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說有點掃興,但若可以的話,在購入底片機前,不妨看看住家附近有沒有品質可接受的沖洗店家,或能用郵寄方式寄送底片沖洗掃瞄的店家;因為有一個品質良好且往來方便的沖掃店家,是玩底片相機的重要關鍵,底片可以上網買,底片拍完沒辦法沖洗或曠日費時,甚至自己無法接受要等待底片沖洗所必要的幾天時間,那就需要認真的考慮一下使用底片拍攝的方式是否適合自己....
在十幾二十年前只有底片的時候,拍照是機身鏡頭貴,底片跟沖洗的費用較便宜;現在數位影像已成主流的時代,底片機身則大多變的較低價,鏡頭還好,底片的話因為拍的人少了,成本提高之下自然底片的價格與沖掃的費用都比以前貴了很多.....感覺這樣好像要經過很長的時間,但其實這樣的演進也才是這幾年的事而已....
最重要的一點,千萬別因為省錢而拍底片,切記,切記!
在成本觀念中,可以簡單地分成固定成本及流動成本兩大項目
1.固定成本所指的是,當你所擁有的某項資產或進行的營業裏,無論如何均必須支出的項目,比如說當買了一台汽車,無論有沒有使用它,每年都必須固定支付牌照稅,以及固定的資產折舊(比如說每年折舊10%),以一台相機來看,常見的固定成本是折舊,以及定期保養檢查費用.
2.流動成本所指的是,你所擁有的資產或進行的營業裏,會根據使用狀況增減支出的項目,如同前述的車子,油錢就是一種流動成本,數位相機的電池費用(或是電費),底片相機的沖洗費用也是根據使用頻率而有增減.
如果使用者想要比較底片相機與數位相機成本的結構,都可以以這兩個基本觀念出發,對常用底片相機(特別是中古相機)的朋友,就會發現,中古相機的價格變動不大(折舊到最後價格也固定下來),而最大的花費是底片與與沖洗費.
相反地,如果是買全新的數位相機,雖然沒有沖洗底片的流動成本,但必須面臨到它快速地更新,與更新後舊一代的機種,就很難在市場上尋求很好的脫手價格(或說要以更大的折舊率計算價值),數位相機拍得越多價格越低(就是許多人喜好用快門數衡量二手數位相機的現象).
以現在數位相機市場各家廠商快速更新機種的現況看來,買新的數位相機代表著:以貨幣交換了一個快速折舊的資產,以五萬元台幣所交換到的全新數位相機,經過一年後,這項資產即將有相當貶值,相反地,如果以同樣價格購買中古底片相機,其折舊的固定成本在同樣一段期間內通常較低(部分機種甚至價值不變),而使用底片相機主要發生的流動成本不見得會高於數位相機固定成本,而要看使用者的使用頻率有多高決定.
以上,如有任何錯誤,還請不吝指教.
就算照片可以記錄資訊, 很多人一出門就按個幾百張, 回來也懶得管了, 塞進硬碟就睡覺去
就算有再多的資訊也沒有用
底片相機讓你好好考慮
可是沒有耐心的人玩兩三下就因為不方便放棄了
所以重要的還是有沒有心, 有沒有指導者
我的建議是, 選甚麼機都好
先學著構圖
因為測光, 對焦, 快門等等問題, 只要你不是選Leica M3之類的來入門, 都可以偷懶
但是圖構不好, 很快的就會覺得自己的照片都是OX
管他甚麼井字還是甚麼老掉牙的方法學一學, 再來研究樓上那些壞人說得甚麼包圍測光, EV加減的
至於甚麼機...隨便啦, 快快摸出機器的性格才重要
有人鋁罐打個孔也照得你目瞪口呆的
總不能一次就SLR DSLR各一台, 再配個Contax G和Leica M9練基本功吧
那沒多久就得哈蘇蔡, 吃蛇肚, 烤螺肉才能解癮了
哪天擁飛思抱四五的時候希望你記得大家...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