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敢有什麼心得,
只知道按快門,
贊助幾張.................





全部都是Contax T3拍的.
haytt wrote: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五、六年前開始使用數位相機,算是早期支持數位相機方便性的用家之一,這期間我換過大約四部數位機身,大約花掉我20幾萬,可是幾乎每一年我都會蠢蠢欲動地想要採購更高階的數位相機,說得好聽點,每一個新版本的數位相機都給我新的期待,但很快地就失望了,如果拿這20萬來拍底片不知道可以拍幾千呎了,有一個醒悟我必須說出來,或許我早就習慣底片機拍出來的味道,也不斷試探高階數位相機的極限,但是高階數位相機除了讓我更方便地拍出能看的片子以外,我幾乎都不太想留下這些作品,因為那種感覺就是在一片互相抄襲拍攝與後製方法的同時,跟別人拍的有什麼區別?
若說有,那得看我的後製能力才能定勝負,但自問我的後製技巧並非無人出其右,就算我很自覺謙卑地學習後製以便確保產出的片子有一定的品質,是我的能力還是很有限,沒法達到一流的水準。
從換位思考出發,試問有多少人真的懂後製?如果同樣以傻瓜相機模式拍攝,我只能說一句話,任何傳統傻瓜相機都是全片幅,只要挑比較ok的機身,遇到好的題材,拍出來的片子都是很棒很驚艷,根本不必懂後製這檔事,就回憶與記錄這個點上來說,傳統輕便機是很多人忽略的事情。最近有很多人在找輕便機,除了新鮮與好奇之外,也算是在輕便與品質的妥協上找一個平衡點吧。
坦白說,很多人沒摸過也沒見過傳統相機拍出來的味道,也認為傳統相機一定要從FM2等全機械式相機入門,但是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傻瓜相機目前幾乎都只要一兩千塊就能買到,如果只是純粹的紀錄回憶,不是學習,是一個經濟又實惠的選擇,因為拍攝的量並不多,為了品質動則砸下幾萬塊預算買機身還要再花幾萬塊買大家都瞧得起的鏡頭才能動手拍,拍完之後上網請教人家還得矯情地避開砲火,這對很多人來說,簡直是太沈重了,更重要的是,如果對品質要求高一點,那預算就得追加或者在後製上面下功夫,有人說這個好玩,是的,對玩家來說,這一連串的過程的確是趣味所在,但對一般人而言,DSLR的確在價錢、重量、價錢與軟體上來說都是一個負擔。
布萊恩3425 wrote:
在新竹台北, 都可以找到沖片便宜的店, 可是這次回高雄,
去問了沖片+底掃, 竟然一捲要價150~
Walt Yu wrote:
問題就在於數位你什...(恕刪)

 從 APP 打開
從 APP 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