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為什麼洗出來的照片顆粒會這麼粗咧...?

其實底片沖洗完後
單純透過底掃
就來評斷有失公平
因為在相紙上的選擇
也還有0-5號不同反差的差別可以選擇
而且沖洗時藥水的濃度溫度都要控制
沒有控制好
這其實與底片無關

底片會變得比較少數人使用
並不是因為畫質什麼的問題
(阿富汗少女的照片
網路上很容易找到大一點的檔案
可以看一下30多年前135底片拍攝的細節)
數位漸漸變成主流
主要是因為印刷技術的改變
還有圖片後續使用的方式改變
在電腦上可以方便使用圖片
做後續的處理
影片也是這樣
雖然還是有人在用底片拍電影
但是因為後製與播放系統的數位化
選擇數位是因為方便及成本考量
還有縮短製作時間
(數位檔案可以傳輸到時差12小時以上的地方,利用時差同一天拍攝,同一天後製)
不會是因為畫質比不上




jerryred168 wrote:
先看看底片有沒有過期...(恕刪)


底片沒有過期,
還有一年多的保存期限,

看了一些網路文章,
好像藥水、溫控、時間的掌握和搖晃的力道都有可能會影響到畫質,

越看越覺得…
送洗太不可靠了,
想買好一點的底片來拍,
如果被人家慶菜洗一洗那也是嘸採剛…

反正平常我也是閒閒的時間多,
所以決定了…!
就買一套洗黑白的工具來洗洗看吧…!



驚…!
底掃機不是小小一台而已嗎?
怎麼送來那麼大一箱…?

jill1124 wrote:
看了一些網路文章,
好像藥水、溫控、時間的掌握和搖晃的力道都有可能會影響到畫質,

越看越覺得…
送洗太不可靠了,
想買好一點的底片來拍,
如果被人家慶菜洗一洗那也是嘸採剛…

反正平常我也是閒閒的時間多,
所以決定了…!
就買一套洗黑白的工具來洗洗看吧…!


尤其自沖後,就完全不相信外面的
除了過程控制,還有藥水比例,藥水配方都會影響畫質

通常沖底片為了追求品質,藥水用一次就丟棄,外面會不會使用第二次我們也不得而知


不過我覺得沖片完全不假他人,出來蠻有成就感的
其實拍底片........

真要說不是求細緻或是什麼啦

主要圖的是那種拍照節奏還有不同底片的個性

而不是在尋求什麼噪點低

阿不過底片在暗部的細節保留算是蠻棒的
沒想到這樓還是很精采~~什麼內容都有
師級的前輩們已經不太會上來留言淌渾水了~因為討論的內容都已經是老掉牙的話題
難得傳統板又熱絡了起來

請問藥水如果容易變質的話,
那買藥粉包裝的會不會比較好保存?
買藥粉使用上較麻煩,藥水會較方便。以往的使用經驗一瓶顯影劑打開後在一年左右用完都不會有問題。藥水除了KODAK,還有ILFORD,富士可選擇。若要進一步做放相只有顯影劑不同,其餘急制劑、定影劑皆同。
1.底片已死或快死掉說法在網路上都聽了超過10年,後來有個想法:只要不想花時間瞭解基礎,只想最用便宜價格換得品質的想法一直都有在,這說法大概就會都在。

2.黑白底片的沖洗不難,要精通並精密控制品質需要背景知識與練習,不太可能一次就達成。

3.找本英文的好參考書閱讀,尋求坊間專業手工暗房師傅的意見,再認真並仔細地檢視拍照的流程並持續精進,底片攝影的成果足敷家用到藝術展示場合。

要求粒子細膩感的, 拍數位真的比底片更合適~ 樓主拍的不錯, 但何苦執著於粗細呢?
rhinocero_tw wrote:
要求粒子細膩感的, ...(恕刪)



可是看起來就真的粉糟糕呀…!


其實…網路上這樣在看,
大致上都能夠理解底片拍出來的特性是怎樣,
只是…我的照片並不是一般的糟糕…

因為一般人家在講的“底片的顆粒感”,
好像應該是指銀鹽(?)顆粒所排列出來的規律,
這樣的規律在顆粒與顆粒之間形成淡淡的陰影,
看起來就像是“質地”一般的自然,
這種“顆粒感”我也很喜歡,
而且我進一步猜想…
這種“質地”的濃淡程度…
可能在沖洗的時候可以控制,
我希望我可以學到控制如何顯現這種“顆粒質地”的方法,



可是…
我的照片是在這些“質地”上,
又佈滿了一層“雜質”,
而且喧賓奪主,
把可愛的“質地”破壞殆盡…

第一次拍的底片就這麼毀了,
恨吶…!


你們看是不是醬…?
  • 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