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on AE-1P 50mm F1.4 x LUCKY SUPER new 200這台相機是小時候爺爺用來拍我姊弟倆生活照用的~前陣子爺爺看我喜歡拿傻瓜底片拍照,遂把這台從櫃子中拿出來給我使用,拿出來時鏡頭都長霉了,也沒辦法過片;花了一些費用終於讓他重新生龍活虎!(雖然鏡頭的霉還是沒清洗啦)對我來說,用這台相機格外有意義!前鎮子的試拍,看樣子鏡頭的霉似乎對成像沒啥影響...in 嘉義 《國王 蝴蝶 秘密基地》家中的草蘭
bluesteel wrote:真的是每個老爸都有一...(恕刪) 真是不能同意更多啦。我手邊的AE-1也是老爸三十年前買的。以前我曾好奇過,同樣都是數位化,為何底片掃的效果就是與數位不同。後來去查才明白,底掃與數位感光元件的差異,主要是在感光元件成像的原理上。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CCD 看到了什麼顏色?。用我自己也能理解的話來說,感光元件辨識到的顏色,是根據周圍的顏色"推論"出來的,而底掃則是忠實反應底片上的顏色,取樣點數越多的話畫質就越精細。至少以目前消費用的規格來說,數位不可能跟底片掃出的效果相同。此外,現代鏡頭與數位機身會過濾掉許多造成色差的因素,也讓畫面乾淨到缺了一些真實的色彩。比對用數位機身搭配現代鏡頭與老鏡頭拍出的照片,放大200%之後會發現,老鏡的細節會像油畫一樣暈開且參雜較多顏色,現代鏡則仍維持較銳利的邊緣,也比較少那種雜色。說起來,後者其實是機身鏡頭不斷進步的成果。很有趣。喜愛底片跟老鏡,在某些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對科技的反動。如果哪天科技進步到可以100%後製出底片與老鏡的效果,我們是否仍會不厭其煩地使用它們呢?只是,那種拿著老爸相機按下快門的感動,應該是任何科技也複製不了的吧。廢話老半天,還是要貼圖。50/1.4 + Kenko Skylight 1B + AGFA 100 負片底掃
rock286923 wrote:你又去西門町幫助失學...(恕刪) nonono....第一..我不知誰是失學少女第二..青春肉體代價太高..第三..本人是正在效法荒木...所以當時正在做"慌目精唯"修行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