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

底片機說不上來的畫質


小彭新城 wrote:
其實這些都扯遠了管他...(恕刪)


是阿! 我扯遠了.
要睡了.

iceoff wrote:
是阿! 我扯遠了. ...(恕刪)


是阿 人都是會累的

晚安囉

慢走

iceoff wrote:
你說是螢幕裡的3D嗎?
如果是, 對我來說還是2D, 就算動還是2D. (這裡的3D是電腦內的運算)
不然3D電視做好玩的?

....(恕刪)


其實您真的不用跟我解釋您所謂的"3D"

如果我跟您說
您這裡所謂的3D也只是用兩個您所謂的2D影像
透過兩個攝影機錯位,模擬人眼的視差
造成視覺上的錯覺(疊影)呢
(她依舊是兩個2D影像啊~)

因為“錯覺”所以兩個2D的圖像就便成所謂3D?


一個做3D動畫十多年,並且10年前就做過您所謂的“3D”立體動畫的人留...(包含實拍跟CG,架構是一樣的)
所以真的不用跟我解釋現在正流行的所謂“3D”影像...


因為這裡大家所謂的立體“感”
是一種“感官”認知
不是所謂的“實際”狀況

依照您的理論...您所謂的視差3D技術......還是2D啊......


iceoff wrote:
3D是有視差.
如果你閉著一隻眼看. 東西是3D, 但你看到的還是2D(單眼)
....(恕刪)


這句話有嚴重的謬誤
3D影像如果您閉上一隻眼睛
看到的會是兩個錯位重疊的影像,不是什麼3D
跟單不單眼......實在一點關係都沒有啊
前面有人提到HDR
在這順便分享一下個人所認知的HDR
老實說我實在不太懂攝影界所謂的HDR


其實最早出現這個名詞應該算是在動畫領域的Rendering
因為早期動畫打燈只能打直射光源
如果要模擬反射光源必須自己一一開新光源補光
因為真實環境裡面就算只有單一光源
也會夾帶著反射光、物體材質因為直射光會出現漫射光源、泛射光源
基本上只有人眼可以看到這些光
動畫裡面與攝像技術都無法真實呈現這些微弱光源

於是出現了這樣的模擬技術

個人小小研究過其實攝影的HDR跟動畫的HDR的觀念是類似的
只是很多人使用HDR玩過頭
使得HDR的照片很多都過於假(太強化這些微弱光源)

而且老實說實在不懂“高動態範圍”這句中文的翻譯...
跟真正HDR的實際作用實在毫無關聯性
也難怪很多人搞不清楚HDR的真正用意(或說用途)

但他成為一種影像創作的一種多元手法也無不可...


好離題喔...
回個提
個人喜歡底片的原因是軟、以及不小心會有的空氣感
色階、色調~小弟眼拙...看不出來...



kevin_chiu2003 wrote:
小弟一直有個疑問今天...(恕刪)


我發現越來越少人問這類立體感問題了....

底片與數位的差異除了片幅大小外就是"顆粒"了,顏色都可以靠調色達到,但其實顆粒也可以,
但是調色與原始底片之間的色彩對應關係每一張照片要調整的幅度都不盡相同,
這也是數位機身上設定"風格"無法像底片拍出來那麼討喜的原因
(canon picture style網路上可以找到幾十種底片風格,nikon類似功能也不少)

撇開色調與顆粒不談,您說的立體感其實與進光量有關係
搜尋120底片的照片會發現這些照片會比135片幅的機種還要立體許多(非景深,非暗角,非大片光影對比)
片幅縮小到APSC,4/3或是DC的時候一般人因該都會發現立體感消失了?
目前我只能說片幅越大,主題的細節會越細緻,這也是底片與數位的差異,
當然,自從我使用全幅機種後發現這個差異就很不明顯了,

我認為您提到的立體感與片幅大小有關,也許您可以搜尋網路上120相機的圖片看看,立體感是否大於135底片機。

alan8262 wrote:
因為底片的寬容度超高...(恕刪)

可能要研究一下RAW檔的威力再來說數位沒辦法達到,
就我自己測試,canon RAW檔可以上下12檔,如過再套到PS或是AE中,可以繼續增檔,只是畫質有差,
也許您可以分享一下那種底片,改天我也想弄來玩玩看

alan8262 wrote:
因為底片的寬容度超高...(恕刪)


從安老以降多數的資料都是四檔
請問那一種底片有上下八檔
無意筆戰只是很想知道神片上哪找

iceoff wrote:
你說是螢幕裡的3D嗎...(恕刪)


所以我說這是主觀的"感覺"
你硬要扯到3D,誰不知道照片是平面的啊= =
澳網★ 法網★★★★★★★★★ 溫網★★ 美網★★奧運★
怎麼一串畫質討論串會變成討論3D咧
真是神奇
我是Hiroyuki
色階連續性這個問題討論摩爾紋就知道問題在那了...

前面一堆人不知道在說啥

這也就是為啥很多人喜愛SIGMA的那片X3 感光元件的問題
  • 3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3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