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透過底掃
就來評斷有失公平
因為在相紙上的選擇
也還有0-5號不同反差的差別可以選擇
而且沖洗時藥水的濃度溫度都要控制
沒有控制好
這其實與底片無關
底片會變得比較少數人使用
並不是因為畫質什麼的問題
(阿富汗少女的照片
網路上很容易找到大一點的檔案
可以看一下30多年前135底片拍攝的細節)
數位漸漸變成主流
主要是因為印刷技術的改變
還有圖片後續使用的方式改變
在電腦上可以方便使用圖片
做後續的處理
影片也是這樣
雖然還是有人在用底片拍電影
但是因為後製與播放系統的數位化
選擇數位是因為方便及成本考量
還有縮短製作時間
(數位檔案可以傳輸到時差12小時以上的地方,利用時差同一天拍攝,同一天後製)
不會是因為畫質比不上
rhinocero_tw wrote:
要求粒子細膩感的, ...(恕刪)
可是看起來就真的粉糟糕呀…!
其實…網路上這樣在看,
大致上都能夠理解底片拍出來的特性是怎樣,
只是…我的照片並不是一般的糟糕…
因為一般人家在講的“底片的顆粒感”,
好像應該是指銀鹽(?)顆粒所排列出來的規律,
這樣的規律在顆粒與顆粒之間形成淡淡的陰影,
看起來就像是“質地”一般的自然,
這種“顆粒感”我也很喜歡,
而且我進一步猜想…
這種“質地”的濃淡程度…
可能在沖洗的時候可以控制,
我希望我可以學到控制如何顯現這種“顆粒質地”的方法,
可是…
我的照片是在這些“質地”上,
又佈滿了一層“雜質”,
而且喧賓奪主,
把可愛

第一次拍的底片就這麼毀了,
恨吶…!

你們看是不是醬…?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