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底片機先進入內指點,真是灰心又沮喪...

給你參考一個傻瓜練拍法與測試法

從數位走入底片的我,是怎麼快速了解手上底片機的測光特性?
答案就是拿出數位相機來比對

===第一步,確認底片機的動作是否正常====

最最最一開始,我還是先拍數位為主
然後把數位拍得滿意的照片、所使用的光圈快門值
套用到底片機上去拍

如果相機的快門動作是正常的,理應拍出來的東西八九不離十
如果相機的測光表是正常的,那麼指針也應該落在差不多範圍內的位置

事實上底片拍出來的成果也驗證了我的理論(也就是數位可以當作參考)
這就是底片新手免浪費底片的拍法
同時也是我用來測試手上的相機是否動作正常的依據
當時正在一周猶豫保固期內(二手僅店保一周)
我當時用此方法快速的了解到底有沒有故障



===第二步,活用數位的預覽效果,理解底片機測光的癖性====

照片沖洗出來,確認相機是正常可以動作的時候
我開始第二步驟~「了解手上相機的測光特性」
用底片機去測光,然後先不要拍,先看看測光後搭配出來的光圈快門值

然後套用回數位上去看看結果,是否拍出來會偏亮或偏暗
偏亮或偏暗的話,就回頭去了解為什麼底片機會有這樣的測光反應

也就是說,在沒有螢幕可以預覽成果的底片機上
我要去了解,面對一個景物時
我該怎麼去測光,該對著怎樣的目標去測光、該怎麼去增減補償

好比說,眼前是光線反差很大的風景
樹陰下的草地是暗部、樹葉有點亮、天空是亮部
我用底片機去對準這三個區塊時,測光指針的反應飄動很大
那我該怎麼去了解,到底要怎麼測才會是我想要的成果?

好比我想拍地面上得一個涼亭,或是一張長凳子
那我就再度拿出傻瓜測光法,先用數位(建議用M模式)拍出滿意的照片
確認想表達的涼亭是我想要的曝光感覺

那麼我再把這光圈塊門的組合套回底片機,接著去觀察底片機的測光表
這時候我就要去觀察,同樣是對準涼亭時,底片機的指針會是落在怎樣的位置

也就是說,當我想拍出腦海中的曝光感覺,對底片機的測光認知來說
對準同樣的目標測光,可能是要增點曝光、或是減點曝光

然後一切確認完成之後,再按下底片機的快門,終於完成一張的拍攝
我講是講很長一串,但實際上的節奏並沒有那麼慢

反正就是雙機流的拍,又能同時玩玩鏡頭轉接(以下為數位轉接OM鏡頭拍的)








大概就這樣數位底片一起背出去一個多月吧
拍照的重心逐漸往底片機的方向去挪移
數位越來越少用,頂多是複雜光線時,數位用來當「曝光預覽器」使用

我漸漸發現,我用底片機測出來的光,套用回數位時已經差不多了
再看看洗出來的相片,也差不多是我想要的曝光感覺

也就是說,某種意義上我已經大致理解底片機的測光該如何使用
接下來,我就把數位放家裡,很有信心的只帶底片機出門了

===第三步,了解底片特性,活用“區域曝光”===

數位底片雙機流一段時間後,我也發現
當光線偏暗的時候,套用數位的光圈快門
底片沖洗出來依然容易出現曝光不足的狀況

這背後可能有很多原因,什麼數位ISO虛標啦~測光特性啦....等等
但無論原因如何,我簡而化之的結論就是~

「拍低光源時,OM-1的測光要補償」

補償後,會比較接近我預想要的曝光感覺

我也發現,曝光不足的底片畫質相當差
所以遇到失敗的拍攝成果,就去回想當時的光線、地點
下回我就會斟酌補償曝光

在使用底片機OM-1時,我很意外的學習到了一個技能
那就是“區域曝光法”,這是在了解OM-1測光特性的過程中
誤打誤撞的讓我摸索出來的心得

拍底片,沒有預覽,數位機也放家裡了,該怎麼辦?

尤其是面對一個景,有亮部的天空、暗部的樹陰
我該怎麼取決曝光?

