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張
暗部經過scanner大概都全死了
綠色的部分使用了偏光鏡
效果非常顯著
是當場在觀景窗上就立刻可以看出效果
但問題是. 我沒有500系列的鏡後測光頭.
掛了CPL測光變的很難估計
其實我是對瀑布旁邊的綠葉點測光. 以結果來看稍微under了些
arie wrote:
以前底片時代所設計的鏡頭,要求如此之高!!
完全歸究於銀鹽材質的特性
尤於銀鹽材質的進步
導至須要設計出解像力、色彩還原能力、對比、深度更佳的鏡頭
以至於某些光學大廠,不計成本和代價開發出畫時代的超級鏡頭
如leica m apo 135f3.4
zeiss Planar makro 120f4
這類超級鏡頭
恐怕連rvp50或甚是Kodachrome25都不能用盡它的解像力!!
現今的數位化風潮,就算是全幅數千萬畫素的ccd或是其他的感光元件
都不級隨便一張35mm/100度正片的解析度
以至於廠商在感光元件的技術瓶頸下,放心的以所謂"數位專用"的代號,推出一些技術層面較底,製造成本
較底的鏡頭~~!!
這種技術到退的現像,實在讓人不勝唏噓!!
沒辦法,商業化的時代,市場的需求在那裡,才是重點!!
我記得我那個在園區開發感光元件的弟弟過年前回來時也說過,六公分大小的感光元件以目前的技術
它的物理極限是大約一億五千萬像素左右,這種技術是有的,但因為商業利益的關系,這種技術目前還
是不能丟到市場上~!!orz
我在想呀!!
如果真的能夠如他說的某家廠商不怕死的出了5.6mm*5.6mm(哈蘇的片幅)全幅的機背
拍出來一張畫素不要說一億五千萬,算整數二億好了,還是輸給一張35mm的底片!!
而一張35mm/100度的正片上面的銀鹽顆粒,大概是四億左右!!!!
(35mm底片的實際面積是36mm*24mm,還不到我弟說的6公分)
這也難怪為啥現在的數位dslr的鏡頭會越做越退步的原因了,因為根本用不到底片時代的光學技術!!
不過,這個世界是現實的!!
影像還是須要數位化的,只有數位化,才能保持影像市場的商業價值!!
而那些超級鏡頭,和用來消化超級解像力的那些超級底片!!
以後我想應該不會消失,而是會走入金字塔頂端!
所以,趁現在好好的珍惜並體會一下您手上哈蘇吧~~
也許過個幾年,它就不是一般像我這種平凡老百性玩的起的東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