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數位無法取代底片嘛....,話,可別說的太滿,今天我們習以為常的科技,都是以前無法想像的,dslr剛出來的時候也是一路艱辛,各種"不可能"都變成"可能"了,閣下認為的"底片固有的優勢",或許哪一天就會被科技"完全的"取代掉。
我沒說一定會發生,但是我認為很有可能會發生。
諸如幾點:
1.dslr"超"長時曝光何以仍弱於底片機,重點在於-長曝下的感光機構產生熱能而造成的熱噪點,和耗電問題,不過以拍攝星軌和太空攝影這種對超長時曝光有重度需求的領域來說,漸漸的已被改裝冷卻系統和外接電力給解決掉,那麼,整體上,這種演進有沒有可能被廠商給普及化?
2.底片固有的"色調",這說起來是老梗了,當dslr剛開始崛起時,傳統鏡頭用在dslr上,表現出一種非常詭異的色調,銳利度也不見了,主因多半是因為感光特性不同導致,這方面,廠商的解決方案就是,設計全新的鏡頭,好比古早還是黑白攝影時代,轉換為彩色攝影時代後,活躍於黑白底片時代的鏡頭會因為彩色感光的特性而導致某些缺點在底片上一一浮現,我們可以說那是"特色",但是反過來講,也可以說那是缺陷。
3.還是色彩的問題,底片機的攝影者技術好的話,當然可以拍出很迷人的色彩,但是色彩這回事,說穿了,在現今數位暗房當道的時代,根本不是問題,如同lomo,用數位的方式一個PS action一鍵解決,講難聽點,不管是印刷書冊、大圖輸出甚至網頁、多媒體用圖,沒人講,根本不知道這圖當初怎麼來的,而這,就是產業效率的問題,說來有趣的是,PS當初並非專位攝影而生,而是為了掃描的後製而產生的。
也許我沒資格說太多底片的優缺點,個人資歷比起眾前輩來說,幾乎可以算是幼兒,不過正好底片和數位機種我都有,十幾年前高中時代的FM2、AE1、RICOH kr5,到現在canon 400d、nikon d80和最近添購的sony a550(還橫跨現今戰國三家),至於一般DC也有幾台,未來還打算添購以前買不起的120、45相機。
然而我從不會在拍攝的當下想著"手上的什麼無法被什麼給取代",有比較,就會有什麼第一什麼第二,那既然這樣,就乾脆都用第一就得了嘛,以上,無意找碴,也無意轉移大家的討論,純粹只是看到你的說法,感覺不大舒服罷了。
但是,如果真的要說一個為何底片機還可存活的理由,對我而言,就是機械美感(相反的,數位相機也具有科技美感),如此而已,但是很充分,因為我確實是這個理由而三不五時仍會撥弄一下那快門機構。
poorisyou wrote:
抱歉離題了,看了幾篇...(恕刪)
你的回覆說出很多人的心聲,因為你花很多時間回覆,所以給你+5分。
不過。。。
關於這個話題,小弟想引用以下這篇( 出處):
「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見山仍是山,見水仍是水。」
這一句話是不是很玄?這是我常常用來形容佛教的三大境界,只要能夠領悟箇中的真諦,已經可以摸索到佛教的入門途徑了。
我們看見的山,真的是山嗎?山上有石頭,有樹木,難道我不可以把它叫做石頭和樹木的混合體嗎?所以,所謂山,其實未必是山。可是,如果我問人們:「你們見過石頭和樹木的混合體嗎?」保證沒有人會明白我在說什麼,如果我要讓人們知道我在問什麼,也只好用「你們見過山嗎?」所以,山,仍然是山。
我們看見的水,真的是水嗎?讀過物理學及化學的人,都知道水是氧氣和氫氣所結合而成的,所以,所謂水,其實未必是水。如果我問人們:「可以給我一杯氧氣和氫氣的混合物嗎?」相信沒有一個人會知道我在要什麼,如果我要讓人知道我在要什麼,也只好說一聲「給我一杯水」了,所以,水,仍然是水。
這就是佛教的所謂入世、出世、再入世的三大境界了。
當初我們哇哇墜地,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什麼也不懂,漸漸地長大了,學坐、學爬、學站、學行,開始接觸不同的事物,開始接受不同的教育,於是,我們也開始學會了思考。
攝影有一個關鍵,那就是正面思考,樓下請繼續。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喜歡拍照的朋友,應該了解一下藝術史,還多看點書,以便激發自己的靈感與厚實腦中神經元的連結。
喜歡評論的朋友,應該兩者都要有深入理解,才不致於有所偏頗,同樣是一句話,分寸拿捏還是警醒點好。
希望那些已經被洗腦的朋友,清醒點,別淪為免費寫手與非正式行銷工具而不自知,驕傲通常不會超過三個月,因為這是論壇。
希望那些喜歡拍照的朋友,多拍一點,多分享一點。
希望那些喜歡玩器材的朋友,多做深入分享,而不是淪為次級行銷工具或者貢高自我自戀般令人厭惡的臭顯,器材,從來就不是你的老婆,也不是寵物。
希望那些喜歡評論的朋友,再深入一點,精闢一點,不是假評論之名追捧自己,或費盡心機行marketing lie之實,或者訛誤考證不周,誤人子弟。
心機重,不如一張好照片,這是事實!
我韃韃的馬蹄 是美麗的錯誤 我 不是歸人 只是個過客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