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分享] 我的小哈 - Hasselblad 503cx kit

灰塵一堆. 搞了一整晚

這張
暗部經過scanner大概都全死了



綠色的部分使用了偏光鏡
效果非常顯著
是當場在觀景窗上就立刻可以看出效果

但問題是. 我沒有500系列的鏡後測光頭.
掛了CPL測光變的很難估計
其實我是對瀑布旁邊的綠葉點測光. 以結果來看稍微under了些
火車站前的阿勃勒

相機架好. 正好有路人經過要拍阿勃勒
就一並入鏡

對阿勃勒點測. 結果很好



市民大道頭的市立醫院後面的巷子

陰天
又想拍照
所以刻意找一些適合低對比的題材.

然後看到了這個感覺歷史悠久. 但是清掃的很乾淨的小巷口
清道夫的裝備也整齊地放在路邊

對紅色塑膠桶點測. 不加減.



但其實我應該多縮幾格光圈. 因為這畫面裡面的東西幾乎都不會動
這種時候我應該盡量爭取景深
以容納更多的細節進來

這種概念. 就與我使用135 SLR/DSLR拍照時截然不同.

135我習慣只紀錄一個主體. 其他的東西都丟去散景裡面當背景


有些東西135拍不起來/無法描寫的
120就可以辦到

這個差異我還不是很能適應.
台大新店農場的稻田


這個綠色我相當滿意



我主要使用過的底片. 屬RVP100F和fortia為主
與朋友的CONTAX G相比
Hasselblad 這顆CF 80/2.8 T*. 在綠色表現上.
跟Minolta鏡頭一樣蠻適合fortia的


即使是菜頭也有品種的差異
-
打完一捲. 換了RVP100F




這綠色跟前面的fortia相比. 就沒有那麼晶瑩的感覺了


-
小哈 + RVP100F



就是show階調而已



這張拍攝時已經七點多. 太陽下山半小時左右
整個構圖裡找不到中間調可以測光
所以我對天空點測. 再對地面點測. 然後取中間值. 意外地成功了

0623淡金路花海節那天拍的

以底片而言. 當時的光線條件很好.
但這效果也太出乎我意料了.
除了色彩很讚以外
高純度的綠色層次盡現. 整條curve幾乎全用在綠葉上.
此等表現
數位實在遠遠不及

這張算是到目前為止. 自己120拍的最好的一張....

ps.若以2400dpi來掃這片幅. 尺寸約是5300x5300約兩千八百萬像素
可惜的是我的4870清晰度並不是很理想. 所以掃大也沒意義
如果是用Nikon 9000ED或EPSON V750來掃. 效果將非常驚人.
-
以前底片時代所設計的鏡頭,要求如此之高!!
完全歸究於銀鹽材質的特性

尤於銀鹽材質的進步
導至須要設計出解像力、色彩還原能力、對比、深度更佳的鏡頭
以至於某些光學大廠,不計成本和代價開發出畫時代的超級鏡頭

如leica m apo 135f3.4
zeiss Planar makro 120f4

這類超級鏡頭
恐怕連rvp50或甚是Kodachrome25都不能用盡它的解像力!!

現今的數位化風潮,就算是全幅數千萬畫素的ccd或是其他的感光元件
都不級隨便一張35mm/100度正片的解析度

以至於廠商在感光元件的技術瓶頸下,放心的以所謂"數位專用"的代號,推出一些技術層面較底,製造成本
較底的鏡頭~~!!

這種技術到退的現像,實在讓人不勝唏噓!!
沒辦法,商業化的時代,市場的需求在那裡,才是重點!!

我記得我那個在園區開發感光元件的弟弟過年前回來時也說過,六公分大小的感光元件以目前的技術
它的物理極限是大約一億五千萬像素左右,這種技術是有的,但因為商業利益的關系,這種技術目前還
是不能丟到市場上~!!

我在想呀!!
如果真的能夠如他說的某家廠商不怕死的出了5.6mm*5.6mm(哈蘇的片幅)全幅的機背
拍出來一張畫素不要說一億五千萬,算整數二億好了,還是輸給一張35mm的底片!!

而一張35mm/100度的正片上面的銀鹽顆粒,大概是四億左右!!!!
(35mm底片的實際面積是36mm*24mm,還不到我弟說的6公分)

這也難怪為啥現在的數位dslr的鏡頭會越做越退步的原因了,因為根本用不到底片時代的光學技術!!

