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ny wrote:
那是當然,調整方式就...(恕刪)
測光的經驗大家一起來分享吧,機型/測光機構也一併分享
讓現存的底片使用人有更多的參考,也讓初踏入的人減少失敗率
我是用OM-1,除了測光表之外,其餘全機械
我所說的調整EV,並非機身上真的有EV旋鈕
我是看測光表的指針,去轉動光圈/快門,調整指針的高低(EV)
OM-1測光屬性偏向數位機的“偏中央測光”
也就是裂像對焦屏上的中央那一大圈吧
偏中央測光不如點測光的精準,但我一般是這樣拍照的
先對著畫面中間亮度的地方測一下光
再對高亮度、低亮度分別測光
接著再衡量一下我想表現的東西,決定最後的曝光量
類似OM-4的多點平均測光功能吧,只是OM-1沒有電子腦,所以我是自己衡量的
不知道有沒有機會體驗OM-4,感覺好像在玩空戰遊戲,先鎖定多點目標後再發射
很好奇被譽為“光之駕馭者”的OM-4是否真的那麼神奇
底片(不單指FUJI X-TRA 400),我覺得低光時的吸光量會減弱
也就是感光度不像數位那麼的“線性”
所以要比測光表提供的數據,再多增點曝光量,才會類似同ISO下的數位所拍的亮度
有時直接增個1.0EV也僅剛好而已,這多發生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如室內照)
我調整EV不敢幅度太大,一般是1.0EV為上限
另一方面,為了顧及安全快門,老時說也真的無法調太高
尤其是室內,最大光圈下,0EV快門也逼近安全邊緣
我雖知道這光線應該要增0.7~1.0EV,但為了不手震,也實在沒辦法
拍出來也大多鳥鳥的,所以我後來才愛用這捲X-TRA 400
至少可以比我之前慣用的ISO 200底片,多爭取點快門時間
事實上,有時ISO400還是不太夠,所以我敗了更大光圈的f1.4的鏡頭
但也只是剛好實用而已,快門還是只有1/15~1/30左右
還有就是底片在低光的部分顆粒變粗、色調變怪
如果不想表現出這部分,就要想辦法去避免了
高亮度的部分,拍起來容易泛白或是偏藍
我不知道是否應該裝片UV鏡?或是所謂的天光鏡?
數位很容易可以切換白平衡,所以濾鏡的有無不是很重視
但底片無法改變白平衡,等於是都用“日光”模式在拍照了
我還沒有試過濾鏡,這年頭也很少人能介紹底片該如何搭配濾鏡吧
負片的話,我是拿到掃描檔後進電腦調整色偏
不過我的後製功力不是很好,只能微調,偏太多了我就無能為力了
FUJI的X-TRA 400我覺得室內日光燈的色偏比較少
Kodak的底片,室內日光燈下會變很綠
我會後製拉高粉紅/紫紅糾正色偏
秋天到了,與春天一樣,北京開始有很棒的光線與藍天
冬天的時候也不錯,會有很藍的天色出現
不過一般都是霧茫茫的天色,只有大風、雨後才會有好天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