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柯達不死?新品牌“Kodak Alaris”浴火重生!


爬山的阿光 wrote:
愛用數位or類比的,每一個人的喜好不同

沒問題

但,用一些網路上似是而非的講法....


我只是用同樣的語氣,回文而己。

來去賞圖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storscan/9696267924/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storscan/9693023737/sizes/l/in/photostream/

http://www.flickr.com/photos/castorscan/9693037335/sizes/l/in/photostream/



爛照兩張, 不比構圖,只比"解像力",點擊後可以看到原圖





一張是NEX5N搭配G21,另一張則是G1搭配G21,底片為Superia 200, ISO 設定為100

仔細看會發現NEX5N的細節是比較清晰的, 遠勝於G21
兩者的光圈值設定相同,快門在G1上面有做補償(底片特性)
----
說真的,上面那些掃描圖很不錯,但可惜是8"x 10"的底片,以實際的單位面積解像力來看的話解像力其實就是普普

目前以大眾使用的135系統而言,數位解像力較好算是不爭的事實(小弟好歹也是兩者兼修,這年頭會砸錢買5000ED的也不多了)

若以Nikon 9000ED來看, 若搭配足夠解像力的系統(EX: Contax 645),我倒認為要打趴一票低價數位全幅不是問題
bearsheep wrote:
我想說的是現代鏡頭解像力並沒有所謂的長足的提升。
光學技術在過去這幾年並沒有什麼特別重大的突破,如何提升到哪去呢?
真正有提昇的是大量製造的技術提高了。(P.S.材質換成塑膠的,是很重要的原因。)
而很多人不了解黑白線條解像力和黑白對比度根本是兩件事情。

現代鏡頭所提昇的是對比度增加了,根本不是解像力。
對比度的增加帶來的好處,就是零和一的分辨變得簡單,帶來的壞處就是階調連續性被破壞。
在彩色照片上的呈現就是色彩怎樣都很濃郁很討喜,但是色彩根本沒有層次變化。

最後一提,拿來測鏡頭的解析度有多少條lp/mm的,通常是低感度或是超低感度的高解析度黑白底片。
譬如像是Rollei R3或是Adox的c20,前者超高解析度的感度是ISO 8 ,後者感度是ISO 20。
分別有1000 lp/mm和 800 lp/mm。
所謂的 800 lp/mm是指在1 mm 的寬度上有800條黑線和800條白線,自己算一下馬賽克 CCD和 CMOS要多大的畫像數,才能對比吧。

而一般ISO 400度的黑白底片,根據技術文件怎樣都有個60 lp/mm 到 100 lp/mm,
理論上最少要12.4Mega-Pixels,才可能cover 135 片幅上60 lp/mm解析度的黑白分辨率,
但是實際上,如果真的要讓數位完全優化到能模擬這樣的解析度,要計算馬賽克排列的損失,
也就是要再乘上四倍讓畫像數到49.6Mega-Pixels,才可能優化模擬基本的135 片幅黑白底片階調。
至於更大張的底片就..........,請自己慢慢算吧!

http://www.flickr.com/photos/bearsheep/8270282064/
曝光不足外加大逆光不說,用的還是很小顆的老鏡頭外加單層鍍膜(1972 -1973),
你看的出哪解析度不足了嗎?


請容小弟進來插個花

現代鏡頭持續提高解像力的例子其實是有的
21世紀初, Zeiss對此的答案就是ZM Biogon 25mm F2.8以及ZM Biogon 35mm F2.0
可以將解像力提升至中心區域分別為F5.6以及F4.0時抵達接近400lp/mm的程度(在Zeiss 的Blog上面宣告這個是135世界的新紀錄)

另外,APS-C上面有個怪東西叫做NEX7, 特點就是其Sensor 密度極高, APS-C即有24MP
但現實面來說,只就黑白解像力而言,數位並不需要做到乘以四倍畫素的事情(因為沒有偽色問題)
講實際的,就是民用品等級的底片,實際上與數位要拚,還有一段路要走
前面"爬山的阿光"兄所提出的例子即為一個例子,在8x10的正片前面, 135系統的數位機種就是個P

最後還是重申前言, 有的拍就是; 好相片即使沒有所謂的超高解像度,依然不損其價值
而能夠和家人一起記錄快樂的時光就更好了
lifaung wrote:
另外,APS-C上面有個怪東西叫做NEX7, 特點就是其Sensor 密度極高, APS-C即有24MP
但現實面來說,只就黑白解像力而言,數位並不需要做到乘以四倍畫素的事情(因為沒有偽色問題)
講實際的,就是民用品等級的底片,實際上與數位要拚,還有一段路要走
前面"爬山的阿光"兄所提出的例子即為一個例子,在8x10的正片前面, 135系統的數位機種就是個P


