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華與落寞的邊境 wrote:
4.接環:
除了M42之外,其他的接環不知會不會有授權的問題…
M42可以轉接給Canon, Pentax, Sony, 4/3,但Nikon不行,若要吃到Nikon的市場,還是要有接環才行。
生產標準 T 接環 (Telescope adapter) 即可, 市面上有一大堆 T-Nikon, T-Canon,T-4/3, T-P/K, T-K/M 轉接環可用. 這樣只需投入最小成本就能滿足最多客戶 .
天文觀測還會加上 focal reduced (縮焦鏡). 什麼是縮焦鏡 ? 說穿真的不值錢, 不過就是低色散放大鏡, 可以把鏡頭投射的影像縮小亮度加強 . 這樣 50 mm f/1.4 + X 0.5 縮焦鏡 + T-4/3 adapter 裝在 E-300/E-500 上仍然維持 50 mm的視野, 只是光圈變成 f/0.7 !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機不在貴要拍才行
chenjohn19104 wrote:
==> 就像撒尿牛肉丸試試就知道啦 个人覺得 Zeiss現在是
吃品牌大於他的性能
Zeiss的性能如何? 我想用過的人,都知道. 不過,你也許可以說價格/性能比不好. 這是個人觀點問題.
如您所說"鏡片或是機構件的加工可以到0.01 mm", 就算這是真的,也不代表在連續的組裝下,真的就沒有問題. Cosina當初幫Zeiss代工ZM時, 就是因為工差問題. 而造成延遲上市. 而且,不要忘了,Cosina 也算是有豐富經驗的廠,並且第一批推出時,光圈只有2.0. 而不是要求更高的大光圈,1.4
個人以為,如果您真的有熱情,或興趣來開發. 建議先試做一支prototype出來. 也不要做多大光圈的. 50/2.0 or 50/2.8. 標準也不要先設定zeiss. canon就很不錯了. prototype沒有出來, 就不知困難點和能力在哪? 等到2.0真的可以做到了,再向難度數倍的1.4挑戰. 這樣比較實際, 而且不會成為空談.
想當初,Leitz最早的50/1.5,還是人家代工的. 一次就要到1.2. 這不是難度問題? 而是實不實際的問題.您參考一下吧!
以現在的光學公藝跟電腦輔助設計的配合,設計製作出高解像的鏡頭。我想已經不是太困難的事。
本身也是從事鏡頭光學設計的工作者,要做出讓日本覺得好的鏡頭,不覺得有什麼特別。
但要做出有靈魂、有生命力的鏡頭,就是我一直做不到的。一也是我想追求的目標,所以我支持啦。
BSA wrote:
BSA 這個縮寫有好幾個意義, 其中一個是培養動物細胞用的紅色蛋白質培養液 . 我的本行是做這類研究的 (還好現在已經進化到不必殺生), 業餘興趣才是光學與攝影 .
http://en.wikipedia.org/wiki/Bovine_serum_albumin
http://zh.wikipedia.org/wiki/牛血清白蛋白
Bovine_serum_albumin BSA 是從牛血清純化出來的白蛋白,BSA 不是胎牛血清不能拿來養細胞~
養細胞的是 FBS or FCS。因為我沒有進化,也還在殺生,所以我知道。
回到這樓的話題好了,如果可以出一隻造型像Leica summicron 縮頭的廣角超大光圈給 M4/3 用,然後最小對焦距離又夠短,抗耀光跟光學素質好過CCTV鏡頭,我也想捧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