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 老機 > PENTAX LX

Walt Yu wrote:
LX就是Pentax第一台專業機,唯獨當時還沒開發出100%的觀景窗。
K-7的官網上定位以LX的繼承者自居,你沒興趣的部分可以自己略過,而不是叫別人只能討論LX而不能討論他的繼承者,謝謝。


關於 LX 的觀景窗 :
因為它的 " 主反光鏡 " 其實是半透明的 ,
一部分會穿透 " 主反光鏡 " 到達後面的 " 小反光鏡 " 再反射到 SPD 初步測光 ,
所以主反光鏡損失了一部分光量 ,
因此 PENTAX 將對焦屏跟可換式取景器中間的透鏡特別加以 smc 鍍膜 ,
用意是聚光 ,
讓取景的亮度增加不少 ,
真的是不惜成本與難度的測光與取景結構 ~

K7 我還沒用過 ,
事實上 PENTAX 的 DSLR 我都沒用過 ....
理應不便評論 K7 定位如何 ,
不過就個人觀察 ,
可以看到 PENTAX 對 K7 的期望應該是希望它能讓 PENTAX 重返 LX 時代的榮耀 ~
在外觀上手把與機頂造型有承襲 LX ,
機身也維持 PENTAX 以往的小巧身形 ,
而且也改為金屬材質 ,
防水防滴 / SR / 除塵則是自 K10D 以來一貫的傳統 ,
也加入了水平儀 / 構圖微調 / 錄影 .... 等創新功能 ,
說是 PENTAX 目前的頂級機種當然名至實歸 .
只是 ....
當年的 LX 可以跟 F3 / New F-1 捉對廝殺 ,
都不見得佔下風 ....
現在的 K7 有能耐可以跟 D3X / 1Ds Mark III 叫板嗎 ?
我想我比較期待 PENTAX 一直維持推出 K7 的這種創意與精神 ,
在未來可能比較有機會 ....
Walt Yu wrote:
LX就是Pentax第一台專業機,唯獨當時還沒開發出100%的觀景窗。
K-7的官網上定位以LX的繼承者自居,你沒興趣的部分可以自己略過,而不是叫別人只能討論LX而不能討論他的繼承者,謝謝。



人家標題就是寫<老機>了,主題也不是論K7與LX之間的關係
要討論K7和LX之間的傳承可以另開一主題啊
和氣一點,大家交流討論不是很好嗎?
我是Hiroyuki
kenzo_huang wrote:
當年的 LX 可以跟 F3 / New F-1 捉對廝殺 ,
都不見得佔下風 ....
現在的 K7 有能耐可以跟 D3X / 1Ds Mark III 叫板嗎 ?
我想我比較期待 PENTAX 一直維持推出 K7 的這種創意與精神 ,
在未來可能比較有機會 ....

要叫板的資格是什麼?
要片幅一樣大像素一樣多?
還是要連拍達到每秒八張以上?
還是要「現行」鏡頭群總量數一數二多?(而且不計有幾款是考慮數位感光元件特性後新開發的鏡頭)

K-7用的對焦模組在帳面規格上跟Nikon D2Hs/Xs一樣,而且比Nikon早推出,從ist*D就用了,只是無奈經歷了這麼多款才能把對焦模組的性能充分發揮出來....

而連拍每秒5張本身就是一個門檻,Minolta跟Olympus都花了很久才突破,Pentax在K-7也終於突破了這個門檻,如果什麼都只能以C,N的最高表現為準,那說穿了C,N以外的品牌也不用考慮了吧?

K-7已經足以跟D300及E-3叫板,我想這就已經足夠了,要說跟D3X/1Ds mk3叫板....賣四萬就已經一票人都在嫌貴了,如果Pentax真的做到跟C,N一樣好然後又賣得一樣貴,那一大票先入為主認定Pentax專做"C/P高"的產品的人還會買嗎?

我之前都還有聽到Hoya要收掉Pentax相機部門的傳聞,Pentax在當前的情勢下還能做出比Sony跟Olympus相比進步幅度這麼大的機種,已經非常值得讚賞了,要他們都做到跟C,N 35mm旗艦機一樣好,個人是覺得這個標準有點太超過。
hiroyuki2243 wrote:
人家標題就是寫&lt...(恕刪)

和氣之道恐怕不是胡扯被抓包的時候硬凹亂轉,不要臉混過去就沒事叫和氣吧。

LX確實值得討論,因為它恐怕是最適合搭配三公主的機身了,只是現在拍底片的人少了,許多人習慣把三公主放到數位上然後來批評紫邊有多慘......卻不願意花一點底片錢去體會三公主的「全部」。

