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

今天,底片是否只勝在它是底片?

我喜歡那藉由銀鹽感光的發色
我喜歡那真實且完美的寬容度

所以我喜歡底片
雖然我用DSLR
135的數位機我只肯用sigma sd14,大家知道這相機有多難用嗎?拍一張要存3秒,一顆電池拍60張就沒電了,三不五時拍一些紅色的光源會爆開,低光源之下畫質之可笑,像素又超低跟手機差不多...這種簡直一無是處的相機為什麼還有人用?只因為它的色彩還原力比較"接近"底片,但也僅僅是比較接近而已.

就像是去到沒接觸現代文明的部落裡,告訴他們有飛機筆電這種物品,他們一定無法置信一樣.從前玩底片的人雖多,但見識底片真正實力的其實極少,現今就更不用說了.只是看螢幕上那些數位化了被打殘的號稱是底片的作品,難道就能說那是底片的實力?就像被挑斷手筋的武林高手,就僅只是廢人,哪堪再與人動手過招?

從前玩鏡頭是拿leica跟contax等德系互相比較,canon與nikon等日系互相比較,很少越級拿日系去跟德系pk,因為層級完全不同,那差別讓人能輕易判別出高下.但是數位化之後,常有人拿canon鏡頭跟leica貼在網路上做pk,而且還真讓人分不太出來.這難道是日系廠商的光學實力大進?還是說把特級高手跟一般高手都銬上手銬腳鐐然後再比武?

既然見識過底片真正實力的人稀少,那麼底片的優點就像謠言或傳說一樣,屬於少數人專屬的娛樂,而變得模糊不真實了!
Tessar;Xenar;Color Skopar
我覺得會用底片拍的很好的 真的是攝影達人說....
現在數位 拍的很好 已經不是很稀奇了!!
之前拿底片 裝400底片= = 拍出來又夠弱了
人啊~都是追求自我感覺吧~底片也好數位也好~差異什麼都是那個人的主觀去定義的吧~
不過就是把東西冠上個價值感來突顯自己的品味??呵呵還蠻無聊的~
拍照這麼簡單快樂的事情~嘴巴搞個這麼專業也真是夠了~
跟車子非手排不開啦~自排沒有樂趣的論述一樣無趣~
類比和數位的戰爭,各個領域都有,施主就不必再執著。
小弟之前有顆鏡頭,拍的很開心。突然有天發現,周圍的像差很嚴重,自此之後,每張照片都仔細在看相差。逼得我非換不可。
所以好不好,在於你有些點不在乎,是否能感覺出差異。
底片的好,細膩度、色澤等等,可能有些狀況感受不到,就覺得差異不大!
底片機拉片的感覺,好像上膛一樣,有股爽的感覺!
不過,數位的對於學習是比較好。可以當場看結果,和現場的感覺如何,測光如何,是否為想要的。
不行再捕他兩槍,這是數位帶來的好處。
另外因為底片機的子彈通常不是很多,出國再猛,帶個20捲好了,也不過720張,拍的時候,就比較會想一下,拍的態度上會不太一樣。然後回來的時候,又是一筆沖片費。
真擔心以後要找個地方沖片,也找不到,照相館也活不下去了。
覺得底片機會越來越少,因為沖片的地方越來越少,越不方便。被整個大環境所決定了。

記得以前有人拍了一個晚上的星星,收工時,啥!沒電!快門關不起來!這又是機械式勝出的地方!

好不好,看您的應用。每天需要沖出大大的照片,用放大鏡看,底片機就有機會勝出。如果只是弄個4X6,消費機小小的解析度也很夠用了。
我是外行人

我想數位相機和底片相機的差異就好像有理數和無理數

數位相機再怎麼強大
也只是用0和1把看到的顏色記錄下來
就算用無窮多個0和1去描述顏色
還是只能做到無窮盡的近似色

像是圓周率
我們用3.1415去形容他
就像數位相機用0和1去描述看到的景象
而用好的數位相機來拍攝
就像是用3.14159265去表示圓周率一樣

用世界上最強大的電腦所計算出來的圓周率
他還是"不是真的圓周率"
他會非常非常非常像圓周率
像到我們會分不出來

相同的景色
數位相機和底片相機的所拍攝的照片
差異點就在顏色和顏色之間
數位的照片一定會有一個分界 只是這個分界現在已經做到肉眼看不出來
只有在用電腦做放大鏡般的去觀察才會看出來
而底片的照片就算是無窮境的的放大 也不會有顏色上的分界




但是
實際上數位和底片的保存和後製便利性差異很大
數位相機的易於使用
又可以"自由"的去選擇所需要的像素與真實性
(用money money去選擇)
加上後製和保存的方便性
就是數位相機的優勢

(結尾好弱)
這類數位VS底片的標題,也算是底片版典型的戰文之一.
就跟Nikon D700 VS Canon 5DII, 或是D90 VS 550D一樣,
如何比出誰輸,誰贏? 結果是無法下一個訴諸四海皆準的結論.