這時我就採用了一種測光法,就是“抓中間值”
我把主要想表達的目標,當作測光的基準,先把它預設為0EV(測光指針呈現水平)
如果只是希望目標清楚,其實做到這個步驟就可以拍了

那如果貪心的想要保留天空與樹陰下的細節呢?
就是不要讓天空全白、或是樹陰全黑

這時我就去對著天空測光,再去對著地測光,觀察指針會怎麼飄動
去了解眼前這片景色的光線比重,看是偏亮部多、還是偏暗部多

OM-1的測光表,只有正負1EV可以測量,不過這沒關係
我先預想底片的寬容度,就只有這正負1EV可以清楚(事實上當然不只)

然後再考量底片可以過曝些,但是盡量不要短曝的特性
我將地面的陰暗處曝光放在-0.5EV,然後對著天空測光
如果破表嚴重(超出+1EV的範圍),拍出來的照片天空可能會死白

那麼我就繼續挪移曝光
把地面放到-1EV,試圖把天空拉回來一點
但今天我要的主體在地面,所以我不會過份的考量天空
以免顧此失彼

最後再回到最主要想呈現的目標,看看目前的測光是如何
一般我會把它放在正負0.5EV的範圍內,或是依照偏移需求考量,盡量在正負1EV以內

也就是說,在這1EV的範圍內,就是我的主體
我可以選擇讓主體暗點,去換取背景亮部細節
或是讓主體亮點,去增加背景暗部細節

我後來發現,這個多區域測光、衡量曝光偏移的概念
有點類似亞當斯的“區域曝光法”
比起我的複雜文字敘述,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亞當斯的完整理論

我沒有想到,OM-1會讓我誤打誤撞的使用區域曝光方法來拍照

在不使用黑卡(我也不會用),或是漸層濾鏡的前提下
這是一套很有效的系統理論

===套用此法拍出的範例圖====





+++最後,裝上寬容度窄的正片,去驗證自己的測光駕馭+++




==其他分享==================

我遇到OM-1,算是很慶幸的正常,機身方面沒有太多挫折

最近我借到了一台祿萊,也是用數位相機的測光去驗證比對
很快的就發現測光有問題,但繼續的檢查下去
發現只是ISO旋鈕的標示錯位了,按照與數位的比對來看

ISO400的感光度,這台祿萊要設定成ISO100會比較穩合ISO400下應有的反應

這是個很簡單的驗證法,但也因此省下了靠底片檢驗的費用
再確認快門動作的聲音大致沒問題後,就可以裝上底片開心的去拍照了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給你參考一個傻瓜練拍法與測試法

從數位走入底片的我,是怎麼快速了解手上底片機的測光特性?
答案就是拿出數位相機來比對

===第一步,確認底片機的動作是否正常====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第二步,活用數位的預覽效果,理解底片機測光的癖性====


哇,真熱心。

讚,夢兄!



樓主,你要給夢大加分啦!
平安、健康最重要
爬山的阿光 wrote:
哇,真熱心。讚!!(恕刪)

這是一定要的啦!!

Fuji X-tra400軟片去大賣場買會比較便宜,
如大潤發特價 53元/捲-軟片有效期限2015/01.
練習拍的話台北市就找沖+掃= 100元的店家, 拍壞了損失不太大.

上面的文章有誤
區域曝光的部分有段話

原文
「我可以選擇讓主體暗點,去換取背景暗部細節
或是讓主體亮點,去增加背景亮部細節」


修正為
「我可以選擇讓主體暗點,去換取背景“亮部”細節
或是讓主體亮點,去增加背景“暗部”細節」
x-tra 400 大潤發特價 53元/捲
這什麼時候的事?現在嗎?
剛剛去中部某名店買底片,Agfa vista 400賣70 算便宜
不過Ferrania Solaris 400一捲賣到90元真是有夠貴的!
話說agfa名氣應該比Ferrania響亮吧?

luckyjack7 wrote:
Fuji X-tra400軟片去大賣場買會比較便宜,
如大潤發特價 53元/捲-軟片有效期限2015/01.
練習拍的話台北市就找沖+掃= 100元的店家, 拍壞了損失不太大.

jerome18 wrote:
x-tra 400 ...(恕刪)

上禮拜在新竹大潤發買TRA400
三卷一盒153的樣子
還是很便宜~,但是以前有買過18X元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給你參考一個傻瓜練拍...(恕刪)



1.就一部正常的FM2而言,如果底片的鮮度沒有問題的話,也是很好上手的,在白天反差不大的
環境下,大概都只在算不滿意有幾張而已。
2.扣除入塵不談,一樣dSLR也沒有那麼不堪。

Johnnie Walker...Keep walking
很感謝各位前輩的鼓勵與解析,畢竟敝人剛入攝影行列很多不懂的地方

還得勞各位先進多多指教,大陸這邊拍底片的支援環境確實已不比台灣來的便利,

帶我下個月回去有限的假期裡多在自己的地方密集著墨於底片機的練習,

也如先進們建議的到賣場多買些子但帶回大陸慢慢打,本來對於底片的落寞以及參與得晚

感到焦慮,但有這麼多先進還是那麼熱中與熱心,頓然感到不孤單了,,

尤其...