另外如果都用現在的角度去看過去,會覺得LX可以跟C,N的旗艦機比是很正常的,但這忽略了當年實際的市場佔有率與情勢,就像LX 2000,在日雅二手的跟新品都一樣要賣到台幣九萬以上.......普通版沒記錯也都要兩萬上下,這些底片時代的頂級機,現在真正懂他的價值,也願意花那個錢去買的人,更是少數中的極少數了。
Walt Yu wrote:
要叫板的資格是什麼?
要片幅一樣大像素一樣多?
還是要連拍達到每秒八張以上?
還是要「現行」鏡頭群總量數一數二多?(而且不計有幾款是考慮數位感光元件特性後新開發的鏡頭)


其實每家的頂級旗艦機位子都不好坐 ,
像當年 F5 很多性能都到後來定位為準專業級的 F100 時才算被完善 ,
而 F6 因為不能更換取景器也是被質疑過其定位 ,
也看過 F200 的型號比較適合 F6 的這種說法 ....
當然每個人對頂級或專業機種的定義或許都不一樣 ,
以我目前感受到 LX 的魅力 / 精巧工藝 / 專業程度而言 ,
以前 PENTAX 可以做到跟 Nikon / Canon 的頂級旗艦機並駕齊驅的程度 ,
我當然很期待現在也可以 ( 跟 D3X / 1Ds Mark III 叫板 . )

或許是 PENTAX 在 M42 or 120 領域耕耘太深 ,
更改到 PK 接環已經慢了其他廠家許多 ,
MF 時代也只有 LX 一款專業旗艦機 ,
AF 專業旗艦機種則是空窗許久 ,
期待 PENTAX 現在就要推出高階到可以跟 D3X / 1Ds Mark III 頂級機種一拼的機會可能不是很實際 ,
而且大概也會喪失 PENTAX 一貫的輕巧訴求 .
這樣的標專準好像有點嚴苛 ....
不過至少目前 K7 看來確實可以跟 D300 / E3 一拼 ,
已經是一個非常令人驚艷的成果了 .

還有 ,
K7 尺寸比 K20D 小 ,
在機身改成金屬製而且等級又比較高的狀況之下還能縮小尺寸 ,
這點是有繼承到 LX 的精神 ~

Walt Yu wrote:
和氣之道恐怕不是胡扯被抓包的時候硬凹亂轉,不要臉混過去就沒事叫和氣吧。

LX確實值得討論,因為它恐怕是最適合搭配三公主的機身了,只是現在拍底片的人少了,許多人習慣把三公主放到數位上然後來批評紫邊有多慘......卻不願意花一點底片錢去體會三公主的「全部」。

另外如果都用現在的角度去看過去,會覺得LX可以跟C,N的旗艦機比是很正常的,但這忽略了當年實際的市場佔有率與情勢,就像LX 2000,在日雅二手的跟新品都一樣要賣到台幣九萬以上.......普通版沒記錯也都要兩萬上下,這些底片時代的頂級機,現在真正懂他的價值,也願意花那個錢去買的人,更是少數中的極少數了。


老實說我並不是很在意LX或K7是不是夠資格稱為專業
這樣的爭論意義不大,加上本版在01裡向來是討論風氣較和緩的
所以我的發言有點「鄉愿」
如果有冒犯請見諒

在數位時代,再如何高檔先進的相機
大概也不會風光3年以上
相較之下傳統時代的相機是可以當工藝品來看的
還可以傳家(看板上有多少在家撿到相機的例子)

另外雖然PENTAX三公主是AF鏡,不過MF手感不差
對焦行程也不至於太短
還是很適合裝在LX上的,爽度滿分
除三公主外,PENTAX鏡頭用料、做工好的
我認為應該是Super-Multi-Takumar系列的M42老鏡
轉接上去LX也很棒啊
我是Hiroyuki
hiroyuki2243 wrote:
在數位時代,再如何高檔先進的相機
大概也不會風光3年以上
相較之下傳統時代的相機是可以當工藝品來看的
還可以傳家(看板上有多少在家撿到相機的例子)


這點我同意 ,
事實上數位我也只用 Nikon D40 而已 ,
輕便便宜好用 ,
不怕保值問題 ,
幾年之內操壞就算了 ....

hiroyuki2243 wrote:
另外雖然PENTAX三公主是AF鏡,不過MF手感不差
對焦行程也不至於太短
還是很適合裝在LX上的,爽度滿分
除三公主外,PENTAX鏡頭用料、做工好的
我認為應該是Super-Multi-Takumar系列的M42老鏡
轉接上去LX也很棒啊


