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hoxen wrote:
樓主和小弟年紀可能相當接近,F3發表的那年小弟正好上高三
當時逢到禮拜六下午K書可以小喘一下的時候,也最喜歡到博漢區朝聖,趴在晶晶亮亮的櫥窗外幻想通過聯考後可以抱那一台回家當時夢想的最高殿堂也是F2A或AS,配一顆50/1.2的鏡頭
(至今也未擁有過
)
小弟是53年次的,今年剛好年過半百。
或許當年我們曾經一起在同一個櫥窗前留口水呢。
阿根廷 / 中南美深度攝影: www.leandrocheng.com
jenhoxen wrote:
我買FM/FM2的時候,正好碰上Nikkor鏡作工最差的年代(Ai中後期),或許樓主用賞玩的角度看,比較沒有這樣的感受
個人買過Ai35/2、Ai50/1.4、Ai55/2.8、Ai105/2.5,幾乎都有對焦環與筒身直徑落差過大(亦即內外環間隙過大)容易入塵問題,之前非Ai在後筒身部分有做粗/細變換(感覺對焦環是"鑲"在鏡頭上、而不是"套"在外面),不僅看起來緊密得多,實際手感也較結實/滑順;到AiS時期Nikon設計者大概也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當然也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用高成本去沖壓立体筒身,就把對焦環往後移到緊鄰銀環,間隙問題解是決不少,但質感就更薄了
Ai55/2.8更是誇張,那時還沒有PC與個人scanner,要複製圖片只能靠翻拍,翻拍的主力鏡就是這顆55micro,傻眼的是這顆鏡頭向下會自己伸長,對好的焦點自然就跑掉了,除非一隻手hold住;但翻拍書本通常是兩隻手才能壓平頁面保持在固定位置,這樣根本無法作業
挖,我倒是沒有遇到這麼誇張的鏡頭,玩過朋友的AI Micro 55/2.8 (也是翻拍用),沒有您遇到的問題。
當年我是用Tamron SP 90/2.5來翻拍,也沒有這個問題。
或許是您的運氣比較差一點。
阿根廷 / 中南美深度攝影: www.leandrocheng.com
jenhoxen wrote:
New F1用的是貨真價實的導軌,熱靴功能也是完整的(僅管Canon那時還做不出閃燈TTL),F3P那只算應急的手段,TTL並沒帶上去
而且軍艦部的結合方式也沒補強,只補強了外殼
LX和New F1倒是旗鼓相當,又擁有TTL,算是三者中最強吧Nikon要到F4才真的師法New F1軍艦部結合解決方案
有幸擁有過F3 HP, New F1及LX,其實我最喜歡的是LX。
可惜LX對電池很挑,必須使用鋰電池快門才乖,如果使用兩顆LR44的話,快門容易怪怪的。
當年我買的二手LX怪怪的,後來只好認賠賣給中古商。
一段期間之後,才從家兄那邊得知LX挑電池,錯怪了那台LX。
阿根廷 / 中南美深度攝影: www.leandrocheng.com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