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本來就一直在進步,但是觀念是不變的。用什麼工具都有他的優缺點,輕便機功能可能陽春一點,定焦鏡跟變焦鏡也有方便跟畫質的考量。就看大家如何取捨嚕。小弟拍底片拍很慢,所以還蠻省,手動對焦一張要對很久XD可是過片跟轉動對焦環,這種純手動的感覺,就跟騎塑膠車跟打檔車類似吧,各有喜歡的一群人。攝影對小弟來說是興趣,小DC拍完可以放網誌,底片沖掃出來可以回想當初按快門的時候在想什麼。當然,雞排還是要吃,飲料還是要喝,知足就好。
我可不是要筆戰喔~如果要戰的話那請大大告訴我我就不再寫了~但是說實在話~底片掃描我也不是沒幹過只是那個效果喔~只能說好的掃描器絕對也不只一台數位相機的價格這點我想是不是如此大家心裡就想想就算了再加上是否實用呢?我也不是沒有底片相機~只是就是冰在那裏不知道多少年了?另外一點就是所謂的後製過程~結論我只能說拍數位照片就好像是留下一個你想留的回憶~你需要的技巧及時間有多少?(這裡不提單眼喔)但是拍底片的相機我只能說你需要的絕對不會只有一台好相機,而拍出來的結果也並非是百分之百你能想像的這並非是針對特定某些人而論,如果底片機真的會比數位好拍婚紗的也不要用數位的啊在數位相機尚未盛行時~那時候我去拍大頭照真的那時候無法想像只要拍幾張都是不完美的照片他就能拿每一張圖檔幫你後製成一個帥哥!!說實在話~泛黃的相片是讓人有一個相當好的回憶這點我相信但是難道數位照片不能夠拿去洗嗎?唉~請各位大大不要用異樣眼光看我~我只是把我的想法說出口吧
攝影的工具是科學、過程是哲學、結果是藝術,這樣創作結合相當迷人。2004年開始接觸相機、摸索攝影,當時就已經是數位攝影的時代了。數位攝影不是不好,方便與攜帶性相當高,成像技術在某些程度上已趕上底片攝影甚至超越。初接觸攝影的思維是空,直接了當的視覺與第六感,屬於短線思考。雖然在技巧上欠缺,但往往能夠保留下單純的美感。然而數位攝影過度人工的視覺觸感,總覺得少了些東西,於是2008年買了Nikon FM2開始接觸底片,2009更買了Nikon F100繼續著迷。創作是一種過程,需要一項上手的工具。如:書法家的毛筆、畫家的畫筆、雕刻家的刻刀、對攝影者而言,就是相機。工具,對藝術家而言,只是個中介地位而已,但這個創作工具,又朝夕相處,所以,選擇一個就手的工具,是很必要的。數位機,即拍即得,可以馬上看出拍的成品,也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裡,便於分享喜悅。底片機,因為不確定性,在洗出來之前,只能預測成果,但不能完全掌握成品,就像期待一個未知的禮物一般,期待著成品。電子式相機,是因為功能眾多,提供很多的輔助,可以迅速精準的捕捉畫面。機械相機,因為簡單,除了攝影,沒有其它的功能。在調整光圈快門時,還多了那麼一點時間去思考影像。瞭解自己,適當的選擇。不要因為恐慌於「時間太少」,所以試著把需要用兩三年去體會、經歷的事情,壓縮在三四個月之內做完。這樣的搞法有時有用,有時沒用。而當然,這樣的缺點是,金錢的流失和精神的損耗也壓縮在一個很快的速率。探索攝影的人會明白「攝影」不像「拍照」般輕鬆愜意,只要取下鏡頭蓋,按下快門鈕即可。觀景窗後所見不等所得,攝影得理解相機的觀看方式即所謂的預視。其中,包含了許多攝影技術對:「光」、「視覺」、「相機」、「鏡頭」、「成像」...等等知識的掌握。以上,僅是「技術」層面,尚未觸及攝影在生活中與各領域所引發的互動與改變甚至影響。以攝影者角度而言,萬物皆可拍。在攝影者的眼裡,現實生活中所有的事物 (被攝體) 沒有好壞、美醜、貴賤...等二分法的價值分野。須學習接受、理解、尊重眼前的一切事物。沒有成見,我見才有辦法成為蘊含真知灼見的照片。攝影非難事,困難處在於抉擇、在於另一畫面何時或如何出現。憧憬的畫面歷歷在目,卻無法將它拼湊出來,這樣無奈是煎熬,心中一直對未完成的照片耿耿於懷,體認到自己作品還不是完美。攝影的原動力是為了拍一個畫面,而不是考慮擁有什麼器材可以拍什麼?這種觀念的跳脫是攝影路上一個很重要的關卡,攝影是先有想法才按快門。這樣的思維過程在數位操作下似乎漸漸消失殆盡。底片機是一種有限制的創作,篩選已經在過程中決定。底片攝影,是一種凝視,沈澱,醞釀與等待。底片、沖洗費用,容不得快門浮濫,這樣心理因素,會花更多的時間去觀察,去等待,去醞釀想要呈現的畫面。無關於器材,而是自我追尋的過程。任何攝影者,只要透過影像說話的主觀意欲強烈,無論手上拿什麼相機或使用什麼鏡頭,並沒有太大差別。延續上述的思維脈絡,對於影像產製過程數位與否,與創作內容並不衝突,在仍能購得傳統底片和沖洗情況下,底片拍攝我將會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