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底片解析力]的討論,很久以前個人有篇文章可供作參考.事實上,攝影用底片的解析能力遠超過一般使用者所能運用,而現在市售底片的解析能力設定目標是為了[輸出尺寸]需求,當絕大多數人放大照片不超過10倍或甚至不放大時,就算有了超高解析度的底片,也不過是[數字的宣稱],最多就是拿來在這種無聊比較問題上比得昏天暗地不知所以罷了.相關討論於: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55&t=1187830&p=1另外,關於底片的解析力之討論中,許多人都把底片的『顆粒感』與『解析力』混淆,又把『光學解析力』與『底片解析力』弄在一起,於是更容易造成誤解。部分網路意見,常認為135底片放大的極限限於A4(或接近的大小),這是有問題的描述,因為此種結論,並沒有描述或設定觀看者的距離、眼力、光線條件、底片、還有,最重要的就是震動問題,因此,事實上,一張24*36的底片放大倍率有被低估傾向。現在,我們若設定一種良好的底片有100lp/mm(每mm底片上可記錄兩百條黑白線條)的紀錄能力,而光學系統也能有這樣的解析能力(這對許多定焦鏡頭來說很容易)因此我們可以完整的得到100lp/mm的紀錄結果,放大到相紙時,由於眼睛的辨別極限(於10吋的觀看距離)時,是4lp/mm(數值更大時眼睛就辨別不出,這是一般人眼力),因此,我們可以假定,上述的100lp/mm可以放大25倍(100/4=25),然而這樣的假定若發生拍攝時相機上下發生超過1/200mm位移時(100lp/mm代表每一條線寬1/200mm),我們所要期待的解析就無法達成,更簡單的經驗之談就是,在高倍的放大下,任何震動將更容易被看出來,震動影響了最終紀錄的解析能力,也減少了放大的潛力。討論『放大的極限』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一張135底片要進行高倍放大一般有下列常見的重要控制因素(此即為影像鍊概念)1.光學鏡頭2.對焦系統與對焦準確度3.沖洗4.放大的光學系統與操作5.拍攝時曝光6.底片7.震動附帶一提,135底片能放多大,在不同的觀看條件與拍攝者能力、放大處理差異下,個人聽到從放大到8*10吋到40吋都有的意見!不要活在螢幕上100%檢視的世界裡,底片攝影的最終檢視平台,應該是相紙。以上,請參考.
X-Taiwan5566 wrote:http://www.luminous-landscape.com/reviews/cameras/1ds/1ds-field.shtml我想知道的重點只有一個怎麼會有人以為底片的解像力比數位好呢? 恭喜你得到他了
infoto wrote:模仿別人的台詞,當然...(恕刪) 也不一定是器材評比才二者都用我不是什麼攝影高手只是工作關係一直跟攝影有關係我手上也有數位機、底片機要拿什麼出去拍,其實也是三五秒就可決定的另用底片與用數位,其實是二種不同的「情境」關鍵是你心中,是不是將這二種器材當成二種器材如果當成二種器材那就用不同的心情來使用它、理解它是單獨對待的不是拿來比較的就如我聽LP唱片,就當它是LP唱片不會去想它跟CD的差別這樣才能真正「享受LP的風情」同樣聽CD時,就不想LP,真心面對CD這樣才能真正「享受CD的風情」小小心得,供大家參考!
虛像 wrote:在下也很想知道,怎麼會有人拿底掃的解析度當做底片解析度來說嘴呢? 這不是m01名人嗎?失敬失敬!martin0215 wrote:因為那些人都知道看到...(恕刪) 原來scanner的解像力不如film那掃出來的感光顆粒又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