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彈 Bausch and Lomb… 啥的當初相中這只鏡頭是因為剛好可以搭配手上另一台 Agfa 相機除了品相完好 鏡片也都乾淨清澈 怎知一放下就放了十數年順帶一提 如果有朋友有機會也想買入這類東西務必盡可能的買入齒輪 配件都完整的物件 曾經想購入殘次品自行修復奈何等我仔細研究齒輪系統後 我才發現早期的齒輪系統複雜到難以想像自製齒輪是非常不實際的事情 而要碰運氣碰到可用的齒輪更是天方夜譚還請多多注意
第五十八彈 某牌不知名的鏡頭照材質設計等綜合判斷 這鏡頭大概是 19 世紀末期 到 20 世紀 30’ 40‘ 年代的產品這鏡頭原本是打算要裝在一台放大機上用的 但一直沒能找到適合的鏡頭板所以才改回原本的鏡頭板 準備搭配座架相機擺設之用
第五十九彈 Film registration punch 底片定位打孔機現在知道這東西的人真的不多了但這東西在早期的高階傳統暗房裏是絕對必須的存在舉凡 Contrast mask 或 分色 甚至是轉染法 乃至現在的全色碳轉印都是不可或缺的 “重要角色”當然 重要角色 這個詞在攝影界的翻譯就是夭壽的貴!它的用途是將已沖洗完的底片(A)跟一張未曝光的底片(B)重疊打洞然後裝在定位銷上一起拿去曝光待曝光完成後 將 B 拿去沖洗(過度曝光 + 不足沖洗)完成後 將 A / B 一起夾在底片夾上的定位銷上放相如此可以將反差過高的原片 A 的反差拉低或是用 B 以正常曝光 + 正常沖洗 如此可得一正常的正片再用此 B 片製作一負片 C (過度曝光 + 不足沖洗)以 A + C 夾一起放相 可將反差過低的原片拉高反差有趣的是當年我的教授在一次婚攝中的軟片在沖洗時有一捲掉在顯影槽中 (槽式 C41 系統)等到他發現時 這捲底片已經在顯影槽中泡了快要二十分鐘只能在全黑狀況下從顯影槽中撈出這捲底片 然後將這捲底片走完整個沖洗過程等他看到底片時整個傻眼 雖然還有影像 但卻黑到幾乎沒有反差可言只能將整捲 120 底片(6x6)一張一張做出 Contrast mask但正如前面所提到的 要將原片拉高反差 需要做反轉再反轉同時發生的問題是 A+C 會變的超高濃度 每次投影印晒一張照片曝光時間都在三五分鐘以上另一個困難點是底片的尺寸 越小的底片越難操作相對的 越大的底片越容易發生刮傷 或 微塵等等問題個人覺得 5x7 是相對容易操作 且 經濟實惠的尺寸但若以 810 底片隔出 5x7 的拍攝畫面尺寸會更加合理
第六十彈 Jobo 4x5 片軸這是補足前面 Jobo 上片器的缺失 其實真是不得不承認德國的設計思路多數人拿到上片器時都會發矇:這東西怎麼用啊?上圖正是它的正確使用方式 裝置片軸的時候必須將右邊的塑膠零件頂到底座的銅柱後 “再推出一點” 片軸才可以裝進片軸柱上片軸以逆時鐘方向轉動時 每進一格底片孔位 自會發出一聲 “答” 聲然後順時針回推卡住 將底片由右邊塑膠板中的槽位推入底片會很順的推入片軸上
第六十三彈 比例尺是個很方便的工具 如果要做大張放相時 我們通常會先印一張 5x7 或 8x10 樣張這個手續可以讓你有最後一次檢視的機會 同時也能趁機檢驗一下適合的裁切樣式當然 也許有些朋友已經練就出 按下快門的瞬間就已經是最終畫面的工夫關於這一點 也許等我有空的時候再慢慢展開 這裡不再贅述我們在拍攝的時候 雖然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做到底片上的畫面就是 Full frame但是有時因為排版等等因素 我們會刻意將週圍邊緣留下適當的空間以備不時之需這時候 樣張 以及 裁切格式指示 就變的非常重要 相對應的變通方法就是這種比例尺這種比例尺上有相對應的比例大小 使用者可依個人需要拉出所需的比例例如在 2:3 / 4:5 / 16:9 / 1:1.25(8x10)/ 1:1.2(20x24)等等然後在樣張上預先規劃自己所需的裁切 或繪製出排版裁切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