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為什麼要用底片機? 我也這樣問自己...

每一種載具 (正片,負片,數位) 都有其適合的觀看媒介。
拿底片數位化後的結果來和數位相機做比較,意義不大。

以正片來說,在幻燈機放出來的影像,和數位化後在螢幕上呈現的效果,你不會想看螢幕上的結果。

底片的動態範圍很大,因為感光曲線在肩部(高光)和趾部(低光)的非線性(壓縮)特性使然。負片在暗房裡對暗部和亮部做適當的加減光處理,還原度很高。正片拍攝時要先決定亮部和暗部的區間。數位感光元件很線性,亮暗部爆了就爆了 (高光/低光溢位),沒有資訊要如何還原?

大家也發現現在數位相機的RAW檔輸出的影像較平,比較方便數位後製時有更大的空間。

至於發色,曝光正確的正片經過良好的沖洗程序,可以很輕鬆得到正確和豐富的色階,這也是為何小弟仍持續拍正片的原因。

另一個個人的理由覺得數位麻煩的地方,在於一趟旅遊回來,整理和後製時,如何記得每一張照片當時現場正確的色溫和發色? 正片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幾乎決定了結果。

不可否認的,數位真的非常方便。個人以 City Tours 為主的旅遊,偏好數位相機,若是風景名勝郊外,則底片相機。視旅遊的地點和性質而定,沒有數位比較好或底片比較好的心結。
年輕時,
為了要將實驗結果呈現出來,
實驗結果必須用黑白照片呈現,
實驗課,老師就帶著我們拍黑白照片,
設好光圈/快門,不要動設定,底片即可正確曝光。
接著,底片顯影--底片曝光到相紙--沖洗照片(浸過三盆水)
黑白照片還算簡單,這樣就可以弄出一張黑白照了。

沖洗彩色照片就有很多技巧了,我沒學過,
攝影大師 柯錫杰 在美國學到了一種專門技術「轉染法」,
用特殊染料,可以沖出不一樣的效果彩色底片,
柯錫杰的書上有寫。
當然大師沖洗時,也會搞後製,只是當時的後製是"全手動",
加減光,特殊藥水、正逆沖......。

所以,以前照相是一項專門技術,
從照相(手動曝光)--沖洗成像都有獨門技術,
靠著學徒制,才能學到一些技巧。

但隨著科技進步,我們已經不需這麼麻煩了,
照相用全自動照相機,不用專業相機,連手機都能拍照,
不一定要沖洗,雲端顯示,無所不在,永不毀滅。
如果是特殊事件,絕對是永不毀滅,
例如,最近 罵志玲姐姐的大叔搞出的不雅外流照片,
經過這麼多年,用Google還找的到,真是永不毀滅,
如果是照片,恐怕早就自然分解,一張不剩了。

科技進步,我想不出還有數位科技無法達成,只有底片能完成的技術,
HDR可以完勝底片寬容度,7張RAW 組成的照片,寬容度是7倍,
還不夠,可以再加疊上去,寬容度一定可以超過1張底片,因為底片不能疊圖。
如果底片還要弄成數位,再以數位方式處理,只能說是個人喜好,
因為最終還是數位處理。

玩底片真的只是個人喜好問題,認真看待C/P值或經濟性,
底片完全勝不過數位,就像,有人就是喜歡開老爺車,才有趣味,
老爺車有他的特殊性能,
不論方便性或經濟性,現代車就是會勝過老爺車,市場經濟已經投票決定現代車勝了。

我目前可以想到底片勝過數位的情況其實很少,或許大家可以補充:
1.拍銀河,底片的雜點很少。目前長時曝光CMOS熱燥點問題讓拍星空專家不能接受。
2.CMOS的摩爾紋還沒完全解決。
3.學習柯錫杰的「轉染法」

最近HollyWood又興起用底片拍電影,有點像本篇的論戰,因為近期得獎電影都是用底片,所以,用底片可以提高得獎機率?但畢竟電影是用錢堆出來,老闆肯花錢,那就來搞吧。
那我們一般人,除非底片庫存很多,否則拍底片實在很不划算。80元1捲底片*100捲=8000元,100捲*36=3600張照片,不能曝光包圍,不能連續快門以便抓精彩動作,否則一下子就拍完底片了,一趟出國20天我拍了1.2萬張,如果有這麼多限制,我是很難想像,為何要拍底片?
1.2萬張照片,我最後精選照片大約300張會沖洗到相紙,以10選1的標準來看,3600張底片其實不會誇張,那就是8000元,記憶卡現在已經很便宜,還可重複用很多次,底片的CP值很低,用底片8000元可以沖1500張4*6相紙(5元/張)。
底片還會壞掉,如果再加上數位保存,為何不直接拍數位?

