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請推薦台北掃描正片的店家

guguwang wrote:
大概是小弟功力不好,怎麼看起來有數位的感覺???(恕刪)


哈哈!
當然 "像數位" 啊...
因為掃瞄後就變數位檔啦~
其實也是因為掃得很銳利的關係.

要真正的底片味, 只能用燈箱看 或是用手工放大囉!

若魚攝影工作室 - http://blog.xuite.net/quasi.fish/blog
其實每次看到這樣的討論內容,其實都不太敢提出意見,一方面除了覺得自己的經驗不夠,拍照和掃瞄的功力都很弱之外,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該挑哪些掃瞄檔會比較適合,因為怕挑錯了,就會給網友錯誤的觀念,畢竟這裡面的變數太多了(鏡頭、底片、環境.....)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使用5000ED),以前曾為了節省掃瞄的時間,只用了2重掃,當下沒發現啥問題,等到跟以前用16重掃的照片比較時(後製皆使用 IrfanView 的免費軟體批次縮圖銳化),發現居然連縮成800X600的圖還能明顯看出差異,這時我才發現,就算玖X用的一樣是5000ED,但是店家應該不可能提供客人16重掃的圖片吧

挑幾張以前沒PO在網路上的照片,聽聽各位的看法先












lichao wrote:
其實每次看到這樣的討...(恕刪)


請問你指的十六重掃跟二重掃差異是什麼? (我知道的只是差暗位細節)
縮到 800 還看得出來?
很好奇...
有同一張的比較嗎?

等一下用我的 Minolta 試試好了.
若魚攝影工作室 - http://blog.xuite.net/quasi.fish/blog
lichao wrote:
以我自己的經驗為例(我使用5000ED),以前曾為了節省掃瞄的時間,只用了2重掃,當下沒發現啥問題,等到跟以前用16重掃的照片比較時(後製皆使用 IrfanView 的免費軟體批次縮圖銳化),發現居然連縮成800X600的圖還能明顯看出差異,這時我才發現,就算玖X用的一樣是5000ED,但是店家應該不可能提供客人16重掃的圖片吧

你所謂 "16重掃" 應該是 multiple sampling 吧. 理論上 multiple sampling 可以把平常掃不出來的明暗細節掃出來。不過 "16 重掃" 應該要原來的 16 倍掃描時間吧。那不就等於一個 frame 就要半小時以上。

可以貼一下 "縮成800X600的圖還能明顯看出差異" 的例子嗎?
其實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多重取樣掃描

網路找到的5000ED資料就有寫到(請參考:5000ED
多重取樣掃描(最大16次)

底片影像由大量的資料組成,可能無法透過單一的掃描便將影像的真實色彩與細部顯現出來。Nikon SUPER COOLSCAN 5000 ED可提供最多16次的取樣,經比對取樣,來確保所掃瞄出的美麗影像幾無雜訊,使用16重取樣當相當於每個色頻提昇3個位元(BITS)。

上代機種 Nikon SUPER COOLSCAN 4000 ED 隨然已擁有4.2D色彩濃度,但Nikon SUPER COOLSCAN 5000 ED提供更強 4.8D(Density range)色彩濃度,這是目前同等級中最高的,超高微色階辨識率,使用ASIC處理器快捷掃描速度,包含掃描與傳輸只要20秒。


很抱歉手上沒有兩者的比較照片(差的都被我DEL掉了)
不過很明顯的,2重掃的檔案在後製縮圖時就算銳利度調得再高,跟16重掃的相較之下,還是會有點糊糊的感覺(不過不比較當然就看不出來了)
感謝您的當頭棒喝。我自己用 5000ED 也只開到 2x multi-sample。找幾張心愛的作品用 16x 重掃看看。
請問一下各位

把正片送一般底掃跟拿一台 DSLR 用翻拍器翻拍正片 (或用 100mm Macro + 燈箱) 效果會差很多嗎?
JasonYang兄曾在他的部落格發表翻拍正片的文章,希望能提供你一些參考JasonYang的部落格(心得參考)

這是我最近用R100/2.8拍的正片掃瞄檔,也提供你做參考
a1011 wrote:
爵士還蠻不推的 我送...(恕刪)


前天拿回上週拍的~

因為這次只有一捲

懶的跑博愛路就近去了爵士...

結論是我不會再去~

刮片嚴重到我說不出話...

掃的雖說本來就不該太要求~但也太不像一家有水準的店該有的

要我再去沖正片?不可能了...
人沒有了夢想 那跟鹹魚有什麼兩樣? 縱然 鹹魚翻身 還是鹹魚 可是 我還是要做夢 我還是要做夢



顏色是真的看不太出來啦!

但是怎麼覺得顆粒感有點重....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