人人對"攝影"這件事的要求,都有所不同.
個人最低要求是,不管底片還是數位,成品必須能讓我拿在手上欣賞,包含正片母片以及掃描後沖印出來的照片,
或是數位檔案洗出來的照片.
自己沒有在電腦螢幕上,看自己或家人照片的嗜好(修圖與掃圖時例外),因為坐在螢幕前,讓人無法放鬆的好好
享受賞圖這樂趣,反而感覺上像是在工作一般.
而且自己以及家人,都很喜歡看正片母片這種透射稿,或是透過家中的幻燈機播放上夾正片,這種享受,不知日後
底片消失後,該用什麼來取代?
前些日子學會沖片...開始拍黑白....
之前都是以canon DSLR為主力...不過現在發現底片的階調與寬容度還是數位難以表現的...
保存的部分,黑白底片只要沖片水洗乾淨,藥劑沒亂來...在乾燥的狀況下放上百年沒問題,
彩負還有正片就比較差一些,放個幾十年多少會有點色偏...
不過比起一般大多數人數位檔的儲存方式(無raid的HDD),也不會差到哪去...
至於D-range,其實數位相機的影像呈現到monitor,或者是底片直接放像到像紙,都會造成動態範圍/寬容度的壓縮
而擴展D-range的方法也有很多,數位有HDR,暗房放相有dodging and burning
不過以one shot的結果來論,底片的寬容度通常是比較大的.
底片通常就敗在數位化的過程, 掃描器的好壞與掃描者的用心程度對結果影響甚大...
加上一般店家負片沖片的C41藥水不新鮮,掃描隨便...所以出來的結果常常連DC都不如...
就像這張...costco沖掃的XTRA400...


雖然說跟拍攝時曝光不足還有底片過期也有些關係...不過主要問題還是出在沖洗跟掃描
不但很多亮暗細節都lost掉,顆粒也大得嚇人

下面都是第一次自己沖片的成果,Kodak 400TX, D76 1:1 20度 9分30秒,epson 4870掃1200dpi
這邊還看不出什麼數位化的弱點,因為幾乎都是中間調
但是萬一碰上大反差的場景,往往就是原片上明明還有細節或影紋...但是怎麼掃就是死黑死白...

Leitz Summicron-R 50/2 (E46 ver)


Carl Zeiss Jena Flektogon 35/2.4 MC

剛開始玩相機時,我是底片跟數位一起用的,玩了一陣子,發現負片跟數位的比起來,除了是全片幅可說是沒有優勢,因為...拍出來的東西不洗的話只能掃瞄,沖印店掃瞄的品質很爛,專業掃瞄又很貴,加上負片直接看底片又看不出個什麼鳥,於是放棄負片,只用正片。

正片上燈箱顏色真是讚,那時我特愛用 RDPIII,因為只有 135 相機,所以還去買了一支 Schneider 6x Lupe,記得是 5000 多大洋吧,玩了一陣子,發現拍的東西也只是看過一兩次而已,想要 PO 圖還是逃不掉送掃瞄的命運,加上流程複雜...

玩正片要...

先去博愛路買正片,捷運來回要 60,RDPIII 分裝片一卷 140(七八年前的價格)

拍...

送去博愛路洗正片,捷運 30

等三小時,去喝一杯咖啡或是去逛街敗更大... 100~拉拉拉

取正片,單沖不上夾 80

坐捷運回家 30

若當天沒時間等,改天去取的話多花捷運錢 60

所以說玩正片的隱藏成本是很可觀的...

---------

後來還花了三萬買一台底掃,掃出來品質是還不錯啦,只是慢到要吐血,解析度開大一點,一張要十幾分鐘,後來就不玩底片了,沒那個時間精力。


flanker wrote:
但是萬一碰上大反差的場景,往往就是原片上明明還有細節或影紋...但是怎麼掃就是死黑死白.......(恕刪)


底片數位化的過程是很重要的一環.....
如沒有投資好一點的掃瞄, 的確顯示不出正片的特色
這張是NIKON 9000ED掃的, 片子中的樹林的樹幹正片還看得出來, 但怎麼掃就是掃不太出來
或許亮暗部分開掃... 再利用軟體合成或好一點(但太費工)
螢幕是EIZO
點圖放大
  • 2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