綜合以上,拍底片就是像開老爺車,雖然很不方便,但可自認為"與眾不同","爽"是無價的。

bearsheep wrote:
以上不負責任亂亂講,一點經驗分享。
至於現在大家拍照的目的,看一下影片輕鬆一下



你還是不要亂亂講比較好,快回來啊!快回來啊!快回來啊!
這議題我在剛碰機械式底片機也面對過
結論是...爽+懶得研究後製,其他論述都很難在辯論中站住腳。

所謂"初衷"
中間開始學用閃燈,開始學用測光表
也漸漸發現,我用數位相機拍變謹慎了
我是聽過一句話:底片拍久了數位也會變強
回想原因...其實就是拍攝的不便
硬生生的養成某些構圖與測光習慣
(成本真的還好...如果你用數位器材價錢去攤提的話...底片未必比較貴)
這習慣用在數位器材上威力會更強
不過這種訓練,在數位相機上也能做,要克服的只有人性。
初衷至始至終不變,只是習慣(甚至可說是傷痕)養成了。

至於底片的顏色,在這年頭也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還記的小時候拍的照片(1980s~1990s),很少有現在底片照片那嚴重色偏,
頂多就飽和度低一點,對比高一些罷了
或許年代已久遠,現在大眾對底片的刻板印象多少基於有色偏的數位檔上
問過相館的老闆,他有提到以前(也大概30~40年前)學放相時要學簡單的色彩學,幫客人放相會調照片的顏色和對比....
恩,疑惑解開一半了...小時候看到的照片原來是後製過的
這讓我更好奇底片原色長怎樣
因此我弄了台底掃,算是為了澄清這個疑惑(底掃就很一般的V600)
結果底掃用下去...不得了
一堆東西讓你調...從基本的擷取資料(亮度)範圍到細部色調、對比都可以調
即使套預設值,出來也跟店家掃的不一樣!(不過動態範圍好很多是真的)
相關討論版上有幾篇...
所以...現在大家刻板印象的底片發色從哪來?
就交給工程師去煩惱吧~樂在刻板印象中真的比較幸福

因為負片受數位化影響,後來跑去拍正片
也確實拍出小時候那種感覺
不過紀念價值...問題來了...
你拿透明膠片去印表機印一印也可以當幻燈片...............
正片特別有價值,只因為它是"底片"
就跟現在東西掛上"韓國"就變神的道理相同。

最後,也是我還沒玩的,同時是坊間津津樂道的
就是沖洗時增感/減感
當底片欠曝,在沖洗時可把它洗亮,稱之"增感"
反之則為減感
據說負片在沖洗的操作範圍很大
改天也來玩看看
但是...同一捲底片只能用一種設定值
這也很不方便。

總結以上,可得到我的結論
爽+懶得研究後製,是比較禁得起考驗的論述
我爽,沒傷害人也沒誤人子弟,不管再沒道理,也沒有翹起屁股讓人肛的義務,不是嗎?
Mosas wrote:
使用 Olympus...(恕刪)
kingliaw99 wrote:
至於發色,曝光正確的正片經過良好的沖洗程序,可以很輕鬆得到正確和豐富的色階,這也是為何小弟仍持續拍正片的原因。

問題是所謂良好的的沖洗過程是可遇不可求, 差不多無法控制, 且隨著時間消逝, 那些沖洗機器, 那些師傅的凋零, 越來越難得到良好的沖洗.


kingliaw99 wrote:
另一個個人的理由覺得數位麻煩的地方,在於一趟旅遊回來,整理和後製時,如何記得每一張照片當時現場正確的色溫和發色? 正片在按下快門的瞬間,幾乎決定了結果。

這話感覺帶有一個意思, 沒有得選擇也是一種選擇?

