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我的Nikon MF SLR敗家史

genome wrote:
F3的熱靴連接器(就是另外買的那個 外型像個安全帽)的強度倒是很頭疼
相機掛上閃光燈後 拿在手上老是覺得閃光燈在晃 而且重心很不容易拿穩
熱靴連接器前後我壞過兩個


個人認為Nikon倒扣型熱靴的精髓止於F2,F2的"安全帽"AS-1,但從外到內感覺金屬用料不少,外圈轉到定位時"卡"的一聲非常紮實;相對F3用的標準轉接頭AS-4就"2266"得多,即使轉到底,還是可以稍微搖晃--個人研判一方面倒扣的溝槽公差留得較大,而且在F3机身這邊的對應軌道截面是個倒L型,沒有施壓裝置;而F2是採用楔形(Z字形)外加下方彈力迫緊壓條,使得F2與閃燈的結合"堅如磐石"

另外,這個設計其實是對應到SB-7、SB-12那種長方型、GN25的小燈,不論轉外轉內都非常順手與平衡,不裝馬達的時候,提相机就用左手抓閃燈基座這一區塊;F3後來推SB16A有點"走火入魔"了,不加MD4根本平衡不過來;而SB16A所代表的這個世代,熱靴座確實應該回到五稜鏡頂端了

lowt865162 wrote:
如果有日本的Nippon Camera及Ashai Camera雜誌,應該還會有一本 每日相機(Mainichi Camera)月刊與Nippon Camera出版每年一本的年鑑,跑不掉,連我都會在鴻儒堂書局買。

每日相機(Mainichi Camera)月刊我倒是不熟悉,不過"Nippon Camera年鑑"真的是害人不淺的毒物。
阿根廷 / 中南美深度攝影: www.leandrocheng.com

jenhoxen wrote:
Nikon倒扣型熱靴的精髓,個人認為是止於F2,F2的"安全帽"AS-1,但從外到內感覺金屬用料不少,外圈轉到定位時"卡"的一聲非常紮實;相對F3用的標準轉接頭AS-4就"2266"得多,即使轉到底,還是可以稍微搖晃--個人研判一方面倒扣的溝槽公差留得較大,而且在F3机身這邊的對應軌道截面是個倒L型,沒有施壓裝置;而F2是採用楔形(Z字形)外加下方彈力迫緊壓條,使得F2與閃燈的結合堅如磐石

另外,這個設計其實是對應到SB-7、SB-12那種長方型、GN25的小燈,不論轉外轉內都非常順手與平衡,不裝馬達的時候,提相机就用左手抓閃燈基座這一區塊;F3後來推SB16A有點"走火入魔"了,不加MD4根本平衡不過來;而SB16A所代表的這個世代,熱靴座確實應該回到五稜鏡頂端了

感謝您的補充說明。

現在回想起來,我似乎還沒幫Nikon裝上閃燈實際拍攝過。
阿根廷 / 中南美深度攝影: www.leandrocheng.com
看了的確讓人感同身受,我也是從Nikon MF SLR一路走來,不同的是這些記憶仍然在我的除濕機中未曾離開過,唯一數位的機身是D700外加60mm/AF鏡,其他MF鏡頭仍繼續延用。

Rosarian wrote:
看了的確讓人感同身受,我也是從Nikon MF SLR一路走來,不同的是這些記憶仍然在我的除濕機中未曾離開過,唯一數位的機身是D700外加60mm/AF鏡,其他MF鏡頭仍繼續延用。

AF鏡頭的做工,跟MF鏡頭比起來還是差一截的。

AI / AIS的對焦手感真的非常棒。

我買過一支AF-D 105/2.8 Micro,那個MF的手感真的是不敢恭維。
阿根廷 / 中南美深度攝影: www.leandrocheng.com
高雄Nikon屋有空去看看可以
但別跟老闆太認真
老闆是純收藏
如果你想買
老闆會說-要看你的誠意及你和他與相機有沒有緣份
差點昏倒

我想老闆可能不有個網站叫 Ebay
有人叫它為邪惡海灣
因為它會敗光你的錢

Nikon所有的機種與鏡頭幾乎都有
就算沒登出
也可請賣家找
有時看完後只恨口袋不夠深

其實自30年前開始把玩第一台 Nikon F2
一開始也是像著魔一樣
買了很多器材
欲罷不能
但到後來會用的就是固定幾支鏡頭與 F2機身
其他就只放在乾燥箱內
一段時間才會拿出來擦拭按快門聽聽輕脆的快門聲音



Leandro wrote:
高中三年級下學期,我在台北的貿易公司實習三個月,住在天母祖父家,公司在安和路,那三個月除了祖父家及公司外,最常去朝聖的地方就是”博漢特區”(博愛路跟漢口街的攝影器材街)。

那時F3好像剛推出一年多...(恕刪)


樓主和小弟年紀可能相當接近,F3發表的那年小弟正好上高三
當時逢到禮拜六下午K書可以小喘一下的時候,也最喜歡到博漢區朝聖,趴在晶晶亮亮的櫥窗外幻想通過聯考後可以抱那一台回家當時夢想的最高殿堂也是F2A或AS,配一顆50/1.2的鏡頭(至今也未擁有過
哈哈!!!1983年時我站在漢口街的驊陽櫥窗前立下的心願是這生一定要擁有一台NEW F-1!!!那個醜不拉嘰的F3就一點興趣都沒有了!!!
我也想要New F1!不過New F1一定要配AE測光頭才有高過F3一階的感覺(造工/用料確實精細),若是原型沒測光功能那個"屋頂",造型完成度感覺比A1還低啊而且觀景窗裡連光圈值都看不到
Leandro wrote:
AF鏡頭的做工,跟MF鏡頭比起來還是差一截的。

AI / AIS的對焦手感真的非常棒。

我買過一支AF-D 105/2.8 Micro,那個MF的手感真的是不敢恭維。


我買FM/FM2的時候,正好碰上Nikkor鏡作工最差的年代(Ai中後期),或許樓主用賞玩的角度看,比較沒有這樣的感受

個人買過Ai35/2、Ai50/1.4、Ai55/2.8、Ai105/2.5,幾乎都有對焦環與筒身直徑落差過大(亦即內外環間隙過大)容易入塵問題,之前非Ai在後筒身部分有做粗/細變換(感覺對焦環是"鑲"在鏡頭上、而不是"套"在外面),不僅看起來緊密得多,實際手感也較結實/滑順;到AiS時期Nikon設計者大概也有注意到這個問題,當然也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用高成本去沖壓立体筒身,就把對焦環往後移到緊鄰銀環,間隙問題解是決不少,但質感就更薄了

Ai55/2.8更是誇張,那時還沒有PC與個人scanner,要複製圖片只能靠翻拍,翻拍的主力鏡就是這顆55micro,傻眼的是這顆鏡頭向下會自己伸長,對好的焦點自然就跑掉了,除非一隻手hold住;但翻拍書本通常是兩隻手才能壓平頁面保持在固定位置,這樣根本無法作業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