FA LE 三公主當然棒 ,
進入 smc 的世界沒有人會想錯過這三顆鏡頭的啦 ~
我買 LX 有一部分是受到A夢前輩這篇文章影響的 : 懷念的傳統銘機(補些新圖) .
LX 裝上三公主真是絕配 ~
不過最近三公主奇貨可居 ,
漲價程度實在可怕 ,
我可能會改變入手順序 ,
大概先從 PENTAX-K or A 鏡著手吧 ?
M42 Takumar 也很棒 ,
若轉接到 LX 上會有使用限制嗎 ?
前面有網友 davysnn 提到 K 鏡也是從 M42 Takumar 轉變而來 ,
應該是一個不錯的切入點 .
分享一下手邊的文章 ~
以下文章是從色影無忌上找來的 ,
作者為青島人李海強 .
我只貼跟 PENTAX 有關係的兩篇 ,
也順便轉成繁體字 .
感覺寫的很不錯 ,
大家參考吧 ~
這些文章也對我入手 LX 也有些影響 .

《135鏡頭:評書二十二卷》

十五、說說賓得

Pentax,國內譯爲潘太克斯,香港譯爲賓得,更簡潔。
賓得公司整體實力不弱於NC,但主要精力放在120系統上。在日本135手動單反相機時代,它排名第三。但在135單反相機發展之初、M42羅口系統流行時,賓得是日本單反相機第一廠,風頭甚勁,其對單反相機的技術貢獻(如測光、反光鏡、鏡頭鍍膜等)和在業界的影響力,都不是NC能比的。後來尼康、佳能、美能達、托普康等從與德國旁軸相機進行的絕望競爭裏轉向出來,集中精力投入單反領域、相繼推出更先進的卡口機身時,賓得卻未能審時度勢、順應潮流,導致逐漸失去市場。雖然1975年終於改爲卡口,但爲時已晚,難現昔日輝煌了。正所謂“十年河東,十年河西”。
賓得手動相機體積小巧,工藝精細,非常美觀。歷史上賓得只製造了一部135專業相機LX,這證明它不太重視135市場。但這部LX的綜合水準甚至連尼康的工程師都承認稍勝F3,這證明它的實力很強。這一點令賓得135相機的擁躉很無奈,大多只能寄情於非專業的KX、MX、Super A、Z-1 ( P ) 和MZ-S。
說說賓得鏡頭。很多使用日本器材的影友喜歡把自己鏡頭的成像特點往“德味”上靠,比如美能達的擁躉因美能達與徠卡有過合作而認爲美頭有德味,尼康的擁躉因尼康早期與蔡司有聯繫而認爲尼頭有德味,都挺無聊的。按照這種想當然的推理,也許適馬和雅西卡鏡頭的德味更濃,哈哈。
但賓得的鏡頭確是日本五大廠中最有德味的,根據是看實際成像:賓得鏡頭清晰度高,反差中等,層次豐富,色彩真實,通透自然,網路論壇有評語曰:真水無香。在日本鏡頭圈子裏比較,這四個字還算準確。而完全當得起這四個字的,是德國施奈德。
賓得擁躉都知道賓得的名鏡集中在星鏡族和Limited鏡族,其實不盡於此:M42系的王牌是SMC Takumar 15mm/3.5和20mm/4.5;K系時期是一個高峰,15/3.5 Asph、18/3.5、20/4、28/2、28/3.5 Shift、35/2、85/1.8、135/2.5、200/2.5都是名鏡,用料扎實,手感優異,解析度出衆;M系時期有M 35mm/1.4,只量産了6支,M* 300mm/4是賓得第一支135專業鏡頭;追星族迷戀的A* 135mm/1.8和A* 200mm/4 macro是世界最佳,A 100mm/2.8 macro是當時五大原廠裏唯一的f/2.8 1:1中焦微距鏡頭;F 50mm/1.4是世界上解析度最高的f/1.4標頭,而F* 250-600mm/5.6是世界上最傑出的自動變焦“大炮”;獨一無二的廣角柔焦鏡FA 28mm/2.8 Soft和變焦魚眼鏡17-28mm/3.5-4.5,,FA* 28-70mm/2.8是四大廠同規格裏體積最小的,而80-200mm/2.8解析度最高、同一性最好……在K系時期,賓得還試製過極誇張的20mm/1.4和300mm/2,但未量産,也許成本太高了?
關於Limited鏡頭,據說賓得在設計時未追求優異的儀器測試資料,而追求優異的實拍眼感,理由是像差最小、測試資料最好的鏡頭不一定是成像最舒服的。從三支Limited鏡頭的實拍照片看,賓得確實做到了這一點,很了不起。說這三公主是日本人造的最有味道的鏡頭,不爲過。