老禪師先進

文包先進

小彭新城先進

你們都是很熱心的好人,有看過一些其他文章,發現你們比較喜歡"鬥嘴鼓",

那也不是壞事,但還是以不傷和氣為原則,畢竟你們還在這塊即將可能消逝

的領域繼續堅持是小弟所佩服及學習的對象,你們的作品也都各有特色,

或許找個時間約個地點大家一同外出遊攝交流,大家會變成知心的好朋友也不一定.

網路就這樣,光從文字交流都很容易產生誤解,希望不要見外..

另外"夢與理想的實現者"先進

也很感謝您的熱心解說,您的作品也是張張令人賞悅(雖然我不是很懂)

爬過其他樓得知您偏好拍攝正片,待小弟負片拍一段程度之後,必向您

取經拍正片的技巧,屆時盼先進不吝賜教...

還有其他先進的建議,小弟銘感在心,大家繼續努力,謝謝!







就像是前面提到的
雜點和灰塵多到不尋常

有很大的可能是用平台式掃描器掃的(有玻璃那種)
你可以檢查一下你的電子檔

如果是PC的話
在檔案上點一下按右鍵>內容>詳細資料>底下有相機資訊(底掃的機器)
像範例這樣


比較常看見的吸入式專業底掃是 NORITSU KOKI 或是FUJI PHOTO FILM CO., LTD.


如果沒有出現任何字 就有很大的機會是平台掃描器
台幣一兩萬塊的那種...
有玻璃的會很容易掃出灰塵和雜點
如果玻璃很髒 會更慘

平台的那種怎麼掃都不會比專業級吸入式那種細緻...
這樣的話就可以考慮換一間了...
http://www.flickr.com/photos/bertdesign/
沒有資訊不一定就是非業務機台掃的
像我在北京給過兩店家用富士Frontier機台掃
都是沒有附上資訊的

回原PO
我與正片算是有點緣份,但其實我很少很少拍正片
主要也是因為價位高、沖洗困擾

我拍最多正片的時間點是07年~09年
當時我有台親戚送的CONTAX底片機,但是被我扔角落好幾年了
當時只是個小屁孩,想說啥年代了鬼才會拍底片
直到有回搞商攝的朋友來家裡發現了它,在那鬼吼鬼叫的說它是寶
一台聽說中古價也不便宜,可以買我手上這台DC兩三台
還說我DC標榜的菜司鏡頭是假的,那台CONTAX的T*才是真的好物

我半信半疑之下裝了富士X-TRA 400去拍
其實一方面也是覺得那機身好漂亮,帶出去感覺自己很帥

但沖掃出來的畫質很差,是比你沖掃的好,但實在是看不出菜司鏡頭好在哪
當時更加深了我對底片的不信任感,而繼續用手上的數位機SONY P10
P10也確實不好駕馭,但是洗出來的照片是很討喜的濃艷
相對於爛爛的底片掃描,我確實沒啥理由去拍底片
對當時的我來說,我認為P10才是菜司的表現



後來朋友問到底片拍得怎樣,我說畫質爛爛,所以又沒拍了
他就叫我無論如何,至少裝裝看正片,不然會枉費那顆菜司鏡頭
他推薦我裝柯達E100VS,強烈推薦我一定要試試
然後告訴我不要浪費錢去底掃,直接用燈箱+放大鏡看就好

我照做拍了一捲...就被毒到了
後續我就只拍E100VS(其實是我只認識這支底片)
拍了十五六捲吧,直到相機電子功能掛點了才停止

每次洗出來的成果都讓我驚艷,當時就認知道一般的底掃品質有多爛....
所以抱著燈箱+放大鏡去親戚朋友家分享是一件樂事

所以雖然總數也才拍十幾捲,但對那數位火熱崛起
底片一面倒的市場氣氛來說,拍底片算是奇人異士(其實現在也是啦)

我在高雄送洗的那間店,也是當時南部唯一洗正片的店
前些陣子已經收攤了,剛好是我再度重拾底片機的時機點
所以說來有些傷感

過去不懂那麼多攝影技術,但卻依然拍得很快樂
主要是歸功於CONTAX底片機的測光很準
那相機超傻瓜的,我只要選擇光圈,其他都是自動的
啥正片寬容度窄,我根本不了解也感受不到