有個疑問, 如何能確定底片拍的就跟當時的色溫發色一樣? 事實上不同廠家的底片就跟不同數位機身類似, 每台的發色都不一樣. 拍數位的, 這問題可買了台windows平板電腦(可安裝lightroom/DXO...), 必要時可以直接在現場修圖, 不難解決的.

jslee0119 wrote:
我是聽過一句話:底片拍久了數位也會變強
回想原因...其實就是拍攝的不便
硬生生的養成某些構圖與測光習慣

這話我是同意! 像對初學攝影的, 我都不建議器材一次攻頂, 而是應該買輕便方便攜帶, 效能中等的機型. 輕便才可能增加練習的次數, 因為機身效能差, 很多時候都得靠各種技巧補救, 這樣就有機會練習各種技巧來榨出機身的性能. 然後以拍出更高一級機身的效果為目標, 當可以用爛器材拍出好照片時, 就成功了. 拍數位的好處是, 整個過程幾乎都自己可控制, 而且反覆練習的成本也是固定的, 有心的話可以進步得很快. 怕的是只花錢來買自信心, 然後家裡有一缸子器材, 但每個都摸沒幾次.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因為負片受數位化影響,後來跑去拍正片
也確實拍出小時候那種感覺
不過紀念價值...問題來了...
你拿透明膠片去印表機印一印也可以當幻燈片...............
正片特別有價值,只因為它是"底片"
...................................



咦? 我認識的正片怎麼不是這麼回事?

自家燈箱看正片所帶來重回現場的感受, 是手上數位檔還沒辦法做到的
.....或許是我眼睛業障重吧
jslee0119 wrote:
你拿透明膠片去印表機印一印也可以當幻燈片...............
正片特別有價值,只因為它是"底片"
就跟現在東西掛上"韓國"就變神的道理相同




原來,我都是在拍貴貴的透明膠片。



平安、健康最重要
正片透明膠片論很簡單
因為眾生業障太淺,
分不出正片或膠片列印的差異啊~
網路論戰時,不懂正片浪漫的
大可以扣這頂帽子上去
我們也很難反駁,比較對他來說兩者是一樣的,但CP值差很多
orionlee wrote:
自家燈箱看正片所帶來重回現場的感受, 是手上數位檔還沒辦法做到的


建議可以找個良好拍攝的數位檔放到一個不差的4K 10bit LCD螢幕上去觀看, 也許您的想法會有些改變, 差距應該比您原本印像中的來的近!

很多拍數位相機的常犯一個錯誤, 就是沒保留原始RAW檔. 他們在修完圖後, 只保留"縮小尺寸"後的jpeg檔, RAW檔就刪了. 他們沒想過, 科技是一直在進步, 不管是電腦硬體, 觀看的螢幕, 還有修圖的軟體. 最近我常把幾年前拍的raw檔用新的修圖軟體, 在新的4K螢幕上修圖, 用修圖軟體直接在4K螢幕上觀看, 感覺是非常不一樣.

保留正片就像拍數位保留RAW檔, 只留jpeg的就像沖洗了照片就把底片給丟了. 過往看正片優於看數位檔, 一個主要原因是您在看的就是含最多資訊的RAW, 而您覺得爛爛的數位檔是已經被去掉很多資訊後的殘留結果. 在數位系統上, 要達到最好效果, 是要在修圖軟體上直接看無損壓縮的RAW檔.

看RAW檔這事, 隨著科技進步, 很可能就像現在在意音質的人會放棄聽Mp3改聽無損壓縮的音檔一樣, 不是遙不可及. 目前當然成本還是高些, 且還不是很方便!
廬山煙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到來無一事,廬山煙雨浙江潮
DannyHwang wrote:
建議可以找個良好拍...(恕刪)

只有一個疑問
您有在燈箱上看過正片嗎?
如果您有在燈箱上用lupe看過正片
應該就不會打上面落落長的文章
因為正片和數位的差異不在你說的那些東西
而是因為你騙不了自己的眼睛

對我這種數位為主底片純調劑的攝影者來說
拿數位跟正片比立體感
就像跟拿7-11的麵包跟吳寶村比
根本沒得比啊
千萬別跟豬打架,這只會讓你變髒,卻讓豬樂在其中。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