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各位可以去比較一下哪一方比較透徹cedric8tpe wrote:拍了好久的一捲,期間...(恕刪) ...(恕刪) 報告:小弟只是乖乖貼圖,沒有亂講話。您這幾張處理得很不錯。關於負片,因為其動態範圍差異,若自明至暗都保留的話,色彩相對會清淡。若能捨棄些細節,增加對比,就會比較有力。這也可以運用在一般數位相機拍的相片調整。反正誰也不知道負片的真正色彩。借用您的大作moksuho wrote:別像屁股被幹了一記似...(恕刪) 現今有多少曾經歷過那輝煌時期?在那時所追求、堅持的與現在又有多少差距?如今有多少會用調色溫的濾鏡?以前是按下快門就好了;如今卻只是開始。而在網路上分享,衍生出來的數位化才是大工程。螢幕、掃描器加上大量時間的投資。許多因素參雜著,往往只能抓個梗概,但總會有特例發生。反正都在創造影像,哪種媒介方便,就使用哪種。ps.1. 或許有人就是因為所呈現的不完美,所以才採用的。2. 個人深信好好處理,會呈現出目前大家所認定底片發色缺陷相異的風味。3. 有很多事情,不是不能,只不過是自己不會。說這麼多,再貼一張。本想乖乖貼圖,還是多嘴了,Sorry!
貼幾張在溫哥華旅遊的照片吧!UBC 人類學博物館 MoA w/CONTAX G2 G45 G28Flickr 上 ah64apoche 的 F1040026Flickr 上 ah64apoche 的 F1040028Flickr 上 ah64apoche 的 F1040029Flickr 上 ah64apoche 的 F1040030Flickr 上 ah64apoche 的 F1040032Flickr 上 ah64apoche 的 F104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