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數位走入底片的我,是怎麼快速了解手上底片機的測光特性?
答案就是拿出數位相機來比對
===第一步,確認底片機的動作是否正常====
最最最一開始,我還是先拍數位為主
然後把數位拍得滿意的照片、所使用的光圈快門值
套用到底片機上去拍
如果相機的快門動作是正常的,理應拍出來的東西八九不離十
如果相機的測光表是正常的,那麼指針也應該落在差不多範圍內的位置
事實上底片拍出來的成果也驗證了我的理論(也就是數位可以當作參考)
這就是底片新手免浪費底片的拍法
同時也是我用來測試手上的相機是否動作正常的依據
當時正在一周猶豫保固期內(二手僅店保一周)
我當時用此方法快速的了解到底有沒有故障

===第二步,活用數位的預覽效果,理解底片機測光的癖性====
照片沖洗出來,確認相機是正常可以動作的時候
我開始第二步驟~「了解手上相機的測光特性」
用底片機去測光,然後先不要拍,先看看測光後搭配出來的光圈快門值
然後套用回數位上去看看結果,是否拍出來會偏亮或偏暗
偏亮或偏暗的話,就回頭去了解為什麼底片機會有這樣的測光反應
也就是說,在沒有螢幕可以預覽成果的底片機上
我要去了解,面對一個景物時
我該怎麼去測光,該對著怎樣的目標去測光、該怎麼去增減補償
好比說,眼前是光線反差很大的風景
樹陰下的草地是暗部、樹葉有點亮、天空是亮部
我用底片機去對準這三個區塊時,測光指針的反應飄動很大
那我該怎麼去了解,到底要怎麼測才會是我想要的成果?
好比我想拍地面上得一個涼亭,或是一張長凳子
那我就再度拿出傻瓜測光法,先用數位(建議用M模式)拍出滿意的照片
確認想表達的涼亭是我想要的曝光感覺
那麼我再把這光圈塊門的組合套回底片機,接著去觀察底片機的測光表
這時候我就要去觀察,同樣是對準涼亭時,底片機的指針會是落在怎樣的位置
也就是說,當我想拍出腦海中的曝光感覺,對底片機的測光認知來說
對準同樣的目標測光,可能是要增點曝光、或是減點曝光
然後一切確認完成之後,再按下底片機的快門,終於完成一張的拍攝
我講是講很長一串,但實際上的節奏並沒有那麼慢
反正就是雙機流的拍,又能同時玩玩鏡頭轉接(以下為數位轉接OM鏡頭拍的)




大概就這樣數位底片一起背出去一個多月吧
拍照的重心逐漸往底片機的方向去挪移
數位越來越少用,頂多是複雜光線時,數位用來當「曝光預覽器」使用
我漸漸發現,我用底片機測出來的光,套用回數位時已經差不多了
再看看洗出來的相片,也差不多是我想要的曝光感覺
也就是說,某種意義上我已經大致理解底片機的測光該如何使用
接下來,我就把數位放家裡,很有信心的只帶底片機出門了
===第三步,了解底片特性,活用“區域曝光”===
數位底片雙機流一段時間後,我也發現
當光線偏暗的時候,套用數位的光圈快門
底片沖洗出來依然容易出現曝光不足的狀況
這背後可能有很多原因,什麼數位ISO虛標啦~測光特性啦....等等
但無論原因如何,我簡而化之的結論就是~
「拍低光源時,OM-1的測光要補償」
補償後,會比較接近我預想要的曝光感覺
我也發現,曝光不足的底片畫質相當差
所以遇到失敗的拍攝成果,就去回想當時的光線、地點
下回我就會斟酌補償曝光
在使用底片機OM-1時,我很意外的學習到了一個技能
那就是“區域曝光法”,這是在了解OM-1測光特性的過程中
誤打誤撞的讓我摸索出來的心得
拍底片,沒有預覽,數位機也放家裡了,該怎麼辦?
尤其是面對一個景,有亮部的天空、暗部的樹陰
我該怎麼取決曝光?
這時我就採用了一種測光法,就是“抓中間值”
我把主要想表達的目標,當作測光的基準,先把它預設為0EV(測光指針呈現水平)
如果只是希望目標清楚,其實做到這個步驟就可以拍了
那如果貪心的想要保留天空與樹陰下的細節呢?
就是不要讓天空全白、或是樹陰全黑
這時我就去對著天空測光,再去對著地測光,觀察指針會怎麼飄動
去了解眼前這片景色的光線比重,看是偏亮部多、還是偏暗部多
OM-1的測光表,只有正負1EV可以測量,不過這沒關係
我先預想底片的寬容度,就只有這正負1EV可以清楚(事實上當然不只)
然後再考量底片可以過曝些,但是盡量不要短曝的特性
我將地面的陰暗處曝光放在-0.5EV,然後對著天空測光
如果破表嚴重(超出+1EV的範圍),拍出來的照片天空可能會死白
那麼我就繼續挪移曝光
把地面放到-1EV,試圖把天空拉回來一點
但今天我要的主體在地面,所以我不會過份的考量天空
以免顧此失彼
最後再回到最主要想呈現的目標,看看目前的測光是如何
一般我會把它放在正負0.5EV的範圍內,或是依照偏移需求考量,盡量在正負1EV以內
也就是說,在這1EV的範圍內,就是我的主體
我可以選擇讓主體暗點,去換取背景亮部細節
或是讓主體亮點,去增加背景暗部細節
我後來發現,這個多區域測光、衡量曝光偏移的概念
有點類似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
比起我的複雜文字敘述,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亞當斯的完整理論
我沒有想到,OM-1會讓我誤打誤撞的使用區域曝光方法來拍照
在不使用黑卡(我也不會用),或是漸層濾鏡的前提下
這是一套很有效的系統理論
===套用此法拍出的範例圖====


+++最後,裝上寬容度窄的正片,去驗證自己的測光駕馭+++


==其他分享==================
我遇到OM-1,算是很慶幸的正常,機身方面沒有太多挫折
最近我借到了一台祿萊,也是用數位相機的測光去驗證比對
很快的就發現測光有問題,但繼續的檢查下去
發現只是ISO旋鈕的標示錯位了,按照與數位的比對來看
ISO400的感光度,這台祿萊要設定成ISO100會比較穩合ISO400下應有的反應
這是個很簡單的驗證法,但也因此省下了靠底片檢驗的費用
再確認快門動作的聲音大致沒問題後,就可以裝上底片開心的去拍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