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這些年累積下來的器材

第六十五彈 槽式片軸用片軸架


算是比較重量級的器材 主要是對應給大型槽式沖片之用
每一次可沖洗 36 捲 35 mm 底片 或 18 捲 120 底片
每一根軸上最多可以裝 兩個 120 片軸 跟 兩個 35 mm 片軸
共計有六個軸
第六十六彈 Eseco 反射式密度儀 琺瑯標準片 II 及 Kodak 灰卡


前面有提過標準檢定片 這裡就不在多說 背景的是 Kodak 灰卡
之前在某篇文章中提到灰卡 此即為灰卡本卡囉
要注意的是 灰卡並不是用相當穩定的材質製作
還是建議使用者 每隔一段時間 務必要用密度儀檢定一下
第六十七彈 Chromega D enlarger turret lens board


Chromega D 放大機配置的旋轉式鏡頭板
上面可依個人需要裝設 35mm / 120 / 4x5 的鏡頭
圖中所示較大的一只鏡頭為 Compono-S 135mm 及自製鏡頭座

麻煩的是因為各種不同的鏡頭牙口口徑 必須搭配相對的轉接盤
奈何當時購入時沒發現這個問題 而單獨購入的國際運費又⋯
一咬牙 決定以自己三腳貓的車床工夫自己車製

經過數次失敗之後 終於摸索出來正確的車製步驟程序
可惜的是當初對材料的選擇錯誤 內部的牙口稍有變型
預計在暗房更新完成後 待有閒餘時間
會再依手上整理出來的鏡頭重新車製一批較為精細的鏡頭座
第六十八彈 Nikon MT-2 定時器


這個並非整理暗房時掏出的配件 而是剛好在這幾天修復完成
所以在這邊順便貼出

這個是傳統攝影中比較少見的東西 經由訊號線連結 及 時間的設定
它可以在固定的時間觸發快門 例如每十分鐘拍攝一張
如若搭配 250張 大型背蓋 總拍攝時間可長達 2500 分鐘 亦即 40 多小時
最高可設定為 每 27 小時拍攝一張 亦即為第一張跟第 250 張
相差 6750小時 即 281 天!

腦子轉的夠快的朋友應該已經想到了
將這些照片連在一起快轉 這個也就是延時攝影!
其實在早期並不是沒有專用於延時攝影所用的延時攝影電影機
但因延時電影攝影機造價極高 故市場上極為罕見 比較簡單的變通方式便是用此定時器
拍攝正片後沖洗 再將成果以翻拍的方式拍成電影膠片

收到手上時並不是工作狀態 經過十數次的拆機檢查 終於找出它的問題
包括電池彈簧毀損及內部的污染 嚐試了許多不同的彈簧
改製彈簧 以符合其線位 及 電路板的清潔跟檢查
終於能夠保持原本的樣貌 而又完全修復了這台定時器

可惜的是手上這一台還缺少訊號線 沒辦法進行精確的測試
也許該考慮買台示波儀了
第六十九彈 Nikon MA-4 電源供應器


接續前面的定時器 長時間待機的狀況下 電源消耗必然會造成問題
應變的方式即為電源供應器

收到該品時才發現居然是缺少電源線的 而我翻遍資料也無法找到其 Nikon 配件編號
不得已的情況下 只好拆機看看內部結構 雖然改機接線十分簡單 零件也很好找
但我仍希望能保持其原本樣貌 經過不懈努力 終於找到了該接頭的生產廠商及型號
所幸該接頭在台灣也有代理商跟現貨 簡單的自製一條電源線後 插電並用電表測試
確認工作正常 終於在那個謎之大全套上又邁進了小小的一步
第七十彈 GraLab Time


非常常見的暗房必備工具 屬通用款定時器
不論是當做沖片定時 或是放大機計時器 都是很方便好用的工具
唯一的問題是它的計時單位最小只能到一秒 針對某些狀況
例如 低於一秒 或是 X 點幾秒 的時候 就只能以縮光圈的方式拉長曝光時間到整秒為止

個人會建議 如果要做放大機定時之用 最好能將曝光時間拉長到20 秒以上以避免誤差

另一個狀況是雖然整體非常耐操 耐用 但是裡面的蜂鳴器卻偶有損壞的狀況
還好這並不是什麼特規零件 只需購置一只 110V 的蜂鳴器換掉即可
特別的是 原廠蜂鳴器有特別的底座以供固定 但自購的蜂鳴器卻不一定符合其固定座

當時買的蜂鳴器也是如此 所以只能將蜂鳴器吊在旁邊
這次將定時器取下時 想到這問題 考慮到反正都已經拆了
為什麼不順便找個方式固定好? 出乎意料的
我發現原本購置的蜂鳴器上的固定銷 剛好可以插在原廠的螺絲孔上
算是不完美 但接近完美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六十八彈跟第六十九彈我只有在書上看到過,大大真是太厲害了,可以把它變出來^^

terrychiang wrote:
第六十八彈跟第六十九...(恕刪)


感謝觀看~
貴處居然還有這相關的書籍也是很難得的囉~
圖中出現的是 MT-1 主要是給 F2 以前的機身使用的
這一本是我三十年前在學校的攝影社團最愛翻的書,書名叫做【尼康專輯增訂版(中華攝影雜誌社)】,裡面介紹尼康當時的產品跟各類鏡頭配件,包含EM、FE、FM、F3、F3HP、FG、F2、F2A、F2AS、FM2、IV-A這些相機。這應該是當年對於 Nikon 手動相機最完整的介紹書吧,雖然很多翻譯不是翻得很順暢,但是對於完整理解 整個 Nikon 底片相機系統幫助很大。
terrychiang wrote:
這一本是我三十年前在...(恕刪)


是的 印象中有看過這一本 但以現在的角度看起來
不難發現翻譯者可能根本不是玩家或業界人士
亦或是完全沒有摸到實物 只能依原文的意思自行腦補一下
當年大家都是這樣生啃硬吞下這些不太精確的資訊 算是相當不簡單的事情
同學朋友間只能靠著這些資訊爭個面紅耳赤的 也是其中的一些樂趣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