒?那還真是見鬼了...(恕刪)


就個人而言,我相信比較權威的相機史,那些聞腋青年所中的宣傳之毒,我就懶得理也懶得解釋。
相機史告訴我們很多相機來龍去脈的故事,明明很有趣的事但有時候這些事實卻會觸動一些人最敏感的神經,進而圍剿...

至於LC-A的身世真相對我來說不論是間諜相機來的還是誤傳,都是很有趣的故事。陳采瑛的英文碩士論文敢將樂摸會社的發言人拖下水證實絕對是誤傳,那麼應該就有很高的可信度...除非樂摸會社的發言人記錯晃點

不過基本上我還是期待樂摸會社的出版刊物能澄清這段歷史...

althewind wrote:
喜歡數位就用數位,
喜歡底片就用底片,
有什麼好吵的???


如果事情那麼簡單就好囉~
有些人選擇了A,就要特地去攻擊B,
只為了證明自己見識不凡,
這種引戰文在01太多太多了,
你喜歡A,你可以去宣傳A有HDR多方便多好,那是你的事情,
可是你要攻擊B,偏偏卻沒有被反擊的覺悟,
相信我,銀鹽一定比你還長壽。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