賓得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日本相機品牌。我接觸最早的日本單反相機就是賓得K1000,後來有KX、ME super、P 50、Z 20、Z-1P、LX,原廠頭有過SMC Takumar 135mm/2.5、K 24/3.5、K 28/2、K 30/2.8、K 135/2.5、K 200/2.5、M* 300/4、A 35/2、A 50/2.8 macro、A* 85/1.4、A 35-105mm/3.5、F 50/1.4和FA 43mm/1.9 Limited。Takumar鏡頭色調微暖,手感不差於徠卡。K系鏡頭基本都是精品,是賓得135相機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其中K 28/2是與Contax四大神鏡之一的28/2共同開發的,結構完全一致。A系鏡頭是賓得手動頭裏色彩最好的,35/2暗部表現優秀,50/2.8 macro採用浮動鏡片結構,35-105mm/3.5是當時難得的光圈恒定。F 50/1.4解析度一如傳說之高。
專業的*鏡和limited鏡更不用多說。
我曾寫過一篇文字《桃園三結義》,來比喻我的賓得最佳手動組合:
劉備:K 28mm f/2
K系鏡頭是賓德PK卡口最老的系列;劉備論年齡也是三兄弟的老大
K 28/2結構與contax 四大神鏡之一的28/2完全一致;劉皇叔同樣有貴族血緣,乃是漢室宗親。
28mm鏡頭視角寬廣,進可人文,退可風景;劉備同樣胸懷天下,能屈能伸,是真正的大人物。
K 28/2具備星頭的素質,卻因彼時賓家尚無軍銜制而未列星班;劉備能與曹阿瞞煮酒論英雄,是令一代梟雄最忌憚的兩個領袖級人物之一,卻因文不及臥龍風雛、武不及關羽張飛而被後世輕視,比起他的兩個被後人神化的結拜弟弟,名頭是遜色不少。
關羽:A* 85/1.4
A* 85/1.4在賓家A系幾大將星裏,排名最靠前,用途最廣泛,可人像,可風景,可紀實,光徑最大最亮,綜合素質雖不敢攀Contax 85/1.2或Leica 80/1.4,但可算日本人像鏡最佳;關公同樣是五虎上將之首,能文能武,用勇有謀,儀錶堂堂,忠肝義膽,青龍偃月刀明晃晃寒湛湛光鑒日月,雖然文不及諸葛、武不及呂布,但綜合素質確是三國第一人,無怪後世敬之爲神。
張飛:M* 300mm f/4
300mm鏡頭用途狹窄,此如張飛之惟善悍戰;M* 300/4形狀頎長,比之K 28/2 A* 85/1.4,此如張飛之丈八蛇矛;最近對焦距離長達4m,微距功能匱乏,想俯察品類之細是不可能了,此如張飛之粗獷豪邁;像質優異,結實耐用,此如張飛之武藝精湛,勇冠三軍。
諸葛亮:LX
能把劉關張聯繫到一起成就大業的,惟有諸葛孔明,三國時的四大謀士--諸葛亮、龐統、周瑜、司馬懿中,孔明居首;能把K 28/2 A* 85/1.4 M* 300/4聯繫到一起掃攝天下,最合適的是LX,如果把龐統比作四大專業135手動單反相機裏最短命的OM 4T、把周瑜比作最俊逸的NF-1、把司馬懿比作最老辣的F3,那麽無疑諸葛亮就是最優秀的LX!
二手的賓得好鏡太難買了,尤其在中國,是“狼多肉少”。
可能這就是我對賓得相機念念不忘的根源。
補充:賓得現已被Hoya並購,成爲它旗下的一個品牌。
願它走好,勿蹈美能達之覆轍。
這一篇是專論 LX ,
形容的很貼切 .
作者亦為青島人李海強 .

《新七種武器》

機身篇

五.離別鈎--賓得LX

四大天王山,四大天王山,誰是群山之巔?也許沒有誰當得起這個盛名。如果非要給這個盛名加一個託付,我希望是賓得LX!在那個群雄並起、英傑輩出的年代,它比尼康F3和佳能NF-1稍勝半籌:它的輕便小巧,它秀出群倫的防塵防水能力,它不惜成本的用材--on any cost!環視琳琅滿目的135相機群賢,還有誰是真正不惜成本的力作?佳能NF-1?算一個;康太時RTSIII?算一個;徠卡M3?算一個;其他的......它的鈎魂之處還在於:世界上可靠性最佳的混合快門;寬達26.5級的測光範圍,低端竟達-6.5;奇妙、靈敏、準確的即時測曝光系統;設計傑出的倒片系統;有智慧化特色的閃光系統。說它是群山之王,也許N/C的用家不會服氣,實際上當年連尼康公司的設計人員也曾偷偷地承認--賓得LX比他們的F3,是好了那麽一點點。它是名副其實的一代天驕!
而它的停産,它的昂貴,足令賓得粉絲們夜不能寐、魂牽夢縈。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