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新手提問: 膠片的細膩度?


為了誰 wrote:
小弟不是很明白的是為什麼200的粗糙度...(恕刪)



底片就是顆粒重,但確實有一種真實感

最近數位拍多了,連拍底片都很有數位味

天啊~~還我底片味來~~~

又分不清楚那張是底片拍的…



小弟是用canonet qlIII。。。 最大光圈是1.7.。。 但是小孩的那張是在傍晚是拍的, 光線還算溫和, 沒特意拉大光圈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好漂亮,期望自己的人...我留了一捲E100G在冰箱內,自覺拍人像還不到技術,捨不得拍(恕刪)


E100G 顏色中規中矩,沒有 E100vs or RVP 暴力說 .....
潛水 ........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好漂亮,期望自己的人...(恕刪)


小弟也託同學從日本帶了五捲E100G
目前也是捨不得拍

底片越來越少
沖片越來越貴

真的是蠻婉惜的
為了誰 wrote:
小弟是用canonet qlIII。。。 最大光圈是1.7..(恕刪)


canonet qlIII 45/1.7
以小孩這張來說,您還記得當時的光圈快門組合嗎?
仔細看小孩右手的握桿,影像自手的前方開始緊實,一直延伸到後方板子。若再注意手與身體之間板子影像也相當緊實,此處又比右手附近的板子距離相機更遠。此外,小孩頭頂後方有些頭髮成像也相當緊實,此與前述的區域可說是落於景深之處。
正常是對焦臉部,但實際焦點卻後移了約十公分。

再說第一張,您若對焦是杯子前緣,實際焦點卻後移了約五公分(杯子後緣)。

多比照幾張,說不定都有類似的狀況。若此,可能需要再花時間摸清該相機的對焦特性。


失焦處影像顆粒較粗是很正常的現象。
潛水 ........

cedric8tpe wrote:
E100G 顏色中規...(恕刪)


VS以前常用,比較偏鮮豔
但是G之前在台灣沒見過,聽說拍人像膚色好
所以就買了兩捲試試
我拍過一次風景,感覺還不錯
第二捲就捨不得用了

我是打算先把主力放在柯達
“之後”再轉移到富士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但是G之前在台灣沒見過,聽說拍人像膚色好...(恕刪)


拍人像膚色好應該是 E100GX 和 Fujifilm Astia 100F,發色稍偏暖。只不過不好買到。

我先前用過 2~3 捲 E100G (100呎的),拍藍天相當通透。只是當時大家仍偏好 E100vs,賣不好,所以就沒人要賣了。

前些時候,同景用 E100vs 和 E100g 拍攝,燈箱一看,就把 E100g 清光光了。買不到 E100vs,就改買 RVP100F。口味越來越重了(拍風景,非人像)。
潛水 ........

為了誰 wrote:
小弟最近開始玩底片。。。 第一卷用了kodak colorplus 200 。。。
有一點小弟不是很明白的是為什麼200的粗糙度有如 dslr iso 2000度以上似的。。。 如圖
是否這就是底片的特質? 難道要去到100才可以得到比較純潔的圖片呢?


請試試KODAK EKTAR 100
另外,如果可以的話,請自行掃瞄,因為很多顆粒是店家因沖洗底片的缺陷而刻意抹缺陷與拉曲線造成的~
http://tw.myblog.yahoo.com/sanjing-sobar
早期還有25感光度的彩色正負片

或是黑白 kodak tp負片

但出門腳架是基本裝備 也要搭配快門線

以免些微的震動 讓這些細粒子底片破功


到了數位時代 顆粒反而是底片跟數位比較不同的地方

一種是數位RGB光點的排列組合 所以曝光偏暗 硬後製拉亮的話

會出現明顯的雜訊顆粒 很多廠商也是一昧的在追求 高感光度低雜訊的表現


另一種是類比底片RGB藥膜顆粒的排列 曝光充足就會在底片上堆積較厚的感光層

讓光線比較不透卻記錄更多的細節 相反的曝光不足反而藥膜層較薄 光線較透

會讓曝光不足較粗的顆粒容易顯現......

(沖洗底片 負片的話 就是定影沖洗掉未曝光的顆粒 保留曝光後的顆粒

有些許 堅膜劑 keep住粒子 個人認知應該是這樣 也許有更專業的術語)


硬要形容所謂的底片味 這種虛無縹緲 甚至以前根本就沒有的形容詞的話.....

(包括學日本說什麼 散景...等等 也是日文雜誌漢字直譯)

就是高畫素3600萬以上數位單眼 甚至機背

感覺就像高清畫質影像 直接截取下來的片段

幾乎等於 甚至超過肉眼當時所見的解析度


而底片多了一層藥膜 經過沖洗 反轉 或再複製成相紙洗照片(當然現在都是數位輸出)

中間的解析度會一部分的損失 要是再經過掃瞄 會有更多不確定的因素

(藥水新鮮度 包括放相也會再經過沖印機 或是暗房放大機的鏡頭 再投影一次...)

但也就是這些流程 讓畫面的清晰感 多了一層些許柔和 而不特別明銳的感覺

所以到這個世代了 追求底片質感拍攝沖洗後過掃瞄 還硬要增加銳利度調整

我個人覺得意義就不大了....底片 數位 畢竟是兩碼事

甚至於可預見的未來 當kodak fuji等大廠宣佈棄守底片市場時

也只要懷念一個年代的消逝就好

趁有底片拍的年代 好好體驗這種感覺吧!


eric@5888 wrote:
早期還有25感光度的...(恕刪)


是的,把握機會多拍吧
能有如此小巧又輕量的全幅SLR,是至今DSLR還無法做到的境界
EVIL歸EVIL,雖然造型可以做到傳統SLR的模樣,但終究不是SLR結構,更不是全幅...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