如今才剛開始認真的接觸底片、與鑽研一些技術
但正片漲價太多了,加上習慣送洗的店收掉了
我從北京帶回了一捲E100G正片,也還躺在冰箱裡不知道該不該拍

在北京,我有找到洗正片還不錯的店(東方明珠)
底掃的品質也比過去我舊有的印象好很多
在台灣,正片好像要寄送台北洗吧

其實我最近累積了許多拍好的底片,還在猶豫該怎麼處理
送高雄的店是很方便,但先前的事情多半還是有點疙瘩
沖洗品質是沒問題,但底掃就是變形問題要自己修正
修正比例是不麻煩,問題是在於被切割的範圍太多
3:2照片都被上下裁掉切成16:10了...真是怪底掃...
還有就是,這家只能洗負片,正片一樣要送台北...

我心裡是很討厭寄送的,那不是我的消費習慣
因為我很喜歡親臨店家送件收件,親自與店家溝通的感覺
(同理,我也是討厭網購的人)

但我也爬文過,知道當下沒有什麼其他的路,要品質還是要寄外地(好比台北)
總之還在掙扎當中啦...很煩不想去想的結果就是先擱置

最近有與朋友在籌備黑白暗房,搞不好接下來的重心還會轉到黑白
也許也不會再搞底掃,而是放像後掃相紙吧
誰知道呢?總之拍底片的熱情還是在,只是有些麻煩事還是有待解決就是

==================================================
六七年前拍的老東西,SONY P10,回頭去看,覺得500萬畫素的CCD也不錯






這台電子性能很殘,所以逼我學會使用P模式
其實我學習的路很慢,六七年前就是靠台DC與P模式慢慢練過來的
也因為不容易拍成功(光圈小,易手震等等),所以反而也練了一點小功夫

我過去學生時代,一路都是接收親戚轉讓汰換的SONY DC
算是與SONY也有點小緣份吧,反正也沒得選,拿到哪台就用哪台
但也對SONY當時的殘疾電子性能感到無比痛恨
也對後續SONY G1、W200的超短壽命感到對此品牌的不信任
我從W200開始學景深觀念與M模式,但接手一個月不到CCD就壞了,G1則是接手用一年變跳蛋
可是如果回頭去看這些歷程,我覺得這樣反而是激勵你去研究該怎麼拍好的契機
也就是說可以從克服的過程當中學到相當多的東西

對焦性能迷茫,所以學會勾選中央對焦,然後學會對焦後再構圖
測光超瞎,所以學會勾選偏中央測光,P模式自己調整亮度
螢幕解析度很差(其實當時就算頂級單眼的螢幕一樣很爛)
所以學會放大去確認對焦與否
標準陽光機,所以學習使用腳架來拍好低光源

現在常看到01的標題出現「新手~請推薦高階DC好還是入門單眼好」
有時候我會覺得,有心的話,都是可以拍照的好物吧

目前手上也是智障級電子性能的E-P1,也是用的好好的
或許都要拜SONY DC前輩的磨練所賜

今天借來玩了GF5,其實也沒01說得那麼不堪吧
多了觸控,轉接老鏡拍起來超寫意...
加上Ai超聰明,深深體會科技的進步

回頭去想想,練了這堆功夫,好像也不是那麼重要了
就像是考了手排駕照,但很少有機會開到手排車一樣的狀況吧

不過對我自己來說,我還是很喜歡手排
所以我很喜歡單純好懂的全手動底片機

缺點嗎...就是相機很難請別人幫忙拍
因為身邊沒有什麼人會用它...

智障級的E-P1也是,沒接觸過的人
期望他能剛拿到手的瞬間就可以幫我拍到準焦+曝光正確的個人照
那是不可能的...尤其是被人借去拍,也多半是臭罵收場

如果是GF5之類的,Ai開下去,隨便按都馬成功
哀...

最近看上的富士相機,好像性能也不是太好
但只要畫質OK,我想其他的問題都有辦法慢慢解決吧
畢竟畫質喜歡才是一切的重點不是嗎?對我而言啦...

或許我就是買腦殘相機的命吧,注定只能獨樂樂
很難請人幫拍、也很難借人拍

搞不好連汰換下來的像機想送人,還沒人想要學操作呢...

而學習駕域E-P1的過程,正是我飛速成長,加上融會過去經驗的歷程
還有多了過去小DC沒有的Av模式、Tv模式、M模式等等
(W200的雖也有這些模式,但我才學個起頭它就壞了)



E-P1的智障性能帶給我什麼好處?
那就是轉接手動鏡反而比自動鏡更好上手
繼續跳底片機OM-1的過程也幾乎是無痛接軌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