不過,這個世界是現實的!!
影像還是須要數位化的,只有數位化,才能保持影像市場的商業價值!!

而那些超級鏡頭,和用來消化超級解像力的那些超級底片!!
以後我想應該不會消失,而是會走入金字塔頂端!

所以,趁現在好好的珍惜並體會一下您手上哈蘇吧~~
也許過個幾年,它就不是一般像我這種平凡老百性玩的起的東西了!!
潛水潛很大!!
arie wrote:
以前底片時代所設計的鏡頭,要求如此之高!!
完全歸究於銀鹽材質的特性

尤於銀鹽材質的進步
導至須要設計出解像力、色彩還原能力、對比、深度更佳的鏡頭
以至於某些光學大廠,不計成本和代價開發出畫時代的超級鏡頭

如leica m apo 135f3.4
zeiss Planar makro 120f4

這類超級鏡頭
恐怕連rvp50或甚是Kodachrome25都不能用盡它的解像力!!

現今的數位化風潮,就算是全幅數千萬畫素的ccd或是其他的感光元件
都不級隨便一張35mm/100度正片的解析度

以至於廠商在感光元件的技術瓶頸下,放心的以所謂"數位專用"的代號,推出一些技術層面較底,製造成本
較底的鏡頭~~!!

這種技術到退的現像,實在讓人不勝唏噓!!
沒辦法,商業化的時代,市場的需求在那裡,才是重點!!

我記得我那個在園區開發感光元件的弟弟過年前回來時也說過,六公分大小的感光元件以目前的技術
它的物理極限是大約一億五千萬像素左右,這種技術是有的,但因為商業利益的關系,這種技術目前還
是不能丟到市場上~!!orz

我在想呀!!
如果真的能夠如他說的某家廠商不怕死的出了5.6mm*5.6mm(哈蘇的片幅)全幅的機背
拍出來一張畫素不要說一億五千萬,算整數二億好了,還是輸給一張35mm的底片!!

而一張35mm/100度的正片上面的銀鹽顆粒,大概是四億左右!!!!
(35mm底片的實際面積是36mm*24mm,還不到我弟說的6公分)

這也難怪為啥現在的數位dslr的鏡頭會越做越退步的原因了,因為根本用不到底片時代的光學技術!!

不過,這個世界是現實的!!
影像還是須要數位化的,只有數位化,才能保持影像市場的商業價值!!

而那些超級鏡頭,和用來消化超級解像力的那些超級底片!!
以後我想應該不會消失,而是會走入金字塔頂端!

所以,趁現在好好的珍惜並體會一下您手上哈蘇吧~~
也許過個幾年,它就不是一般像我這種平凡老百性玩的起的東西了!!


....


1.
關於底片和數位. 可以參考一下這裡
http://www.clarkvision.com/imagedetail/film.vs.digital.summary1.html

底片是不錯. 但不是神.
底片在解析力/大尺寸放相的優勢. 要在120或以上的片幅. 才超過數位.
我前一篇提到的底掃輸出影像尺寸. 就是在說這件事

2.
因為底片不是神.
過去的底片. 和現在的底片. 差異也非常大.
所以傳統鏡頭也不是神.

3.
哈蘇是有350/5.6 super-APO神鏡
但是我沒興趣
我買哈蘇. 並非為了收藏. 是因為它耐操品質可信賴. 是實戰. 是買來拍的.

對我而言.
承受日曬雨淋之後. 工作依然精準無比. 美麗的照片才是它的榮耀

0628我去青山瀑布. 當天有下小雨
過程中雨水不斷滴到腰平觀景窗上. 最後滲到對焦屏裡的磨砂面. 變成一圈黑的.
於是回家後我把對焦屏拿出來. 放著晾乾.
過兩天. 沒事. 繼續用
而當天拍的兩捲照片. 除了自己測光算錯的以外. 其他全部都成功. 沒有失敗

這種穩定性和可靠性. 遠非電子機身可以比擬
難怪NASA上太空時會選擇哈蘇來拍照.


4.
以我目前的經驗
哈蘇以及歐系的定焦鏡頭. 解析力不一定能勝過日系鏡頭
不過在階調的表現上. 大多都略勝一籌.
有的勝過很多.
以致於同樣一片色彩. 用歐系定焦鏡. 總是可以得到比較豐富的層次.


-
那天一邊淋雨一邊拍的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