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仍留著 Leica R6 和 Nikon FM2 兩台經典手動底片機,
單純為了紀念,轉到數位後就從未再使用過。
當年放棄底片相機的最主要原因,倒不是因為數位相機的種種便利性,
而是因為辛辛苦苦在國外旅行拍回來的照片,卻被沖印店洗壞了,
一連洗了好幾次都一樣,懷疑應該是底片成像時根本就沖壞了。
這次慘痛的經驗,也讓我徹底對相片沖印失去信心,
而且現在的沖印,最終還是數位化後再洗出照片,
如果是大量沖洗,數位化的過程往往由店家自行進行,
與其如此,還不如用數位相機,自己還能後製。
而如果拍正片,直接投影的確是賞心悅目、非常震撼,
但不易分享,所以我的幻燈機用沒幾次就直接冰封、扔掉了。
網路上曾讀過,有些電影為了追求一些特別的效果,
仍用膠卷在拍,可見底片仍有其獨特不可取代的地方。
考慮到各種便利性,以及越來越先進的數位相機技術,
對數位相機玩家來說,當然是回不去了。
手機功能也很方便,
自動化就像新的神明或資本主義一樣,
漸漸的取代了人與物質之間原始的連結。
從哲學角度來看,
這就像馬克思所說的異化論。
(原本自然互屬或和諧的兩物彼此分離、甚至互相對立)wiki
底片相機很簡單,
人的想法直接透過機械物理來傳遞,
互屬與和諧,
沒有上帝來干預。
從自動的功能介入開始,
比如測光或對焦,
人與機械之間的關係開始產生疏離感,
自動出來的東西有時候會跟人的想法產生對立與矛盾。
到現在數位與手機時代,
人們幾乎完全不知道從構圖、按下快門到成為相片之間,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我們有時會說…
喔leica的色調好棒,
富士的色彩多鮮豔,
sony的速度多快,
Nikon的對焦多猛,
canon的人像多美…
好多的數位神明在控制著這一切,
信仰就對了!
其實費爾巴哈早在馬克思之前就告訴大家了,
上帝(神明)的觀念是人類特徵的異化,
是人創造了上帝和神明,
然後給予我們一些與物質產生斷裂的關係,
感謝上帝!
所以以前出國旅行,總要帶著 100 和 400 的底片二、三十卷,
過海關時如果可以 Hand Check 不經 X 光最好,否則只能裝進防 X 光袋,單是底片就好幾包,
而且拍照時還需兩部機身伺候,一部裝 100 底片,一部裝 400 底片。
911 後,美國機場提高 X 光的強度,普通的防 X 光袋好像也沒用,
同時 Hand Check 那麼多底片,也不是每個機場都能通融。
不過我覺得從手動相機一路走過底片相機到數位相機這個過程,
我現在的拍片習慣大致仍有底片機的影子,快門數因此不高,
常常一年只拍個二、三千張,每次出遊,平均一天約只拍 100 張左右。
拍得少的最大好處,不僅會花更多時間思考怎麼拍,也花更少時間後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