感謝你提供資訊,zeiss的鏡頭最近很少在追。
不過我針對你說的數位的不需要乘以四倍畫素這一點,要提出反面意見。
就算是黑白線條也是有深淺的問題的,重點是SENSOR本身就是馬賽克排列,所以不論是彩色或是黑白都還是得乖乖乘上四倍,然而真的要擬真高的話,倍率要更高,效果才會更好。例外的,就是那個leica mono m怪機器,只有那一台是不需要乘上四倍的。

另外,135 正片的解析度約為20到50lp/mm,真的在解析度上早就被數位趕過,這是不爭的事實,我覺得也沒什麼好爭的。以20lp/mm為例的話,算出來才1.3m,乘上4倍也才5.2m,不考慮色深問題的話,正片面對彩色數位,並沒有解析度上的優勢。

這也是為什麼數位的六百萬畫像數,剛好是一個dslr能不能普及的畫質分水嶺。

但是高階彩色負片和黑白底片,在解析度上那是完全另外一個世界。
小弟這方面不是很有才, 只能拍拍旅遊紀念

也有底片機

只能說 底片機整個沒法跟數位比了!


不過底片機光拿在手上, 從手感, 奘片,過片聲, 各種機械聲

聽著 摸著......就爽翻了....

dc1132 wrote:
小弟這方面不是很有才...(恕刪)


RF的選擇上,目前若不考慮M8/M9以及後續"高貴"機種,底片機是唯一的選擇....
--
Contax G 系列在快門音的表現上也相當優秀, 不會和NEX一樣吵雜
另外底片機拍攝正片的表現其實也是很優秀的(比起負片), 但窮人如我多只拍負片,正片只是偶爾拍拍而已

正片的色彩階調性比起負片來說豐富許多,也是其中一個吸引人的要素; 但數位機的便利性則無庸置疑
要出國,我帶底片機出去的機率大概低於10%,因為過海關現在只能說是越來越難過... 乾脆帶數位機卡緊

bearsheep wrote:
感謝你提供資訊,ze...(恕刪)


雖然我個人見解與您不同,但感覺上數位機您可能只看得上DP1/2/3M或是SD1M之流的(X3派,要是他家願意出FF 片幅短法蘭距的Evil機種就好了)

目前的黑白轉換來說,數位機搭配RAW其實就能夠處理得很好,但就是手續多了一兩道
解像力來說,如找去除掉AA濾鏡的機種, 這些彩色機其實都表現得很好(AA濾鏡主要是為了馬賽克排列下"猜"出正確的色彩,以及去除摩爾紋)

彩色負片目前的解像力個人認為大約是600萬像素沒問題,更高的就得看命...
彩色正片的解像力很難說,曝光正確的話1200-1400萬像素應該是沒問題的(專指ISO 100的正片,需搭配Digital ICE以及重複取樣功能,掃描時採取4000dpi以上的設置)

lifaung wrote:
要出國,我帶底片機出去的機率大概低於10%,為過海關現在只能說是越來越難過... 乾脆帶數位機卡緊....(恕刪)


我的想法剛好不一樣, 過去二年去過香港荷蘭美國, 一定二部底片機以上(有時還帶哈蘇), 去中國韓國出差, 再忙也會帶一部. 唯一的數位是iPhone(兼測光), 既然喜歡, 就不要設限. 大部分的"文明國家", 都接受手驗, 像這, 二周前自舊金山出境, 二話不說, 直接手驗, 不用擔心.

lifaung wrote:
要出國,我帶底片機出去的機率大概低於10%,因為過海關現在只能說是越來越難過... 乾脆帶數位機卡緊

我出國都帶底片機, 風景照用單眼拍 RVP 和 E100G, 紀念照用傻瓜拍 E100G. 底片都裝在防 X 光袋放隨身行李, 從來也沒出過什麼事.

我出國當然也會帶數位傻瓜相機, 但是都丟在房間, 不會帶出門去拍的, 哈, 隨便亂拍的才會用數位機.

路人甲㊣ wrote:
我出國都帶底片機, ...(恕刪)


我個人也是出國時底片、數位各帶一台。

數位多是拍旅遊照、到此一遊照,或讓其他團員方便拍我與家人;回來要分享也較快。
至於底片機則是專心拍風景照,尤其是回來之後可能會放像放大的。


兼善天下的心情故事 http://timshea.pixnet.net/blog/

djmike wrote:
我的想法剛好不一樣,...(恕刪)


好貼心並且充滿善意的提醒啊!!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