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foto wrote:
不要以訛傳訛好嗎?
底片的銀鹽顆粒不是矩陣排列,所以光線捕捉上沒有像數位那樣必須非0即1
否則就會出現不明躁訊影響畫質
為了解決畫素提升而畫質沒有變好的問題,才會去改版鏡頭
並不能推導成以前鏡頭解像力高於底片這種倒果為因的爛結論
你可以拿改版的鏡頭去拍底片,反而是解像力太好導致階調太硬顯得不自然
就是這個原因,才會有一票人回去玩老鏡
我想說的是現代鏡頭解像力並沒有所謂的長足的提升。
光學技術在過去這幾年並沒有什麼特別重大的突破,如何提升到哪去呢?
真正有提昇的是大量製造的技術提高了。(P.S.材質換成塑膠的,是很重要的原因。)
而很多人不了解黑白線條解像力和黑白對比度根本是兩件事情。
現代鏡頭所提昇的是對比度增加了,根本不是解像力。
對比度的增加帶來的好處,就是零和一的分辨變得簡單,帶來的壞處就是階調連續性被破壞。
在彩色照片上的呈現就是色彩怎樣都很濃郁很討喜,但是色彩根本沒有層次變化。
最後一提,拿來測鏡頭的解析度有多少條lp/mm的,通常是低感度或是超低感度的高解析度黑白底片。
譬如像是Rollei R3或是Adox的c20,前者超高解析度的感度是ISO 8 ,後者感度是ISO 20。
分別有1000 lp/mm和 800 lp/mm。
所謂的 800 lp/mm是指在1 mm 的寬度上有800條黑線和800條白線,自己算一下馬賽克 CCD和 CMOS要多大的畫像數,才能對比吧。
而一般ISO 400度的黑白底片,根據技術文件怎樣都有個60 lp/mm 到 100 lp/mm,
理論上最少要12.4Mega-Pixels,才可能cover 135 片幅上60 lp/mm解析度的黑白分辨率,
但是實際上,如果真的要讓數位完全優化到能模擬這樣的解析度,要計算馬賽克排列的損失,
也就是要再乘上四倍讓畫像數到49.6Mega-Pixels,才可能優化模擬基本的135 片幅黑白底片階調。
至於更大張的底片就..........,請自己慢慢算吧!
http://www.flickr.com/photos/bearsheep/8270282064/
曝光不足外加大逆光不說,用的還是很小顆的老鏡頭外加單層鍍膜(1972 -1973),
你看的出哪解析度不足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